其他

你为什么会相信“不准过洋节”的谣言?

2017-12-28 杨川 时史文化




你为什么会相信“不准过洋节”的谣言



文/杨川


再过两天天就是圣诞。


今年似乎特别热闹,不是街头巷尾,而是微信群、朋友圈。


国家已出手,再不能过洋节了》、《严禁党员干部参加平安夜、圣诞节狂欢》等等抵制洋节的文章大量转发,标题危言耸听,似乎大有来头,动辄《人民日报》、《今日头条》,甚至是中纪委、中办、国办,看起来煞有其事。


正因为这些伪装,具有相当大迷惑性,把帖子转起来的有公务员、有文化人、有学生,有领导,还有个别单位的公众号。 


其实,仔细想一想,就能判断这些言论完全不靠谱。发布这些消息的都是些山寨自媒体,打着的《人民日报》、《今日头条》的牌子,官方公众号里根本找不到,属于拉大旗作虎皮,制造谣言。现在这些消息已被屏蔽点不进去了。


在未被屏蔽之前,我截了图存档。发现这些信誓旦旦的谣言,依据的是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然后对该《意见》进行歪曲理解和错误解读。


于是,我找来了《意见》在第12条找到原文表述是: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


没有一句提到要抵制洋节反而《意见》第2到:“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第3条中提到:“既不简单拿来,也不盲目排外,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交流,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意见》在基本原则上的表述非常清楚,比如:“把握……方向坚持以……为导向鼓励和引导……”。


《意见》整篇没有只言片语出现“禁止……”坚决打击……”严厉惩处……”之类字眼


从中可以看到,通篇贯穿的都是原则、方向性的指引和要求没有公权力要强力干预的意思在里面

所以,网络喷子上纲上线地解读《意见》,从中推导出党员干部须与洋节说拜拜生拉活扯,没有逻辑性《意见》中所倡导的文化自觉背道而驰。要么是别有用心,要么是糊涂愚昧。谣言惑众,自以为是,恐吓党员干部和群众。


作为新时代的公民,我们当然需要关心政治,有一定的政治敏感性,明确政策方向,但又坚信我国的法治进程和文明程度跨越式前进的大背景下对于文化,属于引导和倡导,不可能出台不准过洋节的这类不切实际、阻碍文化发展的规定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能够生生不息、绵延至今的文化,必然是包容并蓄互融互通。文明需要交流才能弘扬,接受别人才能被别人接受。


一些洋节早已在我们的土地上扎了根。好比洋妞娶回家就变成了中国媳妇。比如“3·8”妇女节、“5·1”劳动节、“5·12”护士节、母亲节、父亲节等等,都是正宗的洋节。现在我们都差点忘了它有洋血统了。


中国节日在西方同样有市场。留学生和当地华人过春节,会外国人贴对联包饺子,外国领导人也会到唐人街华人同乐,参加舞龙舞狮吃元宵,有些国家还要发行十二生肖邮票。没有哪个担心会被中国文化侵蚀、同化。


“圣诞节”虽源于纪念耶稣诞辰,但随着时间推移,宗教因素越来越淡,现在的圣诞节,无论国外还是国内,都成为人们喜迎新年、互颂吉祥、浪漫喜庆的狂欢盛宴。


如果说,春节更强调家庭的团圆,圣诞则倾向于个性的狂欢,对于崇尚个性、追求时尚的青年人来说,洋节也许更能让个性释放,受到他们欢迎是自然而然的。


中西互补,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而商家在趁着土节洋节红火一把,营造出更加浓郁的新年气氛,没有什么不好的。


因而,过洋节与过传统节并不冲突。如同蝴蝶的两翼,双翅齐舞,便能迎风而飞,把大地装扮得一片斑斓。

如果过个洋节就害怕五千年的传统就被侵蚀,有点风吹草动就要害怕被颠覆被削弱,也太小看我们传统文化的稳固性了。这种人还是小国寡民心态,鼠目寸光,缺乏大格局,缺乏文化自信


他们眼里只有敌对和斗争,他们不明白优秀的文化浸润人性,属于全人类所有。


现在的自媒体发达,人人都是演说家。一些写手为了吸引眼球,不顾事实信口开河,语不惊人死不休,甚至造谣生事,触犯法律。


这类谣言居然还有市场,让不少人信以为真,其中不乏知识分子和白领,原因很多。其中一点,说明“极左”思维还存在着惯性,我们还缺乏一个独立思考的大脑,文化自信的建立还有待时日。


转帖、发帖表达了自己的认知与鉴別力。不要让人看轻了你的文化素养。如果你实在没法判断真伪,那就以官网报道为准,以中央精神为准。


谣言止于智者。不以讹传讹,不轻信盲从,你就是一个智者。


新年将至,此篇就作为今年的收官吧,感谢一路关注支持本号的新老朋友,祝大家:


圣诞快乐!新年快乐“洋节”“土节”嗨起来!

(杨川完稿于2017年12月23日)





我看《芳华》:当芳华遭遇时代,凋零或绽放

给底层点亮一盏灯——由“小广告”想到的

贾宝玉的第一次给了谁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长按二维码
关注《时史文化》吧





《时事文史3》



重要提示:防止封号失联请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相关公众号!

联系我们

投稿信箱:sswh8001@163.com

小编微信:zhengnengliang_wlh


声明:本公共号文章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觉侵权,可回复本平台我们会尽快处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