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猛虎精神,寒梅性格——双清楼主何香凝

2017-12-31 刘蓉宝 时史文化



作者|刘蓉宝

来源|《团结》杂志



何香凝(1878-1972),原名谏,又名瑞谏,号双清楼主,民革主要创始人之一,历任民革第一届中央常委,第二、三届中央副主席,第四届中央主席。


何香凝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著名的国民党左派,妇女运动的领袖,画坛杰出的美术家。她早年追随孙中山,是同盟会的第一位女会员;她坚持孙中山的三大政策,真诚地同中国共产党合作;她发动妇女参加革命,为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做出了卓越贡献;她把艺术创作与革命活动紧密联系,她的作品中充满斗争激情、浩然正气。


天足结缘志同道合


何香凝的父亲是香港经营茶叶出口和房地产的著名商人,何香凝从小性格刚毅有主见,特别爱听太平天国女兵的故事。那时候上流社会的女孩都要缠足。母亲给她缠上,她等母亲转背就剪开。不惧打骂,坚决反抗。父母对她实在没有办法,只得放任她长成一双天足。何香凝不同一般富家千金,整日热衷打牌穿戴,她爱读书。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氛围里,她不能进私塾读书。于是天天软磨硬求父亲,终于进“女馆”读了几个月书。后来,她又找来哥哥们的读本自学。就这样,她认识了不少字,并接触到一些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的妇女解放等新知识。她聪慧伶俐,做事精细,因而深得父亲器重。


廖仲恺的父亲是客家后代,侨居旧金山多年。亲身经历了旅美华侨所遭受的种种歧视,深知小脚女人是中国的一种耻辱,所以曾留下遗嘱:儿子必须娶个大脚妇女作媳妇。可是,在19世纪末年,中国的妇女几乎都裹着小脚,社会上见不到多少大脚妇女,尤其是上层社会里,不缠足的大家闺秀更难找到。


正为女儿脚大难找婆家而忧心忡忡的何家,碰上廖仲恺要遵照父亲的遗嘱选择配偶,何香凝的“天足”正符合要求。通过媒妁之言订婚,然后迎娶,1897年他们在广州结婚。


新婚之初,何香凝有些惴惴不安,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接触,她发现廖仲恺是一个心地善良、诚挚忠厚,有着耿直性格和强烈的进取心的青年。廖仲恺设法搜罗各种新书刊给她阅读,为她指点疑难;何香凝爱好美术,廖仲恺就耐心教她绘画。


所以,何香凝很快就对自己的婚姻庆幸起来。夫妇二人都羡慕太平天国的革命人物,又都喜爱画画和学习诗词,志趣相同,情投意合。


当时,清贫的廖仲恺在经济上窘迫,成亲后只能修整兄嫂家屋顶晒台上的破屋作为“新房”。这间房子矮小简陋,是一间名副其实的斗室,但它高处独居,完全不受楼下侄儿侄女们嬉笑打闹的干扰。何香凝和廖仲恺白天在这里研读诗文、谈论时事,夜晚一起观赏清净明澈的月色。中秋佳节,皎洁月色给他们斗室洒下一片清辉。何香凝触景生情,写下了“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的诗句。他俩自得其乐,为了纪念这种既可读书又便赏月的幽静惬意的读书环境,把这间小屋命名为“双清楼”。



扶桑求学,追随孙中山革命


戊戌变法失败后,许多青年到国外去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希望学成归国救国救民。廖仲恺在香港皇仁书院的学业结束后,产生了去日本留学的愿望。但由于申请不到官费,经济压力太大,难以成行。何香凝不顾娘家人和廖仲恺嫂嫂的坚决反对,毅然变卖陪嫁的珠玉、金银、翡翠等首饰,筹集廖仲恺出国的留学费用,支持丈夫赴日求学。1903年,廖仲恺东渡日本。两个多月后,何香凝追随丈夫到了东京。


何香凝学习之余,经常满腔热情地随同廖仲恺参加中国留学生的一些爱国活动和集会。因而结识了孙中山和一批思想先进的留日青年,如赵声、胡汉民、黎仲实、朱执信、苏曼殊等。


1903年,何香凝写了一篇文章——《敬告我同胞姐妹》。在这篇700字左右的文章里,何香凝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并号召妇女起来与旧社会抗争。她认为国家兴亡,不但匹夫有责,女子也应当共赴国难,同男子一样有担负国家兴亡的责任。她在文中写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此固男子义务,然与男子同视听、同官骸之女子独非人类乎?然则天下兴亡,吾二万万(女)同胞安能漠视哉!”女中豪杰的气慨豁然显现。这篇文章也是我国妇女运动史中宣传妇女解放的屈指可数的早期作品之一。


1905年,何香凝加入同盟会,负责通联、后勤等事务。何香凝廖仲恺夫妻在东京的家,成为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联络站和聚会场所。为保守秘密,她家中没雇女工。千金小姐出身的何香凝学习生火、做饭,自己带孩子。由于他们的收入,多用于接济同志,以致生活经常陷入困窘。孙中山对何香凝一直非常倚重,许多生活事务乃至同宋庆龄结婚等事都交何香凝安排,长期以日语“奥巴桑”(对年长的太太和管家的称呼)相称。


1921年,何香凝和宋庆龄一起,组织女界出征军人慰劳会,通过捐款捐物、义演来筹集款项和物资,支持孙中山继续讨伐桂系军阀陆荣廷的斗争。在孙中山领导的讨平商团叛乱、东征陈炯明和北伐中,何香凝培训救护人员、组织妇女团体,从各方面积极支持孙中山革命政府进行的一系列斗争。1923年,孙中山确定了联俄联共的政策,何香凝坚决支持并参与了文件函电的起草。1924年3月8号,何香凝在广州组织了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这是中国妇女第一次组织活动纪念国际妇女节。她依靠大批的共产党员,如蔡畅、邓颖超、向警予等,大力开展妇女解放运动。1925年初,孙中山北上,途中病倒,到北京被查出肝癌,何香凝马上由广州来到北京,陪伴宋庆龄到病榻前照顾,协助起草遗嘱。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反共,何香凝愤而辞去党内一切职务。此后,她对外只称“我是民国十三年的国民党员”,意思是始终坚持孙中山1924年改组国民党时的精神。蒋介石曾长期靠廖仲恺提携,任黄埔军校校长也靠廖仲恺帮助,他总想以此关系拉拢何香凝。与宋美龄结婚时,蒋介石对外宣布请何香凝证婚,结果“证婚人”却连婚礼都不肯出席。


廖仲恺、何香凝及子女


贤妻良母,世界女性之楷模


何香凝在家中始终是一个贤惠的妻子、慈爱的母亲。


她与廖仲恺结婚后感情甚笃,对丈夫的衣食照顾得无微不至。然而,廖仲恺要上前线,她没有小女子的凄婉,慷慨写诗勉励:“国仇未报心难死,忍作寻常泣别声。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得支那史上名。”陈炯明叛变,廖仲恺被叛军上镣囚入黑牢时,她拼命闯去探监并为之送饭换衣。1925年,廖仲恺在广州中央党部门口遭右派刺杀时,何香凝就在身边,丈夫的鲜血洒满了她的衣衫。她强忍悲痛,把思念深埋心中,继承廖仲恺未竟的事业,不曾有丝毫的动摇和妥协。


作为母亲,何香凝慈爱而有见地。她十分关爱自己的一双儿女,又支持儿子廖承志和女儿廖梦醒投身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廖承志在上海遭国民党逮捕后,何香凝闯进警备司令部,表示要陪儿子坐牢,加上宋庆龄出面营救,才使廖承志获释。儿子刚回家,又说要去偏远且凶险难测的川陕苏区找红军,何香凝虽然心有不舍,但仍支持儿子的志愿。分别四年后,她才接到廖承志的音讯,知道廖承志经长征九死一生到达陕北,马上回电鼓励他“须努力奋斗”。为使儿子专心革命,她在抗战的辗转流离中还带着小孙孙。何香凝被当时进步报刊誉为“世界母性之楷模”。



抗日救国,巾帼不让须眉


1931年,日本侵占东北的“九•一八事变”爆发,旅居德国的何香凝闻讯便收拾行装乘船回到上海。她针对国民政府依靠“国联”干涉的幻想,大声疾呼只能由国人“自救”,同时发动国内著名画家组织“救济国难书画展”,并把自己个人历年所作之画及珍藏的书画拿来义卖,将所筹得的钱款捐给红十字会。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何香凝与宋庆龄冒着炮火赶到前线,慰问违命抗战的第十九路军,还组织上海妇女建立医疗队。


由于国民党政府不肯接济十九路军,何香凝便赶到南京要求政府补发该部几月欠饷,并将自己的一条裙子寄给蒋介石并附诗一首:“枉自称男儿,甘受敌人气,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吾侪妇女们,愿往沙场死,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


1941年底,香港遭日军围攻,何香凝身陷敌寇占领区。后来,还是由廖承志联系共产党领导的东江纵队掩护,何香凝才潜渡内地。她脱险到达桂林后,同儿媳带孙子到乡下养鸡种菜兼卖画,自食其力,生活清苦。此时,蒋介石假惺惺派人送信,邀请她去重庆,并附上100万元支票(按当时物价可买百头黄牛)。何香凝当即将信和支票退还,并且在信封后面写上两句——“闲来写画营生活,不用人间造孽钱”。



旗帜鲜明,与共产党亲密合作


在国民党早期的高层人物中,何香凝是一位始终同共产党亲密合作的朋友。


由于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极度不平衡及政治流派纷纭,使国民党从其前身同盟会成立起便成分复杂,只能在反清的目标下结成松散联盟,许多头面人物与封建豪绅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时阻力极大,多数人不赞成“平均地权”和扶助农工。何香凝一开始便拥护并长期捍卫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促进和维护国共合作。中共瓦窑堡会议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后,何香凝积极响应,并在国民党的中央全会上,多次提出恢复13年前的国共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皖南事变以后,国民党蒋介石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她和宋庆龄同时写信给国民党中央和蒋介石,质问他为什么这样干,使亲者痛、仇者快,并且要求蒋介石保证,以后不再发生类似事情。后来国民党开会的时候,她们再次重申这个主张。

民革的主要创始人


由于蒋介石国民党已经背叛了革命的的三民主义,走到了人民的对立面,何香凝决心联络党内继续革命的同志,重建国民党民主派组织,以便集中力量推翻蒋介石的反动统治。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坚持“内战、独裁、卖国”政策。何香凝深恶痛绝,她草拟了《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章程》,要求民主,实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1946年3月,她和李济深创建了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主张结束蒋介石独裁专政,成立各党派民主联合政府。


为了配合中国共产党,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何香凝与李济深召集“民促”、“民联”和其他国民党内民主派人士于1947年11月12日,在香港联合召开了代表大会,宣布脱离蒋介石控制的国民党,另组新党,提出推翻蒋介石独裁统治,建立和平、民主和幸福的新中国的主张。1948年1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香港成立,李济深任主席,何香凝任中央常务委员。


1948年5月,何香凝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的民主人士发表声明,响应中共中央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五一”号召,声明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949年4月,何香凝应中共中央邀请,离港奔赴北平,受到了朱德、周恩来、邓颖超等的热烈欢迎。6月,何香凝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活动。9月,出席了新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

投身建设,促进统一



何香凝为新中国侨务方针的制订以及一系列条令和政策的出台呕心沥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致力于把国内的爱国民族统一战线发展到海外华侨,注意动员海外华侨、国内的侨眷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同时,她还关心华侨子弟教育,在创办了几所中专补习学校,又提出要办暨南大学和华侨大学。


作为民革中央的主席、国民党元老,何香凝一直关心着两岸的统一。新中国成立以后,利用各种纪念日、传统节日,通过写诗、发文章、写信,向台湾传递信息,传输统一理念,希望台湾的国民党当局,所有追随孙中山的军政人员,铭记孙中山、廖仲恺的教诲,尽快回到祖国怀抱。


1958年,她读到她的在台老友于右任的两首怀念故土的诗句以后,和他的原韵写了3首诗,取名叫做“遥念台湾”。诗寄托了她对于右任以及老一辈国民党党员的深情,希望他们能够为祖国的统一多作贡献。殷切期望祖国尽早实现各平统一的心情,充满在字里行间。


何香凝与潘天寿(左二)傅抱石(左一)


志趣高远,人如其画


何香凝自小爱好绘画,和廖仲恺结婚后,绘画兴趣更浓。1909年春,何香凝进入东京本乡的女子美术学校,专门学习绘画。


在这所美术学校,她除了接受教师端管子川先生讲授的山水、花卉画外,还每周两次向当时的名画家、日本帝室画师田中赖章学画狮、虎等动物及日本画。


何香凝画的狮,体态轩昂,神色威猛,寓意着她渴盼中华崛起的心愿;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她的画风转为冷酷,喜画寒冬之物,冬梅、青松、翠竹,梅冷而弥香,菊凌霜傲雪,竹挺拔有节,松百岁长青——傲然于世的植物,有如何香凝在阴霾混乱的世道里绝不屈服的铮铮铁骨,寄托着她希望祖国像这些耐寒植物一样,能够抗风雪、斗严寒的情思。


建立新中国后,何香凝在工作之余经常泼墨作画,笔耕不辍,此时她的画风一改旧中国时的悲愤,她偏爱画彩色的山水画,过去很少画的牡丹、红枫,经常在腕底出现,笔随神驰。


画如其人。何香凝的画寄予着她的性情、精神和理想。


1972年9月1日,何香凝不幸与世长辞,终年95岁。9月5日,何香凝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周恩来、朱德、宋庆龄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首都各界代表500多人出席。天安门广场、新华门、外交部等处,都下半旗致哀。根据何香凝生前与廖仲恺“生则同衾,死则同穴”遗愿,经毛泽东同意,追悼大会结束后,灵柩由专车运往南京与廖仲恺合茔。



长按二维码
关注《时史文化》吧





《时事文史3》



重要提示:防止封号失联请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相关公众号!

联系我们

投稿信箱:sswh8001@163.com

小编微信:zhengnengliang_wlh


声明:本公共号文章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觉侵权,可回复本平台我们会尽快处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