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世人都晓林徽因,却不知她侄女才是真正集才华与美貌于一身的奇女子

2018-03-16 中国精致生活► 时史文化




林璎,在中国,人们提起她只知道是林徽因的侄女。在美国,可能大部分人不认识林徽因,但一定认识林璎。


奥巴马亲自为她带上“总统自由勋章”,这是美国的最高荣誉,而林璎是唯一一位华裔获此殊荣,还与希拉里一同入选妇女同人堂、被评为“50位美国的未来领袖”之一等等名誉不计其数,是享誉世界的华人建筑师。

▲ 奥巴马为林璎佩戴总统自由奖章。


未见其人之前,想象中她应该是西装革履一副女强人的形象,可一位美国记者却评价年过半百的林璎日常穿着“像一个匆匆赶去上课而又害怕迟到的大学生”。

▲ 林璎


从小个性倔强,

坚定自己每一个选择。

林璎的父亲林桓是俄亥俄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母亲是俄亥俄大学的英文教授。夫妻俩在那个动乱的年代移民到俄亥俄州,居住在一个山林里,过着远离尘嚣的生活。

▲ 林璎的父亲林桓和母亲茱莉亚 · 张。


后院的那一片山林,是林璎最快乐的童年时光。年幼的她常常在起伏的山脊之间奔跑,让她爱上这种静谧而清怡的环境。小小年纪就倔得很,宁愿自己捏泥巴也不想跟小伙伴玩。

▲林桓将家安在了和城市有些距离的大山林里。


▲ 林璎小时候(右)。


60年代至70年代,那是个颠倒黑白的中国,所以夫妻俩刻意将身世背景隐藏起来。直到林璎21岁以高中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耶鲁大学后,父亲才告诉她有个才华非凡的姑姑林徽因。林璎成为建筑师让父亲感到非常高兴,认为林璎遗传了姑姑的建筑天赋,自豪地说:“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个性倔强、果敢独断,才华洋溢而心想事成。”


能否心想事成,成为一个像姑姑那样优秀的建筑师,林璎还不敢承认,但是倔强这个特点,倒是戳中了林璎。

▲(左)年轻时的林徽因,(右)年轻时的林璎。


大学教授告诉林璎,建筑和雕塑只能二选一,这是两种不同的体系,不然会让林璎精神分裂。可林璎就是倔,选择了建筑,但经常偷跑到艺术学院听雕塑课:“对我来说,雕塑是诗,而建筑是散文。”


木心曾说:“倔强是最难改的脾气。”可正是因为她这股倔,才让我们看到她那如诗一般的建筑作品,成为不可替代的美的建筑。倔强地坚守那些你认为对的事情,时间会给你答案。

▲ 林璎和自己的猫,在纽约的工作室。


▲ 工作中的林璎。


始终坚持自己的设计理念,

不做任何妥协。


1980年,大三的林璎需要做一个关于"墓地建筑"的作业。突然发现了学校里粘贴着越战纪念碑设计方案的征集海报。那时林璎想,这个既可以当做作业,又能投稿呢!


她怎么都没想到,这次抱着单纯试一试的投稿,竟改变了她一生,让她荣辱加身。

▲ 林璎的"越战纪念碑"的作业,当时老师只给了B,最后还是把稿子投出去。


林璎和同学们一起去华盛顿踩点,出发前,她反复问自己:建“越战纪念碑”的意义是什么?当宝贵的生命成了战争的代价时,“人”无疑是应该被第一记住的。


她想起姑姑林徽因和姑父梁思成即使在病床上也在呕心沥血地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她更坚定了自己:“过去会告诉我们将来应该怎样生活。我觉得这些是我和梁思成、林徽因共同相信的。”她希望通过自己设计的作品呼唤和平,引起人们对战争的反思。


当她来到修筑纪念碑的那片草坪时,灵感刹那涌现。她不停地想象着:用刀将地面切开并翻起两翼,一边指向林肯纪念碑,一边指向华盛顿。切口是黑色花岗石,上面刻着亡者的名字,还能反射出观者的脸和这里美丽安宁的环境。悼念亡者的同时,人们会本能地反思活在当下的自己。

▲ 越战纪念碑的设计稿(上),越战纪念碑落成(下)。


“越战纪念碑”设计方案征集活动共收到1421件作品,当评委会主席看到林璎的作品时,激动地喊了起来:“这是个天才作品!”很快,评委会一致通过选定林璎的作品。


很多年后,林璎回想起那段时光,苦不堪言:“当我被选中时,我很清楚自己将要面临的是一次考验,一场让我用了几年时间才认识到其艰难程度的战斗。那是一段充满了压力的日子,没有人教你如何度过那段时光。”


大批种族主义分子和越战老兵强烈地抵制:“美国人的纪念碑怎么能让一条东方狗来设计!”、“一个无知的亚裔能懂什么,越战时她还没出生!”甚至退伍军人和家属集会抗议,说这个设计作品是“一道耻辱的阴沟”、“黑色的伤疤”。

▲ 罗斯·裴洛接受媒体采访,辱骂林璎这个设计作品“一道耻辱的阴沟”、“黑色的伤疤”。


林璎在安稳现世出生的,哪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但是她那与生俱来的倔脾气,还是让她勇敢地站出来,身材矮小只有一米六的她回击记者和人们尖酸刻薄的问题。


帽子遮住了她的眼睛,但人们还是能感觉到这个身体里流着中国的血液的姑娘有一股难以驳倒的倔气,她坚定地辩驳:“这项设计的主体肯定是“人”而不是政治。只有当你接受了这种痛苦,接受了这种死亡的现实之后,才可能走出它们的阴影,从而超越它们...所以一座纪念碑应该是“真实”的写照。首先要接受和承认痛苦已经存在,然后才有机会去愈合那些伤口

▲ 面对全美排山倒海的反对声浪,才21岁的女孩并没有退缩。林璎坚决捍卫自己的设计理念。


老兵们始终不依不挠,甚至还去威胁林璎,最后提出在纪念碑前要安放三座士兵的铜像。但是林璎倔得一点都不肯妥协,这完全是破坏她的作品。最后主办方妥协只能协调将铜像放在公园入口,远离纪念碑。

▲ 林璎做出的越战纪念碑设计模型。


▲ 林璎在越战纪念碑落成开幕的现场。


事实证明,林璎是正确的。1982年11月13日,“越战纪念碑”落成向公众开放。远远望去,纪念碑确实像一道黑色的裂痕,仿佛里面沉睡着那些亡魂。随着下坡走去,战士的名字在头顶越升越高,庄严和肃穆的气息让人沉重,这密密麻麻58307名美国军人的名字,让无数人落泪、啜泣、反思和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


▲纪念碑前的玫瑰花。


就连当初那些顽固的老兵,站在花岗石前,望着昔日里朝夕相处的战友现在只留存一个冰冷的名字,在炮火中都不曾哭过的他们,此刻却用粗糙的双手紧紧遮住流泪的双眼。


林璎设计的“越战纪念碑”,被美国人称为“永恒的哭墙”。而林璎,也被美国人称赞不已,这个身材矮小的中国女生竟然有如此力量,她也让我再次坚信:倔强地坚守着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时间自然会给你回报。

▲越战老兵站在纪念碑前。


对那些自己觉得正确的事情,

一直倔强地坚守。


越战纪念碑,让林璎名声大振。大学毕业后继续在耶鲁进修,次年拿到博士学位。1988年在纽约开办了一家设计工作室,还设计了许多经典作品,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的“人权运动纪念碑”、耶鲁大学纪念录取女学生的“妇女之桌”、密歇根大学的“波浪形地域”,在美国建筑界有口皆碑。

▲林璎作品:公民权利纪念碑(Civil Rights Memorial)。


▲ 为纪念耶鲁大学开女权运动之先河设计了“妇女之桌”,数字随着年份越来越大,代表就读的女生人数越来越多。


如今已58岁的林璎,还是从不讲究衣着,一名美国记者直言不讳地说她平时穿着就像一个“匆匆赶去上课而又害怕迟到的大学生”。每当有人提醒她时,她总是很倔地摇摇头:我只想把精力放在作品上。

▲ 林璎


这些作品带给她的荣誉不计其数。超过80%的选票成为耶鲁大学的董事,还与希拉里一同被入选妇女名人堂,甚至还得到了美国政府颁给艺术家的最高荣誉“国家艺术勋章”。在奥巴马任期期间的最后一次颁发总统自由勋章,获奖者有比尔盖茨夫妇、物理学家霍金......还有唯一的女建筑家、华裔林璎。



正是名利双收之时,林璎的倔脾气再次选择不再接受建筑项目,除了公益性项目。在同行里,她做了一个奇怪的职业选择,但是林璎很肯定这就是她想做的。“做建筑不是为了赚钱,建筑也不应该只属于有钱人,我不热衷于接一些很大的引人注目的项目,赚钱从来不是我的目标之一...我的父母和教育背景都告诉我,干一行爱一行,要用你的能力对社会有所回馈。”


如今,林璎正在做一个呼吁保护濒危动物和它们生存环境的艺术项目──什么正在消逝(What is Missing?)甚至直言这个项目可能贯穿她的一生。

▲ 林璎最后的的一个“我们遗忘了什么”纪念性建筑。


回顾林璎的前半生,总有一股倔气和执着。正是这股倔气,让她在与旧传统、旧观念作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让她的智慧与才华展露出来。她曾经说过:在你试图突破思想的藩篱时,必然会引起许多人的反对,而这也许就是代价。


世事坎坷,身边总会有反对你的声音

但是当你想要突破藩篱

不如接受代价,倔强前行

坚持你认为对的事情

时间会给你一切答案

▲ 林璎


|文 字 为 物 道 原 创|

|产 品 为 物 道 严 选|


▼点击阅读原文,为你增添女神气质。

长按二维码
关注《时史文化》吧





《时事文史3》



重要提示:防止封号失联请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相关公众号!

联系我们

投稿信箱:sswh8001@163.com

小编微信:zhengnengliang_wlh


声明:本公共号文章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觉侵权,可回复本平台我们会尽快处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