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摘登
政协全体会议大会发言是政协委员履行职能,更好发挥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广泛凝聚共识的重要形式。在市政协十四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中,委员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共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政协工作会议部署,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和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市委十一届九次、十次全会和市委政协工作会议要求,围绕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着力在“补短、强弱、升级、奠基、惠民”上下功夫,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等方面议政建言,展现了强烈的责任担当和良好的精神风貌。本期大会专版予以摘登。
针对目前我市国际航运核心区建设现状,市政协委员邵四华在代表民革市委会发言中建议:
1.鼓励金融机构开发航运金融产品。
鼓励银行设立航运金融业务部,创新推出智慧港口金融、冷链物流金融、绿色金融等特色服务,鼓励银行自主研发并应用航运金融产品。
2.搭建北方航运电子交易结算一体化服务平台。
为海内外航运企业提供航运交易撮合、交易资金结算与监管,为航运上下游及关联企业提供数字化、场景化和智能化金融个性化服务。
3.开展天津特色航运金融业务。
大力发展冷链物流航运融资、结算、保险、租赁等业务,制定出台平行进口汽车金融综合服务方案,鼓励银行为冷链企业提供动产质押融资,构建与“三北”、津台两岸区域性航运金融服务体系,努力打造成为北方航运业务交易、结算中心和航运信息交流、展示中心。
4.完善航运金融咨询与中介服务体系。
鼓励设立和发展航运金融保险代理人公司、经纪人公司和咨询公司。争取设立船舶金融租赁、航运保险等区域性的专业性金融机构。发展会计服务、法律咨询、海事仲裁、航运教育、海损理算、会展等机构,形成航运金融中介机构服务体系。
5.构建航运、贸易、金融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
制定支持航运金融发展的配套政策,实施航运金融创新行动计划,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集聚航运核心区,逐渐形成航运、贸易和金融实现良性互动的生态系统。
针对引育新动能,发展新产业、培育新模式、壮大新业态,市政协常委杨晖在代表民建市委会发言中建议:
1.以政策为导向,营造更好发展环境。
深化创新体制改革,破除障碍,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突破新药审批、空域管理、数字产权确权等瓶颈,形成包容审慎的适应性监管体系。以天津动力电池、信息安全产业集群为切入点,在基础研究等市场失灵领域加大政府投入,争取形成颠覆性突破。加大力度推进创新相关的减税降费工作,利用市场化手段引导社会资源向创新领域集聚。
2.聚焦产业主体培养,提升自主创新实力。
持续做大做强新动能底盘,围绕天津战略新兴产业领域,梯度培育、市区联动,加快培育产业细分领域集群。通过串链补链强链,重点打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动力电池、高端装备等10条产业链。明确各重点产业园区的主导产业,突出特色、精准定位。
3.培育优质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构建以领航企业为引领、以单项冠军企业为支撑、“专精特新”企业跟进跃升的梯次递升发展格局。加大财政支出,引导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促进产学研创新。
针对目前我市小微企业现状,市政协常委崔凤祥在代表市工商联发言中建议:
1.注重提升政策效能。
梳理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统一信息平台,实现精准导航。出台更多减税降费和奖励性政策,降低准入门槛,减少条件限制。建立政策动态梳理机制,对不能兑现的、效能不佳的政策及时修订或废止。加强督查检查,引入社会力量开展第三方评估,畅通企业监督渠道。
2.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制定精准高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政策措施,构建长效机制,满足企业资金需求。搭建金融信息服务共享平台,提高信贷审批效率。鼓励金融机构优化信贷支持的考核方式和激励机制,试行差异化放贷政策,量身打造银税贷、发票贷、流水贷、科技履约贷、政府采购合同贷等专属信贷产品,打通金融活水流向小微企业的“最后一公里”。
3.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升级。
加快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全国一流的智能科技创新生态,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进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业务数字化。鼓励大中企业以数据、资源赋能小微企业,引导信息服务商、专业服务机构建设和完善信息化服务平台,提高小微企业信息化应用能力。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就业,支持发展线上线下融合的生活服务业和各类就业保障平台。
针对推进我市“一基地三区”建设,发挥资本市场作用,市政协委员毛寒松在发言中建议:
1.加快推动天津企业上市。
加大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力度,加快申报速度,加大相关政府部门上市后备资源库的信息互通共享,协力支持新动能引育工作实施。
2.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规范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提升信息披露质量,严肃处置资金占用、违规担保等违规行为,积极稳妥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质押风险。
3.更好利用新三板市场和区域性股权市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进一步创造条件支持中小企业通过新三板特别是精选层挂牌对接资本市场。更加注重发挥区域性股权市场培育功能,建立市场化扶持项目遴选机制,依托区域性股权市场建设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措施综合运用平台和金融基础设施。
4.提升金融机构实力。
大力引进头部金融机构,推动法人金融机构通过增资扩股、整合重组、上市等方式提升资本实力,引进专业人才,完善业务类型,提高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5.发挥好私募基金的行业优势。
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发展私募股权基金,健全私募基金与实体企业的对接渠道。
6.标本兼治防控债券风险。
更好发挥金融委办公室地方协调机制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更好发挥市场化处置风险作用,保持天津良好市场信用环境。
针对津港青年交流现状,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建议:
1.加强培训支援和技术制作。
在在线实习方面,建立实习导师指导制度,加强导师培训,以不多于一对五的模式指导学员工作,以项目制实习方式让企业评估实习效果,为学员带来更大的工作体验感。在中学生交流方面,利用天津市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制作不同专题的3D虚拟导赏短片,作为课堂参考教材,加深对国家文化的认识。
2.为指定行业及传统行业加添新活力。
让青年从互联网、大数据和实体传统行业相融合中吸取经验,为企业带来不同的想法和构思,为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和产业优化提升出一份力,进一步增强香港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民族认同感。
3.实体与在线交流并行。
要做好在线和线下交流活动,发挥两者互补作用,在线和线下交流的双轨并行,可以提供更充足的时间,提升活动内容的专题化、精准化,更具灵活性。
就挖掘妈祖文化的文旅价值,推动津台经贸、文化交流和深度融合发展,市政协常委郑月晨在代表台盟市委会发言中建议:
1.以民俗文化为依托,打造妈祖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打造“大直沽—古文化街—葛沽镇—滨海新区”妈祖文化精品旅游线路。开发融入娱乐互动功能的文旅软件产品,讲好天津近代故事,宣传津味文化,助推我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2.以妈祖精神为纽带,推动津台两地交流。
恢复举办“中国·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活动,将天津天后宫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建设列入市、区两级重点建设项目。在活动审批、项目规划等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发挥两岸交流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策划举办交流活动,推动津台两地深度融合发展。
3.以文创产品为载体,促进天津商旅经济发展。
对首届“两岸妈祖缘”文创设计大赛涌现出的优秀作品,切实做好成果转化。加强宣传推介;相关部门共同推动大赛成果转化;打造天津特色文创伴手礼,宣传天津营商环境,提升城市商旅形象,以文促旅、以旅蕴文。
针对促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市政协常委高秀梅在发言中建议:
1.深化医教协同,加快中医药教育改革。
推动资源统筹共享,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投入与建设;推进院校联动,通过名老中医师承模式培养临床人才。
2.加强顶层设计,优化中医药临床高端人才培养体系。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设立不同层次人才引育计划,内培外引中医药领军人才、临床博士后等,优化人才结构,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3.推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津药”品牌。
创新机制,发展中药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筛选抗击新冠肺炎、重大慢病治疗优势品种,进行战略储备和定点企业认定;优质优价结合调整药价,支持销量过亿的大品种,扶持打造“津药”品牌。
4.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推动中医药学科创新发展。
开展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加大西学中人才培养项目份额,培养卓越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加大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大疾病和优势病种临床及基础研究资助力度。
5.推动落实有关方案,深化机制体制创新。
构建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文化、产业六位一体发展新格局,有效推动政策落实;推动《天津市中医药条例》颁布,健全我市中医药管理体系。
针对加快我市产业振兴,促进农民增收,市政协委员王红军建议:
1.打造现代农业升级版,提升生产经营效益。
优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推动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让农民分享增值收益。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发展品牌农业,扩大“津农精品”影响力,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品牌效益。
2.推进产业融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围绕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大力发展乡村二、三产业。突出区域特色,统筹推进产业、科技、物流园区建设,打造涉农产业及服务全产业链,提升园区就业承载能力。积极拓展农业功能,积极培育“互联网+”等新产业新业态。
3.创新政策支持体系,强化兴业富民投入保障。
创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政策,统筹发展用地布局和需求,鼓励复合用地和“点状供地”。积极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加大对乡村闲置农房和闲置资源的盘活利用。多措并举解决融资难问题。培育壮大创新创业群体,打通人才向农村流动的通道,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为种养业向二、三产业延伸提供人才。
针对加快智慧医疗建设,推动智慧城市全面可持续发展,市政协常委马丽娣在代表民盟市委会发言中建议:
1.探索医疗数据共享和开放应用机制。
尝试在单个行政区或单病种进行跨机构数据平台的建设,形成区域或单病种的诊疗、病理、影像、基因等综合数据平台,发挥医疗数据的应用价值,推动“资料”成长为“数据”,“数据”成长为“大数据”,不断从政策、管理和技术层面推进医疗数据的汇聚整合和互联互通,推进全市统一的数据交换与共享。
2.创新多元化的智慧医疗付费模式。
抓住我市建设“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市”的重大机遇,在服务定价、医保支付、商业保险等方面加强政策创新。将智慧医疗服务纳入医疗卫生收费和医保报销系统,推动支付模式落地。
3.推进智慧医疗领域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加强对智慧医疗科研活动的支持,设立智慧医疗科研专项。大力支持“医工结合”,鼓励科研机构、企业与优势医疗机构开展研发转化的深度合作。大力支持“医校合作”,鼓励三甲医院与高校合作共建“医教联合体”,建立更加有效的科研协同模式。
4.深化医疗机构激励制度改革。
健全智慧医疗人才培育生态,完善人才保障制度,明确智慧医疗跨领域人才职称晋升标准。在基层医疗机构培训中,纳入智慧医疗专业课程,鼓励人才在医疗机构和企业间双向流动,把我市建设成为智慧医疗高地。
针对预防化解婚姻家庭纠纷助力更高水平平安天津建设,市政协常委林洁在代表市政协妇联界发言中建议:
1.完善以家庭为中心的政策支持和服务。
制定我市促进家庭建设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加大政府购买力度,建立以政府普惠性公共服务为基础,社会服务、市场服务为补充的家庭服务体系。
2.用好网格化治理模式,进行系统排查。
以矛盾纠纷“100%排查、100%化解”为目标,用好各方力量,及时排查发现婚姻家庭纠纷的苗头和线索。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隐患,全部纳入登记范围,建立工作台账。
3.加强人民调解专业化建设。
完善以正式备案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为引领、社会参与民间调解组织为辅助、多渠道基层调解组织为主力的婚姻家庭纠纷调解体系。将人民调解导入110接处警平台,健全街乡镇、社区村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室,引导和发动法律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等社会力量参与调解,及时就地化解纠纷。
4.加速推进全市一体化社会治理平台建设。
构建“互联网+”婚姻家庭纠纷预防化解工作格局,推动建立灵活有效的网格管理、对接协作、任务流转、整体联动、跟踪服务工作制度,使婚姻家庭纠纷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情况下都有相应的力量及时介入化解。
针对我市“十四五”期间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问题,市政协委员张潞在代表农工党市委会发言中建议:
1.创新可再生能源利用机制。
进一步拓展外调来源,建立京津冀区域互补发展机制,加强京津冀电力输送通道建设,减少煤炭直接消费,积极探索可再生能源市场化交易机制,不断拓宽应用领域。
2.升级发展分散式光电风电。
充分利用分散式光电风电优势,坚持分散和集中并重,大力发展屋顶分布式光伏,支持结合土地资源和环境条件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设施。探索风电制氢、风电淡化海水等就地消纳示范新模式。鼓励风电资源利用,推进风光储互补的新能源微电网建设。
3.进一步发展“氢能源”。
加快推动氢气制备、氢气储存、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等关键技术研究,进行“绿氢”项目研发,因地制宜建设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探索掺氢天然气在工业、商业、民用等领域的应用。
4.大力支持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
引进高端项目、技术、人才等战略资源,与企业、高校、研究机构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健全产业服务体系,促进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和服务体系配套深度融合。创新可再生能源商业开发新模式,鼓励将征地补偿和租农地费用作为资产入股项目并形成集体股权。鼓励社会资本采取混合所有制、设立基金、组建联合体等多种方式,参与政府主导的分散式风电光电项目投资,为开发可再生能源开辟新的路径。
针对我市健康城市建设问题,市政协委员王卫红在代表民进市委会发言中建议:
1.研究编制健康城市空间更新规划。
全面评估我市建成环境空间的“健康性”,充分考虑不同功能设施的潜在健康风险,明确特定设施的去留、布局和应急措施。将公共健康的要点落到国土空间规划的控制指标上,让城市规划建设与健康城市协调发展,有效提升国土空间的规划治理能力。
2.理顺“健康城市”工作机制,跨部门合作设计健康城市相关制度。
在市政府层面建立联席会议,下设由跨学科专家组成的技术指导组,通过定期例会推进行动,并依据循证原则和评估结果及时更新行动计划。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重大工程审批中,切实落实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明确主责部门。
3.建设和完善居民15分钟步行范围内的健康应急生活圈,以社区为单元推进健康城市计划。
基于居委会及其设施,配置一定面积的智能诊疗室,完善社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日常健康两个方面的设施内容,强化社区层面的基本健康监测和慢性病防控设施与服务,强化照护系统。
4.优化中心城区绿色和文化空间,打造我市健康城市建设亮点。
优化我市中心城区蓝绿空间和海河两岸的线性空间。设计增加健身步道、骑行道、体育公园等,打造新型的运动主题交流场所,营造高质量的健康生活环境,增加城市活力。
文字来源:天津日报
图片来源:津云
往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