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抢了5套美国学区房后,第一代美高妈妈决定带儿子回上海读书

阅读第一 2022-04-1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谷雨星球 Author Summer夏景



本文转自:谷雨星球  (ID: guyujihua2021)
作者:Summer夏景

今年美国大学发榜后一片哀嚎。

国内学校录取目之所及越发焦灼,美高学生则一如既往地坚挺。

今年MIT发榜情况,美高占了大半壁江山,MIT近日宣布恢复SAT/ACT要求。

然而,曾合著出版了全国第一本介绍美国精英中学教育的书《去美国读中学》,过来人妈妈Sunny却做了一个不寻常的决定。

她放弃了Top30寄宿高中学位,带着经历了中美4种不同教育体系的两个儿子回到上海读书。

在给学校发送放弃学位邮件的当晚,她失眠了整整一夜。

回国后,她也时常问自己:两年前在美国上网课,现在在上海上网课,后悔吗?

*以下以第一人称讲述

快乐教育是最大误解

去美国前,我常听人说美国孩子特别轻松,都是快乐教育。

等去了后我才发现,快乐教育可能是咱们对美国基础教育最大的误解。中产对于教育的高度投入,中美如出一辙。

美国公立教育划学区,好学区里出一套房就跟黑五打折一样热闹,都抢着下offer。有人为了拿下房子还加价,采取一次性付清全款等,尤其是华裔和印度裔时常狭路相逢。

当时孩子爸爸一有空就开着车全学区找房,历经抢了5套房还抢不到的失败后,才买下了一套学区房,学区里一大半是亚裔和印度裔。

中美基础教育最大差异应该是侧重点的不同。

我找来了两份我家老二的作业对比看看。

左边这张图是他的拼写,可以说还不如小学低年级孩子,好笑的是老师还说他写得越来越好了。右边是他做的ppt,从1年级开始,学校就鼓励他们独立查资料和组队探究一个问题。

老二的作业

刚到美国时,还有件事令我觉得很奇怪。

我们家门口正好是一个校车站,我发现跟国内年级越高的孩子在学校呆的时间越长这件事正相反,美国是小学生放学最晚,3:40点才放学;初中生2:40点放学;高中2:10就放学了。

后来我才知道,美国教育里认为人和人的差异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大,个性化的教育只有在课后才能实现。

那么不应该把孩子绑在标准化的课堂上,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让他们去安排时间自由探索,在喜欢的领域有足够的时间钻研。

但要做到这一点,要流的汗水远超常人,高中学生只睡4、5个小时都是常态。

曾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记者爱德华·休姆斯,“卧底”惠特尼高中一年后,在这本书里写到美国顶尖学生的魔鬼数字4——4小时睡眠,4杯拿铁咖啡,4.0的GPA成绩。

我也问了教育当事人两个孩子在中美读书的体验,他俩说两国的老师都很优秀,比如老大现学校英文老师是斯坦福学士和芝大硕士,比较下来差异有这三点:

 1、“所有问题只有一个答案” 

老二说如语文的题目都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而在美国课堂上,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只要能说出思考的过程和逻辑,就可以从不同维度去独立解读,就是“对的”。

 2、“作业太多了,没有了自我探究的时间” 

用老二的原话说:“我在美国有更多的时间探究自己。”他用了“探究”这个词,探索自己想做的事。可在国内他觉得有太多的作业,没有时间去探索自己想做的事,这是他现在比较苦恼的一点。

 3、“回国后,自我管理的机会变少了” 

老大说国内老师非常负责任,如每天敲门等着他们睁开眼才离开。而在美国私立初中住宿时,他自己卡好时间点起床、上课,赶车去不同校区,没有老师管。

学业也是一样,美国老师会发邮件给他说清楚课表、作业和课堂要求,邮件也不会发给家长,后果孩子自己来承担。

网传一张图说中美教育对比,有些偏颇,但也有些依据。

我曾是个非常焦虑的妈妈

在分享为什么选择回国前,需要先说下我家当时的情况。

做教育顾问的我见过的牛娃论筐装,好处能吸收很多经验,弊端就是参照系数不一样,这个娃托福119,那个娃爬了藤,不自觉会对比,一旦孩子没达到我的期望,我就特别焦虑。

这本书是不少家长对于美国私立高中的启蒙

这种焦虑可能是超出常人的。

讲个笑话,有一年我先生同事的孩子考进了前50的普渡大学,他高兴地回家分享这个消息,我心想这有什么好开心的,只有前20才叫好大学。

妈妈这个焦灼的状态,可想而知我给孩子的压力有多大。

老大在国内读公立小学时候,从周一到周日机构补习课都是排得满满当当的,英语、奥数、乐器、运动等等都是标配。那会儿家长也要进课堂上课,我都是上完回去回家再陪着他学一遍。

孩子还抱在手里,我们就去看了藤校

据我观察,像我这样控制欲强烈的妈妈在孩子青春期时候都会栽跟头。

老大上初中后开始痴迷网络,经常做作业时偷偷玩游戏或上YouTube刷视频。

所有焦虑妈妈做过的事我都做过。我把家里大门安装的摄像头放在他的书桌上,很生气地说我要监控你。

越控制孩子就要反抗,越上心儿子越叛逆,家里天天鸡飞狗跳,跟小学一派祥和判若两人。

我觉察到不对劲后,做了一件很正确的事,我求助了一位针对青少年亲子家庭关系辅导的心理咨询师,每2周一次,做了2年时间的咨询。

咨询师让我意识到,我的控制让他缺乏自主的人生目标,只能通过电子产品去消磨时光,去逃避。

迪士尼今年NO.1的电影《青春变形记》

为了启发我,咨询老师举了个例子,让我放下了育儿执念。

她说,咱们都只是一个爬山爬到山腰上的人,并没有见过山顶的景色,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求孩子们沿着我们的起点继续登顶呢?

我们用有限的见识自以为是地限制了孩子,是不是也限制了孩子自己探索一条上山路的可能性?是不是也限制了他们在另一个山头达到我们所不能企及的高度的可能性?

放下焦虑总比拾起来慢得多,我一点点做了些改变。

首先,我不再像一个神经病一样盯着孩子,而是把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来。而有了一定距离后,我才发现了孩子的天赋——原来他学语言挺快的,那就在这个方面多引导。

最后也最难的一步,重建亲子关系。

我不再评价他说的话,而是听他说,让他对生活有更多的掌控感。游戏说好什么时候玩我也不再干涉,言而有信后,他也不再偷偷玩了。经过几年的努力,他现在也愿意讨论一些自己困惑的事了。

基于以下个性化的大前提,疫情后先生工作调动,原本老大也拿到了一位难求顶尖寄宿高中的学位,全家仍决定一起回国。

儿子在美国顶尖私立寄宿中学Cranbrook,这所学校现在9年级申请托福分数高达110,一位难求,中国学生走向特别好

说不纠结是假的,这么好的学校都是挤破头进,我们也是直到截止日期最后一晚才决定。

给学校发送放弃学位邮件的那个晚上,我失眠了整整一夜。

择校的点、线、面

为什么做出这个决定?很多人以为是疫情,其实这并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首先,作为顾问,我会从自我管理能力、心智成熟度、英文水平这三个方面评估孩子是否做好了低龄留学的准备。当时老大上网课时候的自律性不大好,我们亲子关系也没恢复好,全家都没做好准备。

其次,我们 越发意识到中国人对身份文化认同的重要,他们俩出国太早了,应该在自己国家补上中国这最重要的一课。

最后是亲情,这也是很多低龄留学家庭遗憾的地方。

我希望两兄弟能有更多时间待在一起,手足之情弥足珍贵,我也想好好弥补之前因过度焦虑对儿子的亏欠和遗憾。


回国后,我拿出了选美高的精神,马不停蹄开始了选校之路。

Step1:公立还是双语?


对于孩子来说,从美国回到中国是个很大的变化,考虑他们的心理健康,适应最好的一定是跟美国越像的学校,所以选择了体制外。


Step2:IB or A level or AP?

老大中文不好,读IB可能会有困难,未来本科想去美国留学,所以就选了AP。


Step3:走读还是寄宿?

为了锻炼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也让我也学会放手以减少冲突,我们选了寄宿。


Step4:老校还是新校?

因为偏向美式AP又希望是寄宿选择并不多,最后锁定了上海狄邦华曜(原华二昆山)。


选校最重要的是匹配,儿子一直参与择校,最后决定也是他自己做的。他开玩笑说,我是一个新人(意思指没有初中母校和同学),那是一所新学校,正好匹配。

而考察学校是个大工程,我从面、线和点都对学校进行了深度研究,择校历程大不同,方法论应该都是一样的。

美国文化教育委员会出品的纪录片,记录了这一代留学生现状,芒果TV有全集。

回首这一路,从焦虑到甲状腺出问题变成淡定分享这些“糗事”的妈妈,我对孩子的教育规划路径并没有变,学业、兴趣爱好规划和软实力三条线一直并行。

唯一变化的是教育的目标,这也是我想留给大家的思考题——名校是用尽一切得到的必要结果还是只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之一?

老大特别可爱,前段时间来问我,他说妈妈如果我考一个名校是不是对你的工作会有帮助?

我听了跟他说:“妈妈挺高兴的是你愿意替妈妈着想,这确实对我有帮助,但你喜欢什么专业,更匹配哪所大学,未来想做什么?在高中时期更重要。

想上哪所山,怎么上山,什么时候停下来,看什么样的风景,选择权都在你手上。”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谷雨星球】,关注我们,看「100个中产妈妈的故事」,用真实对抗焦虑,解决中产育儿难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