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汉语中的外来词

朴美玉,李千驹 汉语言文学学习 2020-08-17




一、汉语借入外来词的三个高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曾经在政治、军事、经济、教育等领域对周边国家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中国文化还吸收了诸多外来文明的因素,形成了多元的、包容的文化形式。伴随文化的交流而来的,当然还有外来词。语言史上,出现过两次引进外来词的高峰期,第一次为两汉至隋唐时期,随佛教的传入而来,主要从印度传入我国;第二次为明末清初至20世纪初,随现代文明而来,分别从英语和日语借入。汉语从其他语言借用语词的第一次高峰期与佛教的传入有关。两汉之际,印度的佛教大规模地传入我国,佛经的翻译成为僧侣们的一项重要工作。佛经用当时印度的书面语——梵文写成,也有一些佛经是从中亚各国引进的,当时中亚各国是佛经传播的中转站。将佛教经典从梵文或中亚各国的语言翻译成汉语,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与物力。佛教经典的翻译工作需要译者具备较高的语言水平。实际上,佛经的翻译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才逐渐成熟起来。最初的翻译,采用直译的方式,进行逐字逐句的释义,力求能够传递原文的基本语义。从佛经中直译过来的词有“菩提萨”、“陀罗尼”、“伽蓝”等,普通人不易理解这些词的含义,但这些词在佛教活动中的使用频率较高;还有一些词,如“菩萨”、“袈裟”等,已经融入日常生活用语之中,使用频率较高,组词能力较强;另有一些词,由于在直译的基础上,根据词汇的意义,进行了一些中国化的改造,改成了双音节词或者四音节词组,已经分辨不出是外来词还是汉语词,是宗教用语还是生活语词,如“一刀两断”、“花花世界”、“(精神)抖擞”等,很多人认为这就是汉语的表达方式,跟外来词无关。借词进入汉语的第二次高峰与现代文明的传入有关。明末清初至20世纪初,现代文明从西方国家和东方的日本传入我国,对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体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政治、法律、社会、科学领域的新词不断涌入中国,这些新词一部分由西方的传教士带到中国,一部分由中国“留洋”的学生带回来。西方传教士将天文、地理、物理方面的知识传授给当时相对落后的中国。为了尽快融入中国社会和文化,更好地达到传教的目的,他们当中的不少人先学习汉语,然后着手翻译他们带来的西方的著作,这些译文力求语言简洁,通俗易懂。真正将西方文明以及相关词汇引进中国的还是留学西洋的学生。20世纪初非常流行的词有“麦克风(microphone)”、“德谟克拉西(democracy)”、“赛因斯(science)”、“布尔乔亚(bourgeois)”、“普罗列塔利亚(proletariat)”等,但是,最终只有麦克风(microphone)流传至今,其他词语未能使用开来。(德先生赛先生)来自英文或法文的词未能流行起来,究其原因,主要由两种:一是音节过长,西文的词音译成汉语,音节较长,三音节以上的词比较普遍,而汉语习惯用双音节词或四音节的词组;二是不符合汉字的表义习惯,汉字是形、音、义三要素的结合体,而从西文翻译过来的词,只表音,不表义,不便于说汉语者记忆与使用。来自日本的语词却以其特有的汉字基因,顺利地进入汉语系统,并广为流传。众所周知,日本借用汉字,创建了自己的文字系统。清末民初,大量日本语词涌入汉语,这些词大部分都指称与现代文明相关的语词,如“政治”、“经济”、“法律”、“电话”、“电子”、“科学”、“革命”等词。有些学者认为这些词不是借词,因为这些词的组成成分都是汉字,而且在古代文献中,都可以找到这些词的源流。然而,文献中的词汇所代表的语义与现代汉语中的词汇义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现代意义上的新词源于现代日本,日本将西方的概念内化成自己的语言,用汉字表达出来。由于日语新词的载体为汉字,给中国的使用者以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也是源于日本语的汉字词容易被中国人接受的原因。

(部分常用日语外来词整理)此外,汉语中还有很多来自少数民族语言的词汇,尤以满语和蒙古语的语词居多。满族和蒙古族入关以后,跟汉人的交流增多,尤其是满族人,主动学习汉语,并在与汉人的交流中,将满语因素带进北京话中。北京的“胡同”、“掰查(检查)”、“磨蹉(拖延)”等词以及北京话中的“-儿”化韵都来自满语,“敖包”等代表草原文化的词则来自蒙古语。

除了这两个时期之外,改革开放以后至今,可以说是汉语借入外来语词的又一个高峰,这一时期的外来语大多来自英语,还有一部分来自日本和其他亚洲国家,大多属于科技用语和生活方式用语。我们常说的“sim”卡、蹦极(bungee-jumping)、丁克(double income no kid)、白领(white-collar)、混搭(mix-matching)等词分别用了音译加汉语语素、音意兼顾、音译、仿译等用法,这些词反映了时代的风尚,在年轻人中广为流传,使用频率较高。



二、汉语外来词的借用方式汉语中的外来词常被叫做借词,借词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借词是指音译词,即音与义都借自外语的词;而广义的借词,除了音译词之外,还包括意译词、仿译词等。本章所说的借词取其广义。汉语对外来词的借用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音译:用发音相近的汉字将外来语翻译过来,这种用于译音的汉字不再有其自身的原意,只保留其语音和书写形式,如:“沙发(sofa)”、“迪斯科(disco)”、“克隆(clone)”、“托福(TOEFL)”、“黑客(hacker)”等。

2.半音半意: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复合外来词,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前半部分采用音译,后半部分采用意译,如:“呼啦圈(hula-hoop)”、“因特网(internet)”、“道林纸(Dowling paper)”等。另外一种是前半部分采用意译,后半部分采用音译,如:“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奶昔(milk shake)”等。

(星巴克)

3.音译附加汉语语素:以单音节、双音节译词加汉语语素的借词使用最多:一类为音译语素加汉语语素,如:“高尔夫球(golf+球)”、“桑拿浴(sauna+浴)”、“保龄球(bowling+球)”、“拉力赛(rally+赛)”等。另一类为汉语语素加音译语素,如:“打的(打+taxi)”、“中巴(中+bus)”、“酒吧(酒+ bar)”等。其中音译语素有的代表一个英语单词,有的代表部分语素。汉语语素有的是词根语素,有的是词缀语素。4.音意兼顾:即选用接近外来词词义的汉字进行转写。汉语同音字多,为译名用字的筛选提供了方便。或者是部分或者是全部音意兼顾。如:“香波(shampoo)”、“味美思(vercuth)”、“销品茂(shopping mall)”等。5.仿译:用本族语言的材料逐一翻译原词的语素,即按照外来词的形态结构和构词原理直译过来。例如:“超人(superman)”、“超市(supermarket)”、“千年虫(millennium bug)”、“热线(hot line)”、“冷战(cold war)”、“绿卡(green card)”等。三、汉语外来词的形态特征所折射出的汉民族文化心态综观汉语吸收外来词常采用的五种方式,从数量上来说,以意译方式居首位,其次为半音半意与音意兼译方式,再次是音译附加汉语语素,最后才是纯音译,而且现存的外来词中音译词有很明显的“汉化”倾向。可见,汉语在吸收外来词时表现出了“力拒音译,力主意译”以及音译“汉化”的特征,而这正反映了汉民族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心态。“力拒音译,力主意译”一方面反映了汉民族整体的优势感与自尊感,另一方面也与汉字的本质属性有关。词语的借用既可能是贸易交往、文化交流、移民杂居等催生的,也毋庸讳言是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博弈的产物。中华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文明源远流长,在文化的博弈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强者的心态,体现在对外来词的态度上就是将其进行“汉化”的改造。另外,汉字是表义系统的文字,它与拼音文字完全是两个系统。在音译词中汉字只充当了一种单纯的表音工具,这与表义体系的汉字的性质相矛盾,不大容易为汉语社团所接受。因此,汉语社团就千方百计地对音译词进行改造,改造的方式有二:一是用意译词替代,二是音译汉化。汉语外来词音译的“汉化”过程将汉民族文化心态展露无遗:1.音义密合。音译的时候,用来译音的汉字本来应不再具有自身原来的意义,而只是充当一个语音符号的角色。但是,受到汉民族善于联想的心理的影响和制约,又使汉语外来词具有其独特的一面,即在保证语音相似的前提下,使选用译音的汉字尽量与该外来词的意义挂钩,让人能通过汉字的字面上的意义或多或少地了解到该外来词的意义。如“茉莉”在保证语音为“mo li”的情况下选用了草字头加“末”、“利”的两个字,使人通过字面可以联想到其为一种植物。在音译金属元素时多加“金”旁,气体元素多加“气”旁等等。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保证语音相似的基础上,在单纯的表音字上加上提示类别的义符,这就使生僻的外来词具有可解性。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汉化手段,也鲜明地体现了译者对“汉化”倾向的努力,颇具匠心。2.趋吉避害。受汉民族求吉利、避凶邪的文化心态的影响,中国人对语言禁忌的心理相对其他民族更明显,对应的例子比比皆是。这种心理在药品、食品、饰品等名称的音译方面表现十分突出,诸如“宁”、“灵”、“福”、“雅”、“丽”之类的吉祥字眼随处可见。例如:“达克宁(治脚气的药)”、“沫舒坦(祛痰药类)”、“可乐宁(降压药)”等。3.形象联想。中国人的主要思维方式是形象联想,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汉民族的这种文化心理定势,反映在外来词吸收与借用方面,表现为一些音译词在选用作为音译符号角色的汉字时,尽量运用接近原借词所指称事物或概念的形象字眼,如“cyclamen”(报春花),一种樱草属植物,汉语音译为“仙客来”,足可见其形象且耐人寻味的音译技巧。4.幽默诙谐。幽默诙谐也是汉民族的一种文化心态。汉语外来词幽默诙谐的音译方法表现在选用作为表音手段的汉字时,尽量使构成词组的字面意义与原借词指称的概念内容产生极大反差以达到幽默诙谐的效果。例如:“雅虎(yahoo人面兽心的人)”。

来源:朴美玉,李千驹《走近语言》



------------------相关阅读-----------------

我国境内各民族语言和文字概况

百花齐放之美: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

70年语言生活大事记

汉斯·约阿希姆·施杜里希:世界上有多少种语言?

查看更多,请点击主页菜单“语言学概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