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名著:那个只会演戏的演员,死了

佚名 汉语言文学学习 2020-08-17
来自专辑
文学随笔

“跨界艺人”

如今的演员、歌手、模特,似乎都不再是个“艺人”了。


每个“艺人”都有多重身份,好比一个冠着“演员”头衔的人吧,TA忽而是某广告形象大使,忽而是娱乐节目新秀,忽而是时尚封面女郎,忽而是某商业大佬的新恋人……总之,这个“演员”频繁活跃在热搜和群众的视野中,但我们就是看不到这个“演员”的任何影视作品。


当今娱乐圈这一“怪象”,其实并不新鲜,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有这样一幕话剧,写了一个这样的“女明星”,和这种社会怪象引发的一出悲剧……


《名优之死》

《名优之死》,3幕话剧,1927年首演。作品通过描写京剧演员刘振声不幸的演艺生涯,批判了“容不了好东西”的病态社会,同时写出了蕴藏在人们心中的积极进取、奋起抗争的力量。


刘振声注重戏德、戏品,对待艺术严肃认真,并精心培育了小凤仙这样的后起之秀。但是小凤仙在小有名气之后却心猿意马,“不在玩艺儿上用功夫,专在交际上用功夫”,成了流氓绅士杨大爷的玩物,背叛了先生为之呕心沥血的戏剧事业。刘振声贫病交加,忍受着恶势力的迫害,又眼见艺术被蹂躏,终于心力交瘁,倒在了自己热爱的舞台上。


主要人物

刘振声,名老生;刘凤仙,坤角青衣;杨大爷,当地流氓化的绅士,这三个主要人物,交织出了简单而又复杂的故事。


简单的是它的剧情,只有三幕,并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复杂的是它的内涵,只有三幕,却像个万花筒,折射出这社会一处处角落。


刘振声的坚守简单而又执着,他只是怀着那份对艺术的态度,秉承着艺人天生傲骨的气节。面对生活与艺术的碰撞,他用一句“我活着是为了唱戏”,道出了一代戏曲人对传统艺术的坚守。


面对生活与艺术的冲突,凤仙的态度则截然不同。艺术对她来说,只是改变生活的道具,她对艺术的背叛是早就可以预料到的。


至于杨大爷那样的人物,社会中也十分常见,他是典型的将艺术当玩物的附庸风雅者,是世俗诱惑的代表。


《名优之死》虽然说的只是京剧界的事,但却可以套用于社会的各行各业、各个角落。关于艺术、关于气节、关于传统文化的坚守,它带给我们的思考是无限的。


作者简介

田汉,中国话剧作家、戏曲作家、歌词作家,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作者。1921年曾与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1927年《名优之死》上演获得成功。1968年特殊时期,被迫害死于狱中。



获取方式

回复“名优之死”即可获取,注意不支持繁体字、错别字、添字漏字、缩写扩写、英文等。

相关阅读

那把断魂枪,真的毁于洋炮吗?

京派沈从文考点多多,读这本书全能搞定

《肥皂》:最洁净与最肮脏

《包氏父子》:百年不变的悲剧

《月牙儿》:一生贫苦,两代娼妓,谁之过?

查看更多,请点击主页菜单“课外娱乐→知识链接→名著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