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书全会,做题全废”,原因找到了

佚名 汉语言文学学习 2020-08-17

做题全废

每一次的自考一结束,从考场出来,全国各地无一不是哀鸿遍野:看书的时候全会,做题的时候全废!

咦,这不是都“会”了吗,不是说“汉语言文学会背就行”吗,为什么一做题还会废呢?为什么书本跟真题的差距会这么大呢?

归根结底,原来都是这个问题在作祟……

只看书,不动脑

叔本华说,比读书更重要的是思考。书本只不过是给你一个公式,好让你应用到别处去。如果不会应用,只死记“公式”,考试是不直接考公式默写的。看书不思考,等于学皮毛。浅显的题所占分值不大,尤其是文学史、语言学类的科目,知识点又多、理解性又强。面对这种有难度的科目,该如何应付?或者换句话说,看书的时候该如何思考?


如何思考

自己给自己“出题”,是一种最有效率的思考。

当看到“建安风骨”,我们最好思考:建安时期的哪几篇作品体现了这个“风骨”?

看到“《女神》的浪漫主义”,我们最好要思考:《女神》的哪些描写、哪些手法最能够体现这个浪漫主义?

看到“宾语前置”,最好要思考:生活中有哪个例子是宾语前置的?古汉语里哪一句话是宾语前置的?

看到“悲剧的审美价值”,最好在心里举例几篇熟悉的悲剧作品,并用自己的话描述一遍它们的审美价值何在。

以此类推,几乎所有书里的知识点,都值得我们去深思,去举一反三,而不是死记书上的几个例子、死记书上的几句范文就完事。

有人要说了,我也知道思考的重要性,可我脑子里是空的,什么也思考不出来啊。


两种可能

什么也思考不出来只有两个可能:一是书看得还不够多,二是思考得还不够多。

比方说,你只看《文学史》,一篇《作品选》都没读过,思考代表作的时候肯定举不出什么例子。又比方说,你只看《语言学》,对平时的语言案例全然没有分析过,突然分析语法结构肯定会很生疏。

再多读一点书、再多一点思考。解决的办法很老套,却很灵验。

思考即学习

熟背≠理解。死记住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只有试卷出了跟书本一模一样的题目,你才有把握答对。但当你经过思考,深度理解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再换着花样出题都不怕,看到题目有关这个知识点,说不定还在心中窃喜,“这家伙化成灰我都认得”。

想做80分的成绩,要用100分的态度。勤于思考,就是一种态度。勤于思考的人,就像大树,就算天不下雨,也会把根扎入土里吸收养分。身为成年人的自考生,都不再是被动等待大人浇水的小树苗,迟早有一天要学会主动扎根土壤,主动吸收养分。

相关阅读


学汉语言文学的五个好习惯
听说,95%自考生还不知道这里有免费视频课
听说,96%自考生不知道这里也有免费视频课
97%自考生不知道这里可以免费畅读名著、畅听课程
查看更多,请点击主页菜单“课外娱乐→知识链接→自考相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