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汉语偏义复合词

佚名 汉语言文学学习 2020-08-17
来自专辑
语言学随笔

偏义复合词,由两个反义或近义的语素构成的复合词,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失去了意义,只作为陪衬。现代汉语有双音节化趋势,也有相当一部分偏义复合词来源于古代汉语(详见前文《偏义词,隐藏最深的复合词》)


古汉语偏义复合词


《礼记·曲礼》:“猩猩能言,不离禽兽”(译:猩猩纵使能说人类的语言,但仍不脱禽兽的本性)

猩猩必然不可能是“禽”,在这里“禽兽”只表示“兽”。

《易·系辞》:“润之以风雨。”

能“润”的其实只有雨,风不可能“润”,在这里,“风雨”只有“雨”的意思。

《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昼夜勤作息”,意思就是昼夜都辛苦劳作,“作息”其实只有“作”的意思。


特点:随意性


古代汉语里的偏义复合词不稳定,经常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同一个词有时候偏指的语素在前,有时候在后,有时候又变得不是偏义复合词。


 时前时后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呜呼!死生,昼夜事也。”

“死生”,有时候说成是“生死”,没有一个固定的说法。诸如此类还有“长短”和“短长”。


 时有时无 

《列子·汤问》:“无羽毛以御寒暑。”

由于语境的关系,在这里“寒暑”只指“寒”。但有时候“寒暑”在某些语境下又不是偏义复合词。如:

柳宗元《捕蛇者说》:“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译:一路上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呼吸着带毒的疫气)

在这里,不光“寒暑”不是偏义复合词,“风雨”也不是偏义复合词了。


古今偏义复合词对比


古今的偏义复合词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属于合成词,两个语素都有一定的概念意义;二,两个语素之间的关系必须是相关或相对的并列,词语的意义就是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

古今偏义复合词的不同点是:现代汉语偏义复合词的结构和意义已经固定,而在古代汉语中不固定,如“生死”“长短”可以表达成“死生”“短长”;另外,古代汉语中要结合语境才能确定是否为偏义复合词。


成因


 1:协调音律 

古诗词讲究格律,哪怕相对自由的古体诗,也不是完全无拘束的(详见文末链接《是时候好好解释一下古体诗和近体诗了》),至少在字数、韵脚方面还是有所讲求的。就这样,很多时候为了凑成字数、韵脚、平仄、对仗,古人会根据语境把单字拓展成双字,拓展的方式就是拖上一个与之相近或相对的词。至于哪个语素在前哪个在后,基本由音律、韵脚等方面决定。


 2:缓和语气 

古人说到不太吉利的词时,往往会加一个吉利一点的词在里面,比如“存亡”“离合”,其实只表示“亡”“离”,但加了个“存”、“合”字,语气显得缓和许多。


 3:尊卑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鲜明的尊卑观念,一个比较尊贵的事物有了一个较为卑微的事物来衬托,会比孤零零单说显得更加尊贵。例如“人物”就显得比“人”尊贵。


最后的话

没有存在感的词,不代表没有意义,古今汉语偏义复合词的异同,你都弄清楚了吗?欢迎文末留言举例说出自己想到的偏义复合词!

相关阅读


偏义词,隐藏最深的合成词

主谓、偏正、述补,词的组合结构基本类型

必考知识点:合成词

必考知识点:单纯词

是时候好好解释一下古体诗和近体诗了

查看更多,请点击主页菜单“语言学概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