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心理学:100个聪明人,就成了乌合之众

佚名 汉语言文学学习 2020-08-17

可怕的“归属感”

人是群居动物,总喜欢寻找归属感。看,马斯洛都把“归属感”放在第三层,足见其重要性。

不过“群居”这件事,有好处也有坏处,来自群体的影响有时候会让我们往很坏的一面发展,却还难以自知。

比如,“乌合之众”,往往就是由100个聪明人聚集而成的。


群体思维


人喜欢找归属感,为了被他人接纳,不断地磨平自己的棱角,掐灭自己“不合群”的念头。

当所有人都为了达到一致性的意见而努力,就很难理性地看待不同的意见。群体思维,是一种看似折中其实简单粗暴的思维。

因为,群体的智商都比个体低。人的“归属感”又无时不刻拖拽着人,往顺眼的一队里一站就跟着瞎起哄。


去个体化


个体在群体中时,被群体的行为意识和目标所控制,失去大部分的自我意识和评价,难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与行为,自我控制能力严重下降,从而加人群体中情绪化的、冲动的行为的现象,就叫“去个体化”。

当群体思维发展到极限时,就可能发生“去个体化”。上面已经说了,群体的智商比个体低,可影响力、破坏力却都是巨大的。在深受群体影响时,再聪明的个体也可能被同化,加入“巨婴”的浪潮。

这就是为什么100个聪明人聚集起来,就成了“乌合之众”。



社会惰化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这就是典型的社会惰化效应。1+1<2就是说的这个情况。

在制度不公时,最容易出现这种情况。比如一个公司,如果一个每天工作16小时的软件开发工程师突然得知自己的工资跟一周来扫一次地的阿姨一模一样,你猜他会不会继续卖命下去?

上世纪有科学家做过一个著名的“拔河实验”,实验证明当三个人拉绳时,拉力只是一个人的2.5倍。而且随着人数的增多,每个人用的力气还会下降,8个人拉的时候竟只有一个人的4倍力气。
群体极化


上面说过,群体思维是所有人达成一致的意见,强调的是“一致”这件事;群体极化则是“一致意见”的加强版,强调的是“极端化”这件事——当群体成员最初的意见倾向于保守时,群体讨论的结果将导致意见更加保守;当最初的意见倾向于冒险时,群体讨论将导致意见更倾向于冒险。

简单来讲就是,我本来是有一点这么认为的,一看到大家都这么认为,我就更坚定了我的想法。其实这个念头极有可能一开始就是错误的,然后被群体的低智商一洗脑,不知不觉大家都变成一群巨婴了,像邪教组织一样深信自己的那个错误念头。说穿了还是“归属感”在作祟。


说点好的吧

说了这么多群体对个体的不良影响,那么难道“合群”反而是错的吗?在什么情况下群体会对个体有积极的影响呢?


社会助长


社会助长效应是指群体对成员有促进、提高效率的效应。什么时候会有促进呢?也许是老板的奖励,也许是同伴的赞叹,也许是来自异性的一个崇拜眼神……很多很多原因都可以让一个人打了鸡血似的调动出浑身解数,发挥出超常水平去做事。

这就是为什么一群学生在教室里写作业会写得更认真,各自回到家就懒散了。


多读书

人是群居动物,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巨大的,却也是难以自知的。不论我们是作为个体,还是作为群体的管理者(比如老师、班长、领导),都一定要清楚地认知这些影响,利用那些良好的影响,防患那些不良的影响。

身在社会这样一个大的群体之中,我们更要多读书,随时保持清醒理智的大脑,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沦为“乌合之众”。


相关阅读


这三个传播学真相,自考新人越早懂越好

一万小时定律,真还是假?

中西方谚语趣味小异同

流沙河:从国文到国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