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多余人

佚名 汉语言文学学习 2020-08-17


“多余人”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贵族知识青年的典型。一批有才华的贵族青年,他们接受了欧洲启蒙思想和国内进步社会思潮的影响,对庸俗的上流社会感到厌倦和不满,但又摆脱不了贵族社会的习惯和偏见,不能与这个社会决裂。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聪明的头脑,想过有意义的生活,但又缺乏勇气和坚持工作的毅力。他们自视清高,不甘与庸俗的贵族青年为伍,但又脱离人民。他们不满意他人,也不满意自己,整日苦闷忧郁,不能自拔,终于成为一事无成的“多余人”。


五代“多余人”

①奥涅金(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②毕巧林(莱蒙托夫《当代英雄》)

③别尔托夫(赫尔岑《谁之罪》)

④罗亭(屠格涅夫《罗亭》)

⑤奥勃洛摩夫(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



详解

①“多余人”的第一个典型是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20年代)

他鄙视上流社会,离开都市到乡村。但他并不是本阶级真正的叛逆者。出于上流社会的虚荣和自尊,他勾引奥尔迦,挑起决斗,杀死连斯基,拒绝塔吉雅娜的爱情,同样还是出于虚荣,他又向成了贵夫人的塔吉雅娜求爱并遭到拒绝。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但奥涅金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他对上流社会的憎恨无疑带有进步色彩。


(详见文末《普希金与叶甫盖尼奥涅金》)



②毕巧林是第二代“多余人”形象(30年代)。


他出自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他对生活倍感失望,因此用冒险的富有刺激的行动来排泄心中的积虑。他没有任何生活目标,人格分裂,时时处在自我分析的痛苦之中。他自己不幸,同时又是别人不幸的原因。他抢劫贝拉又遗弃她,在决斗中杀死别人,惊扰走私犯等等。与奥涅金相比,他有更大的独立性,内心感受更丰富,行动更积极,因此他也更加痛苦,其悲剧也就更为深刻。这说明在当时的环境中有教养的人只能陷入碌碌无为的泥淖中。



③第三代“多余人”形象是别里托夫(赫尔岑的《谁之罪?》的主人公)(30年代)。


他也是一个贵族青年,受过良好的教育,但在官场中他却留不住身。他对社会有强烈的不满,却又感到无能为力。他与柳邦卡相爱,但又不敢爱,只好远走他国。在别里托夫身上,似乎更少了一些反抗精神,他已成为那个社会制度的牺牲品。



④罗亭,作为第四代“多余人”形象,他是俄国40年代的“多余人”,出自于屠格涅夫的同名小说。


他是一个地主的儿子,也受过良好的教育。由于他善于空谈,缺乏实际能力,被称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侏儒”。在俄国那个“黑暗王国”他注定一事无成。就连在爱情上他同样也是一个失败者。面对娜达丽雅向他提出私奔,他却退缩了。他承认自己“生来就是无根的浮萍”。最后他漂泊到法国,在那里参加了1848年的巴黎街垒战并死于战场。应该说,罗亭与其他“多余人”有着本质的区别,在他身上正面的,积极的因素始终占上风,他具有崇高的理想,而且也能行动,虽然每一次行动都归于失败,但他毕竟没有放弃,并以最后的行动来证明自己。因此,国内外文学评论界,长期以来就有人为罗亭鸣不平,认为他不是“多余人”。本人也认为“俄罗斯需要罗亭”。关于他目前仍在争论之中。



⑤“多余人”的第五代,也是最后一位,就是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莫夫。


他是一个乡村地主,也曾受过良好的教育,很有知识,也很聪明。但就是缺乏行动的力量。他的整个生活目的就是睡觉,饭也不想吃,甚至连做梦也想睡觉。虽然友人的帮助和奥尔迦的爱情曾一度使他有所振作,但最终他还是回到沙发上找到了自己的理想。奥勃洛莫夫这样的人对任何社会来说都是多余的,他才是一个真正的“多余人”,在他身上再也看不到他的祖先的进步成分。时值50—60年代,“多余人”在俄国历史上再也不可能发挥任何作用,他们只能悻悻告别历史舞台。奥勃洛莫夫终于敲响了“多余人”的丧钟。由此可见,“多余人”形象的历史沿革是沿着一条下降的曲线发展变化的。他们的悲剧一方面是由时代的局限所造成,另一方面也由于他们自身的软弱性所致。


 相关阅读 


普希金与《叶甫盖尼奥涅金》

这十位俄罗斯作家,是怎样影响中国文学的?

世界四大吝啬鬼,最全的盘点在这里

安娜与娜拉

三一律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查看更多,请点击主页菜单“外国文学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