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现代文学社团总结

佚名 汉语言文学学习 2020-08-17

20年代

1.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沈雁冰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其主要理论家沈雁冰提出文学要老老实实表现人生,尤其应描绘被压迫的人民;在创作方法上,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上,如叶圣陶的《倪焕之》,冰心的《超人》等均以对现实较为细密的描绘,深入剖析,显示出现实主义特色,而成为文学研究会这个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

 

2.语丝社

语丝社得名于《语丝》周刊。《语丝》创刊于1924年,主要撰稿人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尽管语丝同仁的思想和艺术主张不尽相同,但仍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的风格是: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其中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优雅的小品文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



3.沉钟社

沉钟社是20年代中期出现在现代文坛的一个以青年作家为主的文学社团。杨晦、陈炜谟、陈翔鹤、冯至这四位文学青年有感于德国戏剧家霍普特曼的童话剧《沉钟》的启示——艺术的成功在于坚韧不拔的精神,在北京出版发行了《沉钟》周刊,沉钟社即因此而形成。沉钟社诸作家的质朴而悲凉的文学创作和对外国文学的广泛译介显示了自己的实绩和特色。在创作上,对精神压迫反抗和对细腻朴实风格的追求,是沉钟社作家艺术创作的显著特征,其中《沉钟》杂志及《沉钟丛书》集中体现了他们的成就。在译介方面,沉钟社先后翻译了俄国和欧美众多作家和批评家的作品,在当时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对扩展文学的艺术视野做出了贡献。沉钟社最有影响,成就最突出的作家是冯至,他以独特的艺术魅力被鲁迅赞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代表诗作有《蛇》,出版诗集有《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等。

 

4.新月派

新月社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移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月刊。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主要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体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唯美倾向,但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闻一多的《死水》等是新月派的佳作。


5.象征派

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派是“五四”以后出现的诗派。象征派诗人受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讲求感官享受和刺激,重视刹那间的幻觉。象征派诗人否定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完全把诗看为视觉艺术,这不同于新月派对诗歌音节美的重视。象征派的诗歌作品特点是:“观念联络的奇特”,即一个部分一个观念可以懂,合起来反而含义难清。他们讲究比喻,却过于难以捉摸。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等是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作。

 

6.乡土文学

2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鲁迅的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鲁迅后来对“乡土小说”做过界定,他在《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认为:“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的人们,无论他自称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乡土文学是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的。作家们在探求人生真谛,追求理想社会的过程中,关注受压迫最深重的农民问题,对农民的破产,农村妇女悲惨的命运,封建农村的陋习和农民思想的麻木,以及中小地主和小有产者的败落都有深入的表现。代表作家作品有:王任叔的《疲惫者》、许钦文的《疯妇》、王鲁彦《柚子》《菊英的出嫁》、彭家煌的《怂恿》和台静农的《天二哥》等。

 

7.创造社

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团体之一,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等,主要出版物有《创造季刊》、《创造月刊》、《创造周报》等。创造社的文学主张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非常强调文学是作家的自我表现,极力反对文艺的社会功用,认为艺术应除却一切功利,力求本身之完美,同时,他们又极力反对黑暗。创造社的主要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的,重在抒发人的感情,表现自己个性。如郭沫若的诗集《女神》、郁达夫的《沉沦》、《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等都以浓重的主观抒情色彩、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而成为创造社的代表作。



30年代

8.“左联”

     “左联”全称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于1930年,发起人有鲁迅、冯雪峰、夏衍等,成立时加盟的有五十余人,郭沫若、郁达夫等创造社成员也加入了左联。“左联”成立不久就成立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研究会,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工作,并自觉地加强了与世界文学,特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联系,大量地译介了苏联等国的文学作品。在创作实践上,也充分发扬了革命现实主义,其中以茅盾为首,沙汀,叶紫等青年作家写作的社会剖析小说是“左联”文学的典型代表。“左联”的主要文学主张是:自觉以现代大工业中的产业工人代言人的身份,对封建的传统农业文明和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以及西方殖民主义同时展开批判,要求文学更自觉地成为以夺取政权为中心的无产阶级斗争的工具。

 

9.东北作家群

“东北作家群”指一批从东北沦陷区流亡到内地的青年作者所形成的创作群体,主要有萧红、萧军、端木蕻良等。他们的作品大都充满了关东粗犷的气息,并且表露了人们所承载的亡国之苦和顽强的反抗精神,从而形成了一幅幅使人震颤、愤懑的图画。这批青年作家,有的并未加入“左联”,然而,他们以自己的民族精神和创作与左翼文学联接起来,以地方人物和社会风云的描写,显示出东北人民的生活力量和抗争信念。其代表作有萧红的《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和萧军的《八月的乡村》等。

 

10.京派

“京派”是指30年代前后活动在以北平为中心的北方城市的作家群,其主要阵地是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骆驼草》等。除诗歌、散文和理论活动外,小说作家有沈从文、凌叔华、废名、林徽因、芦焚、萧乾等。他们中许多是清华、北大、燕京的师生,学院的文化氛围气较重,重视介绍世界文化,追求道德与艺术的健康和纯正。他们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西方的民主观念和现代意识,一方面又与尖锐的社会冲突保有距离。他们的艺术视野只限于北方的都市生活。而往往以“乡下人”的目光,在乡村与城市的比照中建构自己的审美天地。沈从文笔下城市的虚假与矫情,恰好与他所描绘的湘西的自然社会形成对照。芦焚所提供的也是与都市具有差异的人伦乡野社会。废名致力于乡间儿女情态的描写,萧乾则在作品中以童真的视角看世界,虽然并不超然。

 

11.海派

    30年代的上海,中国现代消费文化环境已初步形成,一些纯文学作家如张资平、叶灵凤等,便寻着商业气息“下海”成为新海派作家。海派小说是新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多过渡性地描写都市,“都市男女”的情爱和性爱是其常写常新的主题,在小说形式上,海派作家非常重视创新,较快较早地输入了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外国文学新潮。张资平(如《冲击期化石》、《梅岭之春》等)的性爱小说反射出海外的驳杂,使新文学的堕落和让商业化文学获得某种新文学性并存,显示了海派的一条基本线索,叶灵凤的作品中(如《鸠绿媚》、《女娲氏的遗孽》、《菊子夫人》、《摩伽的试探》等),在都市灵魂身上,现代狂放颓丧的背后,仍潜藏着一种旧式的温婉。海派为以后新感觉派的登场做好了准备。

 

12.中国诗歌会

    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是一个左翼群众性的诗歌团体,创办刊物《新诗歌》。中国诗歌会诗人致力于探索诗歌大众化的途径,最大的贡献是努力追求新诗的民族化和大众化。中国诗歌会在上海设总会,在北平、广州、青岛以及日本的东京等地设有分会。诗人蒲风、穆木天、任钧、杨骚等是主要发起者。最有影响的代表性诗人是蒲风,诗集《茫茫夜》,长篇叙事诗《六月流火》等是他的代表作。

 

13.现代诗派

    现代诗派出现于三十年代的诗坛,他们的创作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启发和影响,同时又承接了李金发为代表的20年代象征诗派的某些艺术追求。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特别追求诗歌创作在总体上所产生的朦胧的美,追求以奇特观念的联络和繁复的意象来结构诗的内涵。现代派诗人往往以特有的青春病态的心灵,咏叹着浊世的哀音,表达着对社会的不满和抗争,也流露出对人生深深的寂寞和惆怅。戴望舒是现代诗派的代表,名作有《雨巷》、《寻梦者》等。

 

14.论语派

“论语派”是以林语堂等创办的《论语》半月刊而得名的以杂文为主的小品文流派,拥有三个刊物,《论语》、《人间世》与《宇宙风》,活跃于三、四十年代。林语堂声称,论语派以提倡幽默文字为主要目标,提倡创作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把幽默抬到人生观的高度,认为幽默、闲适和性灵是相辅相成的,三位一体的,“性灵”则是写作小品文的命脉。“论语派”曾与鲁迅为代表的杂文有过论争,被鲁迅称之为“小品文的危机”。

 

15.新感觉派

20年代末30年代初出现的“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现代派文学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上接20年代末张资平、叶灵凤等的性爱小说的余续,下联40年代以张爱玲为代表的沪港市民传奇,它是海派承上启下极重要的一个阶段。“新感觉派”小说的根本特点是特别强调表现作家的主观感觉,而不太注重对客观生活的真切描写,它的“新”则在于其第一次用现代人的眼光来打量上海,用一种新异的现代的形式来表达这个东方大都会的城与人的神韵。刘呐鸥是“新感觉派”小说最初的尝试者,他创办于1928年9月的《无轨列车》半月刊,标志着“新感觉派”小说创作实践的开始,代表作是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穆时英(《夜总会里五个人》、《圣处女的感情》、《白金的女体塑像》)和施蛰存(《上元灯》、《梅雨之夕》)把“新感觉派”小说推向成熟和引向深入,运用蒙太奇、人物心理分析等手法,凸现对现实生活的感觉和意象。

 

16.现实主义作家群

在30年代的文坛上,活跃着一支坚实的现实主义作家群,其中大部分是早期“为人生而艺术”的成员,到30年代,他们经过艺术的磨练,现实主义精神更加强化,艺术上更趋成熟,巴金、叶圣陶、王统照等都以新的创作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艺术画廊,主要成就有: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叶圣陶的《倪焕之》等。

 

40年代

17.七月诗派

“七月”派是一个由胡风等人在抗战时期的国统区创办主持的文艺杂志《七月》而得名的文学流派,它主要包括胡风、绿原、牛汉等人代表的“七月”派诗歌和路翎、丘东平等人代表的“七月“派小说。“七月派”诗歌热切反映了时代的命脉和人民的愿望,题材广阔而绝少个人情怀,主要是讴歌民族意志和斗争精神,充分体现了诗歌的现实性、战斗性与艺术性的密切融合。胡风的《为祖国而歌》,绿原的《颤抖的钢铁》等是其代表诗作。

 

18.“鲁迅风”杂文流派

“鲁迅风”杂文流派主要活跃在上海“孤岛”时期,这一杂文流派以创刊了《鲁迅风》杂志而得名,主要人物有王任叔(巴人)、周木斋、唐弢、柯灵等。王任叔在《鲁迅风》的发刊词标志着这一流派的形成。王任叔是其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重要的杂文作家和理论家,他这时期的杂文围绕抗日救亡的一切问题,笔锋无所不及。他影响最大的是关于文艺思想倾向的评论。唐弢称他为“前驱的骁将”,他的主要杂文集有《边风录》,杂文理论著作《论鲁迅的杂文》。周木斋诗集《消长集》,他的杂文富含辩证法的思辨色彩。唐弢师承鲁迅的战斗传统又不懈追求个人风格,题材涉及社会人事,文艺思想,以及历史札记,被称为“抒情性杂文”的代表。柯灵杂文热情奔放,深受鲁迅、瞿秋白的影响。

 

19.“野草”作家群

“野草”作家群是以夏衍、聂绀弩、宋云彬、孟超、秦似等为骨干,活跃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后方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香港,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一个杂文流派。夏衍是“野草”派重要作家,结集有《日本的悲剧》、《此时此地集》,其中记录了时代的风云变幻、人民革命的胜利、社会思潮的运动、文艺运动的发展,和他对知识分子历史命运的思考,文笔优美洗炼,清新蕴籍。聂绀弩是“野草”派中影响最大的作家,他的杂文格式新颖、写法多样、纵横恣肆、说理透彻、幽默诡奇,有一种所向披靡的气概,代表作《韩康的药店》是抗战时期传诵一时的名篇,其他还有《论拍马》、《蛇与塔》等。

 

20.“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是四十年代后期出现的一个诗艺比较成熟的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它得名于诗集《九叶集》,主要代表诗人有穆旦、郑敏、辛笛、陈敬容等。在诗艺探索中,“九叶”诗派的诗人们反叛了把诗只看作激情流露的传统观念,强调理性思考的作用,也不满足于描摹现象,要以敏锐的诗的触角去感应时代情绪,并且将这种情绪升华为心灵与外物对话的感性哲理。他们提出了“新诗戏剧化”的主张,避免直抒胸臆而提倡借物抒情。他们还强调对意象的创造,要将感情凝结在深沉的意象里。他们还创造了凝练与蕴藉的自由诗形,避免了过度散文化的通病;在语言的运用上,则采用了虚实嵌合和陌生化的手法,使诗歌语言具有奇峭、简约、隽永的特点。在思想内容上,“九叶”诗派创作的基调是,从正视现实生活和表现真情实感出发,注重抒写40年代人民的苦难、斗争以及对光明自由的渴望。穆旦的代表作有《诗八首》、《赞美》等。


相关阅读

第一个十年,有哪些容易弄混的文学社团?

中国诗歌会

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要点大串联

现代文学史作家作品总结

现代文学作品选精读篇目知识点大全

一句话评价 | 现代作家作品

现代文学史顺口溜

文学革命

他们若不早逝,现代文学史会否改写

查看更多,请点击主页菜单“现代文学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