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绝句格律与拗救大详解

佚名 汉语言文学学习 2020-08-17
来自专辑
文学随笔

分析平仄、找出拗救的大题,是考研《古汉》科目里的重磅题,分值都是10分以上,部分院校的自考《唐诗研究》也有这种大题。格律虽然看着复杂,却有规律可循,搞懂了它走遍天下都不怕,也可以自己动笔写诗。何乐而不为呢?

之前在《诗律小常识知多少》一文中已经详细介绍过诗律的基本知识(详见文末链接,不懂的同学建议先看一看,否则看不懂今天这篇),下面我们就从五言绝句的两种平仄格式说起。掌握了这两种格式,不管是五律还是七绝、七律,都可以很快找到规律并掌握了。

 

1,五绝仄起式

分两种:仄起不入韵式和仄起入韵式。它们之间只有首句的平仄有区别,后三句平仄都是一样的。


仄起不入韵式(也称仄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例: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

注:

★所谓“仄起不入韵”指的是首句,首句里,第一个字为仄,所以叫“仄起”;末字为仄,不是韵脚(韵脚是平声),所以叫“不入韵”。

★带下划线的字都可平可仄,有的诗首字就用了平声,这种情况很多人就会以为是“平起式”,其实只要看看整体的格律就知道它用的是哪一种,平起式的整体格律跟仄起式是差别很大的(详情请往下看),不能单看一个首字就做论断。


仄起入韵式: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例: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二》(“白”是入声字,属仄)

注:

★上面说过,首字(带下划线的)可平可仄,这里的首字就用了平声,但整体格律还是属于仄起入韵式。

★入韵式和不入韵式的根本区别就是首句的第三个字平仄跟第五个字对调了一下,其他完全一样。



2,五绝平起式

也分两种:平起不入韵式和平起入韵式。它们之间也只有首句的平仄有区别,也是首句的第三个字平仄跟第五个字对调了一下,其他完全一样。

平起不入韵式: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例: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山中》

注:

★“黄”字是平声,按照格律,这里是出律了,属于“小拗”(详见下文解释),本应该用仄声字。不过我们还是要看整体,这首诗整体的格律仍然属于平起不入韵式。

 

平起入韵式: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例: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一》(“仆”“独”“一”都是入声字,属仄)

注:

★这里的“金”也是小拗,这个位置应该用仄声字。

 


下面说说七绝

在五绝里面,以首句不入韵的为多见,因为五言诗每句字数少,放三个韵脚会显得太密,但七言就不同了,七绝里面以首句入韵的为多见,免得韵脚之间隔得太远。

七绝的格律就是在五绝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只要熟悉了五绝格律,在每句的前面加上两个字就是七绝,所加的两个字平仄与五绝的第一二字(即七绝的第三四字)相反。

1,七绝平起式

也分两种:平起入韵式、平起不入韵式,就是在五绝仄起式格律的基础上,每句前面扩展了两个字。

平起不入韵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例: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注:

★短横线后面的就是完全照搬“五绝仄起不入韵式”平仄,前面加了两个字平仄与仄起式五绝每一句的头两个字平仄相反。


 

平起入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例: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韩翃《寒食》

注:

★这里短横线后面也是完全照搬五绝仄起入韵式,前面也是加两个平仄相反的字,就不解释了。

 

2,七绝仄起式

也分两种:仄起入韵式、仄起不入韵式,就是在五绝平起式格律的基础上,每句前面扩展了两个字。

 

仄起不入韵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插”“节”“一”都是入声字,属仄)

注:

★有了上面的推理经验,这里很好理解了:短横线后面就是完全照搬平起式五绝格律,前面加上两个平仄相反的字。

 

仄起入韵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例: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曹松《己亥岁》(“烛、泽、国、一”为入声)

有了上面的先例,理解这一条不难,就不赘述了。



“拗”和“救”

写格律诗像是“带着脚镣跳舞”(详见文末《闻一多:诗的格律》),稍不注意就会被“脚镣”绊住了,苦吟许久也求不得一个满意又合律的字。这种情况怎么办呢,不要紧,近体诗有“拗救”。

该用平声的位置用了仄,该用仄声的位置用了平,那就是出律了,就是“拗”,即拗口之意。所谓“救”,就是尚有补救的办法。

“拗”分两种,一种叫“小拗”,一种叫“大拗”,小拗是指五言的第一、三字(七言则往后推两个字)不合规定平仄;大拗则指五言“仄仄平平仄”、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这两个句型中,五言的第四个字、七言的第六个字该用平声用了仄。

大拗是比较严重的拗。诗歌的偶数字念起来余音拖得比较长,尤其五言的第二个字、七言的第四个字。比如“白日/依山尽”,那个“日”字会拖长,所以“日”万不可出律;后面的“山”字虽然也是偶数字,但没有“日”拖得那么长,所以如果这个字出律,算“大拗”,还有补救的希望。

一首出律诗经过补救,就能算是合律近体诗了。


小拗

五言诗小拗很容易造成“犯孤平”。“犯孤平”就是一句中,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详见文末《歌行、排律、粘对、次韵、拗救,最全的诗词知识都在这》)

“平平仄仄平”句,如果第一字小拗,就成了“仄平仄仄平”。这种拗句的补救办法是把第三个字的仄声改为平声,变成“仄平平仄平”,就算合律了。

例:“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李白《夜宿山寺》

以“天”字,解决了“恐”字的出律。

这种情况在七绝里也十分常见,只不过五绝的第一个字就相当于七绝的第三个字,类推就是了。

(图)

小拗还有一种补救办法,就是对句补救,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第三字为拗字时。如“仄仄平平仄”,如果第三字小拗,就成了“仄仄仄平仄”,显然仄声太多,拗了。

解决的办法就是在这句话的对句相应位置,把本来该用仄声的字改成平声字。如: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这句平仄本该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但“一”是入声,出律了,所以对句相应的“无”字,就把本来该用仄声的地方用了平声。

 

大拗

如上述,大拗属于必须补救的拗句,指五言“仄仄平平仄”、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这两个句型中,五言的第四个字、七言的第六个字该用平声用了仄。

补救的办法是“错位补救法”,就是在对句“平平仄仄平”的第三个字(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五个字)该仄的地方用平声。如: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野火烧不尽”,本该是“仄仄平平仄”,第四字“不”出律。“春风吹又生”,则将第三个本该用仄声的字用了“吹”字,这样一来,整句话念起来就不显得仄声特别多了。

 有一个经典的七绝的大拗补救例: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四百八十寺”,五字皆仄(“百、八、十”为入声),其中“八、十”二字出律。但下句的第五字“烟”,却将上句第五字与第六字一口气补救了回来。补救上句第五字算是“对句补救”,补救上句第六字算是“大拗错位补救”,妙哉。

此外,陆游《夜泊水村》的“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更是用一个“无”字解救了“有、万、向”三个字,一箭三雕,可见功力之深厚。不过《夜泊水村》不是绝句是律诗,律诗的格律问题我们下回分解。


最后的话

想要系统地学习诗律,还是要再看几本专业书籍,比如王力《诗词格律》《汉语诗律学》,王力或郭锡良版的《古代汉语》都有所讲解(详见文末《中文系教材各版本》)。之前我们也分享过诗词平水韵、格律学习资料,主页回复“诗词”即可,不支持繁体字、英文、字符、缩写等。


相关阅读

诗律小常识知多少

把春联左右贴反的人,都是因为这个问题

闻一多:诗的格律

好诗,点到即止,绝无“废话”

中文系教材各版本,自考生最好也了解下

查看更多,请点击主页菜单“课外娱乐→知识链接→学写诗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