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完这些诗,才算懂了戴望舒

佚名 汉语言文学学习 2020-08-17

佚名君的话

戴望舒是我国著名的象征主义诗人,他一生坎坷,几度入冤狱,事业、婚姻也频频经历波折,令人叹惋。他的诗作与人生经历紧密贴合,意境悠长,含蓄凄婉,而且音韵和谐,读之余味无穷。下面我们来小读几首他的代表诗作,诗后附有一些解析,能够帮助理解诗歌内涵以及戴望舒的思想,也欢迎大家提出不同的解读与见解。


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有“雨巷诗人”之称。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有诗集《我底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另有译著数十种。曾与杜衡、张天翼、施蛰存等人在杭州成立了“兰社”,并创办旬刊《兰友》。1950年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


(戴望舒与第三任妻子)


烦忧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

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

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这首诗形式上的最大特点就是顺着念和倒着念都押韵,琅琅上口。全诗形式整齐,音节和谐,深受中国古典文化和格律诗歌的影响,诗人内在的情感和诗歌外在的韵律完美结合。《烦忧》借着对秋的清愁,对大海的思念起兴,婉转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愁思和不愿明说的烦忧。给本诗披上了如细纱般的隐约、朦胧之美。)


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支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静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雨巷》是戴望舒前期的代表作,叶圣陶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偶成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

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

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

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

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

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

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这首诗作于抗战最后的岁月,那一段黎明前黑暗的岁月,被无数的人默默地承受,慢慢的想起,又淡淡的吐出。它不仅仅是那个时候的一首表达革命乐观精神的诗,这样太束缚了《偶成》的境界,它更是一首生命的赞歌,是诗人历经磨难之后得到的大悟。)


秋天的梦


迢遥的牧女的羊铃,

摇落了轻的树叶。


秋天的梦是轻的,

那是窈窕的牧女之恋。


于是我的梦静静地来了,

但却载着沉重的昔日。


哦,现在,我有一些寒冷,

一些寒冷,和一些忧郁。


我底记忆


我底记忆是忠实于我的,

忠实甚于我最好的友人,

它生存在燃着的烟卷上,

它生存在绘着百合花的笔杆上,

它生存在破旧的粉盒上,

它生存在颓垣的木莓上,

它生存在喝了一半的酒瓶上,

在撕碎的往日的诗稿上,

在压干的花片上,

在凄暗的灯上,

在平静的水上,

在一切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东西上,

它在到处生存着,

像我在这世界一样。

它是胆小的,

它怕着人们的喧嚣,

但在寂廖时,

它便对我来作密切的拜访。

它的声音是低微的,

但它的话却很长,很长,

很长,很琐碎,而且永远不肯休;

它的话是古旧的,

老讲着同样的故事,

它的音调是和谐的,

老唱着同样的曲子,

有时它还模仿着爱娇的少女的声音,

它的声音是没有气力的,

而且还挟着眼泪,夹着太息。

它的拜访是没有一定的,

在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

时常当我已上床,朦胧地想睡了;

或是选一个大清早,

人们会说它没有礼貌,

但是我们是老朋友。

它是琐琐地永远不肯休止的,

除非我凄凄地哭了,

或者沉沉地睡了,

但是我永远不讨厌它,

因为它是忠实于我的。

(《我底记忆》是诗人戴望舒第一首“不借重音乐的诗”,全诗没有新格律诗式的整饬诗行,也没有一贯到底的平仄韵脚,诗人借重诗情——一种内在情绪的流动统贯全诗,以此构筑诗形并造成跳动的旋律,使全诗散而有章、活而有序,体现出朴素、平实且意蕴深厚的散文美。全诗语句看似随行编排,没有韵律感,但实际上,诗人的这一种排列恰恰使诗意流露在了诗象上:在参差不齐间,我们似乎可看到诗人内在情绪的起伏张弛。同时,这种不受约束的飘忽不定也映衬了“我底记忆”的朦胧与复杂。因此,虽然从外在文字看,这首诗似乎没有音律节奏,但事实上,它的音乐美是蕴藏在内在思想与叙写逻辑上的。)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是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你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的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这篇是高中语文课本里的。创作于1942年,是作者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也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描写沦陷区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 "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



游子谣


海上微风起来的时候,

暗水上开遍青色的蔷薇。

——游子的家园呢?


篱门是蜘蛛的家,

土墙是薜荔的家,

枝繁叶茂的果树是鸟雀的家。


游子却连乡愁也没有,

他沈浮在鲸鱼海蟒间:

让家园寂寞的花自开自落吧。


因为海上有青色的蔷薇,

游子要萦系他冷落的家园吗?

还有比蔷薇更清丽的旅伴呢。


清丽的小旅伴是更甜蜜的家园,

游子的乡愁在那里徘徊踯躅。

唔,永远沈浮在鲸鱼海蟒间吧。

(本诗作于1933年前后,诗人吟唱蜘蛛等各有其家,实际指自己的家园正在荒芜,从而巧妙回答上文设问,游子无家,就连乡愁也没有着落;通过对比,表现出游子思家而无归期的深深叹惋。家园的荒芜,与自身处于鲸鱼海蟒间的险境相呼应,表达了自我对家园花自开落的无奈和伤感的情绪。)


狱中题壁


如果我死在这里,

朋友啊,不要悲伤,

我会永远地生存

在你们的心上。

你们之中的一个死了,

在日本占领地的牢里,

他怀着的深深仇恨,

你们应该永远地记忆。

当你们回来,

从泥土掘起他伤损的肢体,

用你们胜利的欢呼

把他的灵魂高高扬起。

然后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

曝着太阳,沐着飘风:

在那暗黑潮湿的土牢,

这曾是他唯一的美梦。

(1942年春戴望舒在香港被捕入狱,在身受日本法西斯的酷刑、随时可能被处死之际,诗人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战友的倾诉而写下这首诗。这首直抒胸臆而又委婉深沉的诗作,并没有实写诗人在敌人狱中的生活感受,而是据实以构虚,通过想象创造了一个超现实的诗境。它的特点是诗人超越漫漫长夜直接对光明的未来发言。诗的幻想世界是以两个假想作为支柱的:一个是设想自己已经死亡,另一个是设想抗日战争终于胜利,诗人就是在这两个支点上展开对友人的情真意深的倾诉。寓浪漫主义的诗性想象于现实主义描述之中。)



萧红墓畔口占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萧红墓畔口占》是近代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诗人兼批评家臧棣在《一首伟大的诗可以有多短》中,称它是"一首伟大的诗"。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国正处于战争中,在战乱的环境中,诗人走了六小时去给亡故的友人上坟,诗人饱受战乱痛苦,友人长眠于地下,隐喻的运用和克制的反讽让诗的韵味更为深长。关于萧红逝世详见文末《他们若不早逝,现代文学史会否改写》)


相关阅读

他们若不早逝,现代文学史会否改写

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要点大串联

现当代作家及作品

现代文学作品选精读篇目知识点大全

一句话评价 | 现代作家作品

现代文学史顺口溜

现代文学社团总结

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

查看更多,请点击主页菜单“现代文学史→现代文学史杂货文汇总”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