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浮士德》几个大题

佚名 汉语言文学学习 2020-08-17
友情提示
这篇是《浮士德》比较容易出现的大题考点,属于个人整理总结,或有遗漏不足,欢迎补充建议。另外,对原著不熟的同学请结合前文《一本写了六十年的书》(详见文末链接)一起阅读,那篇对剧情内容有详细的讲解,了解剧情内容才有助于理解这些论述题。最后,主页回复“浮士德”也可获取txt版《浮士德》,阅读原著效果更好。


浮士德的悲剧历程及意义
1.知识悲剧。灵魂冲突的第一个阶段。饱学之士的荣誉及上升的心理追求,使他进入了知识的天堂,但又陷入了“枯守这个牢笼,在这里暗淡无光”的心理体验,乏味和僵死的知识以及由此而发的阴暗、无聊的精神焦渴更加剧了无法预知未来的精神危机。
(否定了脱离实际的追求。)


2.生活悲剧。浮士德和小市民出身的玛甘泪相爱,遭到封建和宗教势力压制,他们的私生子被溺死,玛甘泪被投入监狱,判处死刑。
(否定了仅仅迷恋情欲的爱情。)
3.政治悲剧。写浮士德到罗马帝国宫廷服务,企图有所作为,但以失败告终。
(否定了与王朝相妥协的道路。)
4.美的悲剧。经过了地狱和天堂心理的几番较量之后,他终于明确了地狱映照后的天堂世界的最高定位,频繁冲突的世界给予他丰富经验的汲取,事业的“大我”追求是经验积累后的总爆发,更高境界的追求呼唤出了浮士德的心声。
(否定了以古典美来改造世界的理想。)


5.事业悲剧。写浮士德带领人们在国王赏赐的一块封地上用劳动开辟了万亩良田,创建了一个人间乐园。征服大自然的成功,使浮士德感到无比满足,于是倒地而死,结束了探索的一生。但他的灵魂并未被魔鬼带走,而是被天使接到了天堂。
(肯定创造和劳动,要人们“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能作自由和生活的享受。”)
意义:浮士德创建的理想社会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它反映了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思想家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社会的美好愿望。主人公一生不懈追求,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和宏伟气魄。它诉诸形象阐明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矛盾发展的辩证关系,具有深刻的哲学内容。


分析浮士德的形象及其意义。
浮士德是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先进分子的象征形象。
1.浮士德是一种积极进取精神的代表,是一个自强不息、执著探索者的形象。作者让他经历各种诱惑和考验。同梅非斯特打赌,激起他重新探索信念;热恋的悲剧使他不再追求感官的享受;从政的悲剧使他逃避现实;古典理想的幻灭,使他重新回到现实中寻找实现理想的途径。他永不满足、永不示弱、探求不止、始终向上向善。这些构成了他性格上最鲜明的特征。
2.具有人身上鲜明的两重性:一方面受生命本能情欲的驱使,常常沉迷于名利、地位、权势、女人和美等现实欲望中;另方面,他又未被这些所迷惑,不断的超越自我,走向新生活。一方面追求真理创造事业,一方面又迷恋儿女私情。他一方面是理想社会的追求者,一方面又是王权的支持者。这种“灵与肉”,“善与恶”的矛盾。体现了歌德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思想,也展示了人类复杂性和真实性。也反映了人类追求真理的艰巨性。
意义:向人们指出了精神净化的道路,指出了人生的意义和人们应追求的生活理想,把人们引向崇高的理想而奋斗不息的伟大道路。


《浮士德》的艺术特色。
歌德创作的《浮士德》在艺术上有它独特的风采:
1.诗剧以幻想为主,将写实和幻想结合(天上地下、现实古代、人类魔鬼)。使《浮士德》成为即是资产阶级理想的激越颂歌,同时又是当是德国现实生活的深刻概括。
2.在人物塑造上:辩证的方法。浮士德灵与肉的对立统一,梅非斯特作恶造善的对立统一,推动了整个剧情的发展,展示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用矛盾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群像。天帝与魔鬼是理性于情欲的对比;浮士德与梅非斯特是人类与魔鬼的对比;浮士德与玛加蕾特是知识者与自然的对比。比较的手法使各自的性格特征更为鲜明。
3.形式多样化。诗剧开头用自由韵体,写玛加蕾特用民歌体;写海伦部分则用古希腊悲剧的诗体。叙事、抒情、议论糅为一体,诗剧大量运用了象征、比喻的手法,如人造人、海伦、魔女之厨都是象征,批评教会则常用暗喻。

相关阅读
一本写了六十年的书
外国文学作家与作品
《人间喜剧》的现实主义思想内容
《等待戈多》
《哈姆雷特》节选、简介、简答
安娜与娜拉
10部世界经典,中文系必读
查看更多,请点击主页菜单“外国文学史→外国文学杂货文汇总”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