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汉语常见同义词辨析

佚名 汉语言文学学习 2020-08-17

皮  肤

都指动物的表皮。但在上古,人的皮肤叫“肤”, 如《诗经·卫风·硕人》:“肤如凝脂。”其他动物的皮肤叫“皮”。如《诗经·风·相鼠》:“相鼠有皮。”古书有“食肉寝皮”的说法  (见《左传·襄公二十一年》),那是把人比作禽兽了。

 

须  髯

都指胡须,但长在下巴上的叫“须”,长在两颊上的叫“髯”。《汉书·高帝纪》:“美须髯。”颜师古注:“在颐曰须,在颊曰髯。”

 

孤  独  鳏(矜)  寡

都指缺少亲人的人,但缺的是谁又有不同。《礼记·王制》:“少而无父者谓之孤,老而无子者谓之独,老而无妻者谓之矜,老而无夫者谓之寡。”

 

低  下

秦汉时“低”不与“高”相对,与“高”相对的是“下”。“低”指低头,反义词是“卬”(yǎng,“仰”的本字)。



年  岁

两者本意不同。“年”指收成,过去庄稼一年收获一次,故“年”用来指十二个月之和这样一个周期。“岁”指岁星,即木星。古人称“年”、“岁”所使用的时代也有区别。《尔雅》:“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另外,“年”还可以用来指人的年龄,人的一生可分为少年、壮年、中年、老年、晚年等,但都不能换成“岁”。《触龙说赵太后》:“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年指年龄,岁单纯表时间。后来,“岁”也可以指人的年龄。陆游《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今有虚岁、周岁。另外,“年”、“岁”与数词相结合表年龄时,先后顺序也不同。“年”在数词之前,而“岁”在数词之后。

 

布  帛

都是织品,但麻织品为“布”,丝织品为“帛”。《礼记·礼运》:“治其麻丝,以为布帛。”正是治麻成布,治丝成帛。

 

璧  玦  璜

都是玉器,但“璧”是平板圆形正中有孔的玉,“玦”是大半圆形的玉,即有缺口的璧,“璜”是半圆形的玉,是半块璧。《说文》:“璧,瑞玉圜也。”又:“玦,玉佩也。”段玉裁注:“《白虎通》曰:‘君子能决断则佩玦。’韦昭曰:‘玦,如环而缺。’”《说文》:“璜,半璧也。”《周礼·大宗伯》:“以玄璜礼北方。”郑玄注:“半璧曰璜。”

 

被  衾

都是被子,但“被”小而“衾”大。《说文》:“被,寝衣,长一身有半。”又:“衾,大被。”段玉裁注:“寝衣为小被, 则衾是大被。”

 

泣  哭  嚎  啼

都表示哭泣,但哭法儿不同。有泪无声叫“泣”,如《战国策·赵策四》:“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女儿嫁给燕王,是喜事,但远嫁难见,不免伤心,作为太后,又不能当众大哭,故只有默默流泪。有泪且有声的叫“哭”,《礼记·檀弓下》:“孔子过太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妇人因公公、丈夫、儿子先后死于虎,极痛苦,大哭不已,以至让过路的孔子听到了。哭而有言叫嚎,《庄子·养生主》:“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也?曰:然。”痛哭谓之啼(放声大哭)《口技》:既而儿醒,大啼。

 

骄  傲

都可表示不谦虚。但“骄”指自满、自高自大,是一种心理活动。如《商君书·战法》:“王者之兵,胜而不骄。”“傲”指傲慢无礼,是一种外在表情。如《左传·成公十四年》:“今夫子傲,取祸之道也”。



言  语

都指说话。但主动跟别人说话叫“言”,回答他人或跟他人谈论叫“语”。《论语·乡党》:“食不语,寝不言。”朱熹注:“答述曰语,自言曰言。”《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周  比    都指与人结交。但“周”指为正义而结交,是团结,是褒义的;“比”指为私利而结交,是勾结,是贬义的。《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安国注:“忠信为周,阿党为比。”朱熹注:“周,普遍也。比,偏党也。皆与人亲厚之意,但‘周’公而‘比’私耳。”

 

子  若  汝(女)  尔(而)

都可指称对方。但“子”是尊称,含褒义;“若”是一般的对称,是中性的;尔(而)、“汝(女)”除了用在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或非常亲密的朋友之间外,用在其他场合,就有轻蔑的意思,含贬义。如《左传·僖公三十年》:“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郑文公对烛之武很尊重,所以称“子”。《庄子·齐物论》:“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是假设的对手,无须褒贬。《隋书·杨伯丑传》:“见公卿,不为礼,无贵贱,皆汝之。”不尊重任何人,一概蔑称为“汝”,正是“不为礼”的表现。《列子·汤问》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智叟说:“甚矣,汝之不惠。”而愚公则答:“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两人都用“汝”,是因为都瞧不起对方。《殽之战》:“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畏  恐  惧

都表示害怕、担心,都可作及物动词,带宾语。但“畏”多作及物动词,一般要求名词性宾语,“恐”、“惧”多作不及物动词,不带宾语,如《左传·僖公二十六年》:“何恃而不恐?”《论语》:“君子不忧不惧。”“恐”作及物动词,喜欢带长宾语,且一般要求动词性宾语。如《论语·季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孟子》:“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畏”不能换成“恐”。《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城恐不可得。”“恐”也不能换成“畏”。“惧”作及物动词时一般是使动用法。《老子》:“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相关阅读

古今异义

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

词类活用

形容词用作名词

古代汉语实词巧记

古汉语偏义复合词

32个重点文言虚词

查看更多,请点击主页菜单“古现汉语→古汉杂货文汇总”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