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方言普通话”是啥?

佚名 汉语言文学学习 2020-08-17

摘自齐沪扬《就“方言普通话”答客问》

载《修辞学习》1999年第4期(总94期)


写在前面

方言与普通话各自独立却又彼此交融,互相影响。普通话对方言的影响自不必说,那么方言是否也对普通话有所影响呢?下面这篇文章节选自齐沪扬先生著名论文,以主客问答的形式,从上海话的视角解读“方言普通话”的表现、成因及影响,或许能给您带来一些启示。



--以下是正文--


问:你能不能说一说,“方言普通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答:前几年,我给日本留学生上课的时侯,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件事:下课了,有一个学生问我:“老师,能让我抽根烟吗?”当时,我马上就感到他说的话里有问题,因为普通话中“烟”的量词绝对不能用“根”,而要用“支”。我就问日本留学生,“你的辅导老师是上海人吧?”我知道留学生刚学汉语时,除了在语言班里学之外,很多日常用语都是辅导老师教的。果然,那位留学生的辅导老师是个上海籍的学生。因为当时那位留学生的会话水平不怎么好,我也就没继续说下去。由此,我就想到了一个问题:辅导老师们的普通话发音都是很不错的,但他们受到自己方言的影响,会出现语音上用普通话,词汇上、语法上却是方言的情况,这样的“普通话”其实已经要打上引号了,不是纯粹的普通话、规范的普通话了,只能称为“方言普通话”。
问:你刚才说的,是不是一个特殊的例子?

答: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方言普通话”的例子并不少见,这是因为上海地处方言区,说普通话的时侯会受到吴方言的影响。我可以随便举些例子:上海电视台的新闻透视节目曾经播送过上海绿化地带的铁栏杆对行人的安全有影响的报道,有一个被采访到的行人用普通话说:“……这种铁栏杆上的尖尖头很危险”,这里的“尖尖头”,只有上海人能听懂,普通话里是没有这个词的,只能说“尖头”。显然,那位行人用的是“方言普通话”。再比如,前些日子淮海路上有一则西门子无绳电话彩色显示屏的广告:“按一下,即给颜色你看”,广告的行文也不是纯粹的普通话。因为普通话里双宾语的排列顺序是“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上面这句话应该说成“给你颜色看”,而大多数方言中,包括吴方言、粤方言、闽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都用“动词十直接宾语+间接宾语”的排列顺序。我想,制作这则广告的人要么是受方言的影响,把“方言普通话”误当作纯粹的普通话、规范的普通话;要么是故意用“方言普通话”的表达方法来取得引人注目的广告效果。至于量词与名词搭配,“方言普通话”的例子更是随处可见,除了上面所说的“一根香烟”外,经常可以听到有人说普通话时,将上海方言中的量词“只”来代替普通话中的量词“个”,“五只鸡蛋”、“一只馒头”、“两只西瓜”等等说法是非常盛行的。甚至用“只”来代替普通话中的“根”、“把”的,例如把“一根香蕉”说成是“一只香蕉”,把“一把牙刷”说成是“一只牙刷”的,也大有人在。


问:这样看来,在方言区里“方言普通话”是很普遍的事了,你能告诉我们“方言普通话”普遍存在的原因吗?
答:方言区里普遍存在“方言普通话”是有其原因的,这些原因可以从几个方面分析:
第一,从语言学理论上分析,一个人的外语语言,也就是他说出来的言语,和他的内部语言,就是在思维时用的语言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而一个人的内部语言往往是那些他使用最多的,最熟悉的语言,一般来说,就是他的母语或者方言。对于大多数上海人来说,他的内部语言自然是上海话。这样,如果他在说上海话时,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一致,说出来的话就不会有什么问题;如果他在说普通话时,外部言语和内部语言不一致,在说话时就有一个转换的过程,就和我们说外语时心里有一个翻译的过程一样。当我们这个“翻译”过程出点误差,例如对译不准确时,或者时间比较紧迫,这个“翻译”过程来不及完成的时侯,“方言普通话”就诞生了。
第二,从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分析,交际环境对于语言的使用、流通起着很重要的制约作用。上海的社会用语,大多数场合用的是上海话,即使在普通话通行的高校里,上海话往往也能畅通无阻。上海某所市属重点师范大学,学生的普通话测试在高校中名列前茅,但学生中通行的却是上海话,进了学校大门几乎听不到普通话。在这种交际环境下,很容易形成滋生“方言普通话”的土壤:说“方言普通话”的人因为对方听得懂,而意识不到自己的普通话实际上是有问题的,是需要改正的;听“方言普通话”的人因为生活在方言的环境中,非但不觉得对方的普通话有间题,反而觉得这种普通话更加“亲切”,从感情上来说更容易接受。久而久之,很多人就对“方言普通话”的现象“熟视无睹”了。
第三,学习接受理论认为,一种知识、一种技能、一种能力的获得,经过多次强化、训练,形成一种习惯之后,再要删除就比较困难。因此,在中小学阶段,给学生以正确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这将影响学生一辈子。上海中小学里虽然规定学生要讲普通话,但对学生讲纯粹的普通话、规范的普通话的要求却是不高的。我们对进入高校的上海籍学生进行普通话测试,从发音上来说,大多数没有问题,其水平甚至不低于来自北方方言区的学生;问题多的往往在词汇上,在语法上,体现出“方言普通话”的明显特点来。也可以这么认为,上海目前许多年轻人的“方言普通话”,往往在他们年幼的时侯就形成了,即使他们会有意识的加以改进,但在许多场合下仍然会顽固地表现出来。

(主页回复关键词“方言普通话”获取原文继续阅读)



作者简介

齐沪扬,著名语言学家,博士生导师。现任杭州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曾任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院长。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专家组成员,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自学考试委员会“现代汉语”命题专家组组长,新加坡教育部课程与发展规划司外籍专家。《对外汉语研究》主编,《世界汉语教学》等多种核心期刊编委。从事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及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多年,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与教材编写经验。发表论文140余篇,出版教材和专著30余种。


写在后面

方言与普通话彼此交融,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方言被普通话影响、或普通话被方言影响的例子呢?欢迎文末留言。


相关阅读

中国七大方言及片区

56种方言读《关雎》,有你的方言吗?

中国的方言为何如此复杂?

大师笔下的方言之美

夹缝中的方言岛:“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

查看更多,请点击主页菜单“语言学→语言学杂文汇总”或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