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嘴两块皮:“恐怖分子”还是“自由斗士”?

佚名 汉语言文学学习 2020-09-13

相关阅读:《话语可以操控人的思想,但话语又是谁在操控呢?

摘自Teun A. van Dijk《作为话语的新闻》第二章

原题:新闻的措辞风格


写在前面
“你说一个女大学生晚上去坐台,人人鄙视之。可你要说一个坐台女每天白天还坚持去上课,人人都肃然起敬。”这个段子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
所以作者凡迪克在本书开头就说道:“媒体从本质上说就不是一种中立的、懂常识的或者理性的社会事件协调者。”(P12)
新闻也是一种话语,《作为话语的新闻》正是把新闻当作一种话语来分析,与以往仅仅单从社会学或心理学的分析角度不同,凡迪克结合了这几种研究角度,并从“认知”和“图式”分析了新闻的结构,新闻的制作,新闻的解读。

作者Teun A. van Dijk(托伊恩·A·凡·迪克),1943年生,阿姆斯特丹大学话语研究教授,分别获得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法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阿姆斯特丹大学文学理论硕士学位和阿姆斯特丹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作为话语的新闻》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以下是正文--


一般情况下,比起句法结构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地和话语风格相联系的是用词的选择。措辞风格不仅是风格分析的中心问题,而且还是风格和语义内容分析之间的联结点。具体词语的选择可能会显示谈话的正式程度、双方的关系、谈话者的所属团体或制度背景,特别是说话人的态度,因而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意识。报章选择“恐怖主义分子”还是“自由斗士”来报道同一个人与其说是个语义问题,毋宁说是间接地表达了这个词隐含并包含其中的与之相关的价值观念。除了新闻媒体上有这样典型的显示意识形态的词语变化外,虽然很多情况下都很隐讳,这样受观点控制的词语选择还是随处可见。

有些的词语选择并不是源于社会政治意识形态,而是一部分用于明确具体事件特征的专业性标示,如列举前面发生过的事情就是作为典型的历史背景这一范畴来使用的。最后,措辞的风格可能还受到修辞策略的限制,如不完全陈述(understatement)。特别是在报道中有新闻事件当事人的反面行为时使用的淡化(mitigations)也是一种避免受到诬陷诽谤指控常用的叙述策略。例如,“有争议的,处于争议中的”这个词就通常用来表述在记者或其他重要相关团体看来那些反面、消极人物的特征,这种情况下,报道者的视角很重要。对某个记者看来是“强硬的”行为或政策,但在其他记者看来就可能会是“激进的”或“无礼的”。在我们前面讨论过的《泰晤土报》报道杰西・杰克逊对蒙代尔和其他人的批评这个例子中,它的一系列词语的选择就凸显示一个激进、无礼的人物形象。


相关阅读

话语可以操控人的思想,但话语又是谁在操控呢?

新闻传播考研书籍选读60本

社交黑话鉴定指南

双言与双语现象不是一回事

莫测的语义

称呼,社交的智慧:从微小说《返璞归真》说起

微博每多一个瓜,就多一个被毁掉的词汇

普利策特稿卷

查看更多,请点击主页菜单“语言学→语言学杂文汇总”或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