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 2024个贷不良资产处置行业:迈向千亿市场规模
2023年,我国疫情影响的逐步消退,随着宏观调控政策持续施力以稳定经济,经济活动正常化,融资规模上升促进了人民币贷款的同比增长。在政策的持续推动下,新增人民币贷款量达到历史新高。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2023年四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情况》显示,截至2023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的正常贷款余额达到199.3万亿元,其中正常类贷款余额为194.8万亿元,关注类贷款余额为4.5万亿元,不良贷款余额为3.2万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59%。
2023年个贷不良批量转让成交达到388单,批量个人业务的成交规模高达965.3亿元,相比上一年全年的175.70亿元增长了549%;全年挂牌转让的个贷不良资产包数量达到471个(剔除重复挂牌),累计挂牌的个贷不良资产包本金总规模为765.61亿元,挂牌本息总规模达到1,202.50亿元。预计到2024年,本息总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发包数量有望突破1,000个,成为高概率事件。特别是在2023年下半年,信用卡透支类资产脱颖而出,四季度占比达到60.8%,信用卡资产受到市场的广泛关注。
同时,2023年个贷资产包的平均规模1.3亿元,相较上一年实现了翻倍,去掉捷信的170亿后,资产包平均价格也达到了近千万级别。这组数字意味着,无论是挂牌规模还是投入规模,个贷不良市场已经迎来大爆发。
个贷不良市场迎来爆发 | 图源:百昌科技
中国东方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显示,商业银行公布的不良率可能被低估,其中有10%至20%的关注类贷款可能转化为不良贷款。这表明,未来不良贷款处置市场规模存在进一步扩大的潜在风险。同时,消费金融、小额贷款、保险、车贷、融资租赁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负债比例亦在增长,个贷不良处置行业的市场规模或将进一步扩大。
随着个贷不良市场规模一同扩大的,还有参与机构的范围。个贷不良批转试点工作自2021年初启动,首批参与的试点银行包括6家国有大行及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主要扮演资产出让方的角色。到了2023年,试点单位的扩容涵盖了更多机构类型,如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以及信托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形成了“5+2+银行系AIC+其他AMC”的市场竞争新局面。根据银登中心的数据,2023年以来,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共开立账户达45个。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性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银行、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信托公司也积极加入了开户行列。特别是农村中小银行成为了开户的“主力军”,共开设了109个账户,其次是城市商业银行,开设了61个账户,并且这一数字还在持续增加之中。
四大AMC之一的中国华融正式更名在即 | 图源:中国华融官网
随着对行业认知的深化及试点业务机构范围的扩大,不良贷款转让试点业务的发展步伐正在加速。然而,2023年的重大变革引人注目。信托业回归本源、财政部逐步放开部分股权,将中国信达、长城资产、东方资产等重要机构划归中投公司/中央汇金管理,标志着全国性AMC长达23年的实控人监管人一体化时代的终结。至此,行业变革已然开启,各大参与机构为适应市场需求,追求可持续发展,正积极转型升级,发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功能。
2024年,随着个贷不良资产转让试点工作逐渐成熟,预计包括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及农村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更多金融机构将加入转让行列,进一步提升市场活跃度。同时,个贷不良资产批量转让市场将覆盖更多元化的资产类型,如信用卡、消费贷款、车贷等,特别是由信用卡透支引发的个贷不良问题将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尽管市场机会增多,但要在庞大的市场中获得实际盈利,机构需具备强大的资产评估和处理能力。
银保监会发布的第26号试点通知强调,参与银行必须建立内部管理规定,进行严格的尽职调查和资产评估,深入分析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的可行性。面临市场样本有限和资产评估方法不明确的挑战,要求行业升级业务模式。在强监管及多项措施共施的政策环境下,能够迅速规范业务流程、把握发展机遇的企业,将能成功转型,实现持续发展和自我提升。
2024年,百昌科技即将推出创新型产品:“赢回来一站式个贷智能处置平台”。该平台通过创新的产品设计理念和前沿的科技手段,使个贷处置更智能化、合规化、多样化、阳光化、人性化、属地化,加速化解个贷不良问题,为国分忧,为民解愁。现诚邀扫码报名成为公测用户,期待您的体验并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