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0年5月27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无问西东,南渡北归:从西南联大看中国风骨

编者按

相信许多人还记得去年年底上映的电影《无问西东》。电影中,王力宏饰演的西南联大学生沈光耀在教室里静坐听雨的镜头,让许多人为之动容。也许正是这一刻,坐在大屏幕前的我们,体会到了独属于西南联大的“风骨”。今天,我们吹开掩埋历史的尘埃,从史实中感受真正的西南联大之风骨。



闻一多的茶

1937年,武汉。


因为抗战局势,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大前身)决定搬往昆明。出发前,闻一多抽空回了一趟武汉老家。老友邀请他留在武汉,到教育部任职,他婉辞了。老婆炸了:为什么不留下来?兵荒马乱!我们好不容易才能团聚。



当时家里4个孩子,最大的10岁,老婆责怪得不是没有道理。闻一多只能喃喃地说:学校太困难了,太困难了…临走前,他叫醒两个儿子,说:我走了,将来,云南见吧。话还没说完,眼泪先掉了下来。



从小在城市生活,出国留学的“假洋鬼子”,在国难之际,走过湘西村庄,走过长江河滩,走过贵州大山…一路上,他唱着那首《桑塔露西亚》:看晚星多明亮,闪耀着金光。海面上微风吹,碧波在荡漾…3000多里路走下来,鞋底薄了,胡须长了,皮肤黑了,心眼也敞亮了。


有人说:这是闻一多走出殉道之旅的第一步。

1945年,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留影

左起:朱自清、罗庸、罗常培、闻一多、王力


到了昆明,房租贵,置办家具花了一大笔钱,闻一多很快用完了手头的存款。加上通货膨胀,堂堂的大教授,月薪不过等于战前的九块八毛...他给妻子写信说:快一个月了,我没吃过茶,每天喝白开水。今天到了陈梦家那去,他把不要的茶叶给我,哈,我总算是开荤了…


闻一多之子闻立鹏为父亲所绘的画像

华罗庚的房子


西南联大刚建校时,没宿舍,没教学楼,没办公室……除了人,什么都没有。如何安置老师呢?学校出钱租一个院子,上下楼各住几户人家。


青年时期的华罗庚


那一年,华罗庚刚从英国留学归来,一家六口没个落脚地。仗义的闻一多说:不如来跟我挤挤?住了进去,华罗庚愁了:闻家人也不少,两家十几口人,挤在10多平米的小厢房,靠个布帘隔开,晚上打个喷嚏都能把隔壁吵醒...


后来,他在昆明城外20里,找了个便宜住处。说是两间小厢楼,实际上就是猪圈牛圈顶上有个堆草料的棚子。全家人吃饭睡觉都在里头。


华罗庚一家在昆明


晚上,一个香烟罐子上放一个油盏,摘些破棉花做灯芯,就算是灯。有时候,楼下的牛挨着墙擦痒痒,那就惨了,整个棚子地动山摇、危楼愈倒,猪叫牛叫乱成一团……人在楼上,跟喝了酒一样,站都站不直。


科学出版社1959年出版的《堆垒素数论》


华罗庚自嘲道:别人说我是清高教授,唉…都不见哪里清高了。就在这样的环境里,华罗庚完成了第一部学术专著《堆垒素数论》,为世界数学史开创了一门新学科,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


费孝通的书稿


昆明五华山上,明晃晃挂起了三个红球。意思为:紧急警报。广播里又一次响起了尖锐的长鸣,刺着每个人的耳膜。老百姓们一边收拾着家里的值钱物件儿,一边啐了一句:小日本,又要搞空袭了,烦人!据统计,战争期间,日军战机先后281次空袭云南,最多的一天,出动27架飞机轰炸昆明。


西南联大教授,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一家,习惯了每天要跑警报。有时候他会带上一本书,躲在防空洞里看。

西南联大的师生已经习惯了将防空洞当成课堂


1940年10月13日,西南联大遭遇了最严重的一次空袭,整个师范学院被夷为平地。而费孝通的家被炸毁。四小时前,好好的一个院子,成了一片废墟。前后房子都倒了,满院颓垣断壁,破烂的书报、玻璃……都埋在一寸厚的灰尘下。


费孝通与妻子


费太太哭了,费孝通却笑了,因为他在废墟里,找到了正在翻译的《人文类型》手稿。他顾不上掸去上面的灰尘,紧紧揽进怀里。


李政道的求学生活


1941年,上海沦陷。15岁的富家少爷李政道,沦落成身无分文的小难童,靠打扫茶馆吃剩饭,艰难求学度日。幸好,四年后,他进入西南联大学习物理。当时,西南联大的条件,并不比逃难的生活好。

西南联大宿舍内部


宿舍,是建在坟地里的茅草屋,小,挤,乱,脏……一间宿舍40个人,上下铺,两个床紧靠在一起,翻个身,旁边的人都会被摇醒。食堂的饭,被戏称“八宝饭”。是哪八宝呢?除了红米、稗子、谷子、麸皮,还有石头子、老鼠屎。最可怕的是,臭虫还特多,咬到人夜不能寝、浑身都痒。最后连女生都习惯了,你咬你的,我睡我的,人与臭虫和平共处……


1946年赴美学习。左起:朱光亚、杨振宇、李政道


1946年,他听取地下党组织的意见赴美留学,决心掌握尖端技术为国效力。通过教授推荐,被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录取,三年后获得博士学位。1957年,他和同是西南联大出身的杨振宁,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西南联大里的二三事


有网友评论说:民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不管是任教大师,还是跋山涉水的学生,都是在艰难时局下大放异彩的璀璨群星!


西南联大期间,左起:周培源、梁思成、陈岱孙、林徽因、梁再冰、金岳霖、吴有训、梁从诫


金岳霖上课时,常戴一顶呢帽。每至学年伊始,给新生上课,他的第一句话总是:"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并不是对你们不尊重,请原谅。"后来,不知为什么,金先生配了一幅眼镜,一片白,一片黑,画风也是十分独特了。

和大多联大教师一样,金先生也是住在昆明城外,每天往返于住处与课堂之间,很是辛苦。林徽因在给费慰梅(费正清的夫人)的信中曾写到金先生的生活状态:"可怜的老金每天早晨在城里有课,常常要在早上五点半从龙头村出发,还没来得及上课,空袭就开始了。然后就得跟着一群人,奔向另一个方向的另一座城门,另一座小山,直到下午五点半,再绕许多路走回这个村子。一整天没吃、没喝、没休息,什么都没有!这就是生活。"


终生未娶的金先生,曾养过一只大斗鸡,每至饭时,这只鸡便伸长脖子到餐桌上,与金先生共进膳食,这又是西南联大独有的一景。


闻一多治印


闻一多生性桀骜不驯,在中文系为研究生王瑶半业一事,给梅贻琦校长的短简,直如下令一般:"中国文学部研究生王瑶申请举行半业初试……嘱文书科下通知,并乞嘱事务组届时照例备茶点。"身为校长的梅贻琦先生也不生气,在这封短简上仅写"照办"二字。


闻一多的课,场场爆满,讲"古代神话与传说"课,尤其受欢迎,名气大到,连昆明城另一头的工学院同学都知道,每次上课,工学院同学便呼朋引伴,浩浩荡荡一行人专程从拓东路赶来听。


作为教授兼诗人的闻一多,有时会在黄昏的联大校园点起蜡烛,反复吟诵楚辞,"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一些同学受其感染,当场泪下。


吴宓与第一任夫人及女儿


一次吴宓在教授《中西诗比较》的课上,教室里溜进了一只大黄狗。在黑板上抄写完诗句的吴宓,转过身发现有一只狗也在听他讲课,走下讲台,对大狗说:"目前我尚不能使顽石点头,不是你该来的时候,你还是先出去吧!"说罢挥一挥手,大狗似乎听懂了吴宓的话,立刻低头垂尾悄悄走出去了。


朱自清与家人


尽管条件艰难,联大的老师们都很懂得苦中作乐,比如有些人休息时喜欢打打桥牌。朱自清就在日记中写道"打桥牌,我老是输,甚灰心"。而理科教师比文科教师更爱打桥牌。清华队和北大队还进行过比赛,输的要请吃饭。


1938年西南联大负责人与旅行团全体教员合影


哲学心理系主任汤用彤,在联大的时候,岁数不大,头发却已经全白了。尽管家里经常吃稀饭过活,对同学仍然教诲不倦,而且毫无忧容,讲起书来毫不使人乏味。


曾昭抡(后排左三)与家人


化学系主任曾昭抡和同学很亲近,学生举办的各种活动,他常是很慷慨的接受邀请,不像别的教授。而总是跟学生打成一片的曾老师,却总是不修边幅,有时一只脚穿袜,另外一只却没有,鞋子拖在脚上,衣服的纽扣老是不齐全。


教务长、社会系主任潘光旦,到昆明时膝下已有五女。在欢送毕业同学会上常常劝同学们努力解决婚姻问题……


左起:施嘉炀、潘光旦、陈岱孙、梅贻琦、吴有训、冯友兰、叶企孙


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大名鼎鼎的教授,过着特别贫穷的生活。据说,当时昆明的乞丐都不找他们要钱,大家都说:教授教授,越教越瘦。


西南联大三校领导。左起:查良钊(原西南联大训导长)、胡适(时任北大校长)、梅贻琦(时任清华大学校长)、 黄珏生(南开大学秘书长)


战前,校长梅贻琦的工资,一个月能买一辆小汽车。


来了昆明,入不敷出。不仅卖光了所有值钱家当,梅夫人还得上街摆摊,卖米糕补贴家用。有一天,梅校长迟到了,原来是今天出摊晚了。他对学生感慨道:今天点心卖得特好,有钱挣啊!


冯友兰的夫人,在家门口支锅卖麻花;法律研究所的费青,变卖了家中所有藏书;闻一多干脆靠给人刻印赚钱……


中国现代物理学之父吴大猷,每天化妆成乞丐,到菜市场捡没人要的剩骨头、烂菜叶,回去给妻子熬汤……


这些人,本可以在沦陷区里,混一个高薪闲职,却偏要来这里受苦受累。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实践了中国文人身上的“风骨”二字。


西南联大的课堂


在这样的条件下,吴大猷写成了《多分子的结构及其振动光谱》,陈寅恪写出了《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冯友兰写好了《贞元六书》,王力出版了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之作《中国现代语法》,吴宓用英文写成了《世界文学史大纲》,费孝通试图构建社会学版的卡文迪许实验室,还有冯景兰的《川康滇铜矿纪要》,周培源的《湍流论》......


他们治学严谨、要求极严,联大办学8年,8000余名学生中,只有3882人能顺利毕业。产生了一大批科学家、数学家、翻译家、文学家,如邓稼先、杨振宁、李政道、黄昆、汪曾祺、许渊冲......



西南联大的风骨



当我们回望历史,深情地注视着这个乱世里矗立于红土高原上的学校,我们可以知道,它最了不起的地方,不是出产了多少的著作、多少的院士、多少的奖项。而是在炮声和空袭的侵扰下,在臭虫和蛀虫腐蚀的政权下,在时局的动荡中,在生活的贫寒中,它竟然奇迹般的,保留下几千年的文化种子。


它让一批学术泰斗没有变成流亡海外的亡国奴,让这个国家最优秀的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让这种倔强的皮实劲儿,在火的洗礼中刚毅坚卓。


西南联大校徽


西南联大的校歌里,有这样一句:同学们,莫忘记失掉的家乡!莫辜负伟大的时代!莫耽误宝贵的辰光!赶紧学习,赶紧准备,抗战,建国,都要我们担当,都要我们担当!


西南联大校歌


评价中国文人,离不开“风骨”这个词,将“风骨”一词分开,就是“风度”和“骨气”。风度,源于传统文化的浸润与培植;骨气,则来自对民族大义的忠诚和天下为公的坚守。(引用自:刘金祥《中国古代文人的风骨与气节》) 


西南联大校训:刚毅坚卓


炮火中的西南联大,颠沛流离的文人大师们,他们的身体力行,让亿万中国人看到了“风骨”二字的真意——担当!


好书推荐——《南渡北归》




《南渡北归》(增订版)


▲本书为最新增订版,未删节最全本,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隆重推出!增加十二万字增订内容,首次披露台湾中研院大量珍贵史料、照片,增加大量亲历者采访资料,如曾氏家族后人、刘文典等大师后人亲述。

▲精细校订,用心装帧,附赠特制手绘大师藏书票。适宜字号、排版,裸背锁线装订,更舒适阅读。用纸考究,典雅护封,典藏之选。

▲首部全景再现20世纪中国最后一批大师命运变迁的史诗巨著。

▲荣获《亚洲周刊》2011年度华文十大好书之冠,以及诸多大奖,好评如潮。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杨振宁领衔,众多文史大家鼎力推荐;

历史纪实文学第一人岳南巅峰力作,作者耗费十余年心血,三下江南与西南边陲实地采访与考察,并远赴台湾清华大学,更兼2015年重走抗战中大师内迁路,搜阅整理近千万字珍贵史料及亲历者口述资料,第一次全面描述了20世纪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的剧烈变迁。


记叙抗战年代学人的艰苦卓绝

再现国难当头大师的风骨典范



图书参数:


  • 产品名称:南渡北归                          作者: 岳南   

  • 出版时间: 2013年8月                        出版社名称: 湖南文艺出版社

       开本: 16开                                      



《南渡北归》全三册

小编推荐:158元/套


全国包邮,货到付款,敬请放心购买。

由于新疆、西藏运费较贵,每套需补收30元运费差,请新疆、西藏的朋友酌情下单。


点击阅读原文直接购买,可货到付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