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码头之星】劳模徐立富:他把青春献给祖国的航天事业

南码头之星

本期人物:

劳模徐立富


关键词:

风华正茂,他把青春献给祖国的航天事业

荣归故里,他还是曾经那个少年

本文字数约2950字,阅读时长约为9分钟


2020年7月,为深入学习“四史”,厚植理想信念,南码头路街道党工委举办了一场千人“四史”云培训,通过抖音平台向公众直播。培训会上,来自东三居民区的84岁老党员老劳模徐立富为大家讲述了他参与“大三线”建设,披荆斩棘、开山设厂,30载亲历国家航天事业发展的感人故事,为南码头全体党员上了一堂生动的“四史”党课,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现实生活中,无论是退休前还是退休后,徐立富始终用他对党的赤胆忠心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书写着精彩的人生华章。


寒门子弟勤求学,弃医从理志报国


1936年4月,徐立富出生于上海。他的母亲先后生育了11个子女,由于家境贫困,7个孩子因患病无钱医治而过世,最后只剩徐立富和两个姐姐、一个哥哥。徐立富7岁时父亲过世、11岁时母亲也相继过世,他只能从小在乡下跟着叔伯外公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由于经济窘迫,在本该进学堂的年纪,却没有钱去上学。


1949年上海解放后,由于哥哥姐姐从学徒工转为正式工,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到了1953年,哥哥姐姐接徐立富回到上海生活,并送他到慈善机构开办的万慈小学读书。徐立富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由于他是15岁才上的小学,年龄偏大,所以一上学就直接念五年级。因为没有低年级的学习基础,第一次期中考试成绩很不理想,数学只有20几分。不甘落后的他便开始日夜发奋苦读,终于在六年级时成绩上升到班级的前几名。小学毕业后,徐立富考入五爱中学,并以优异的成绩直升五爱中学高中。初中时他加入了共青团,爱党爱国的精神力量在他年幼的心里不断勃发,高中毕业前他被上海团市委评为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转眼间到了1959年,徐立富高中即将毕业,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他本打算学医。他无法忘记家中早年贫困,父母和7个哥哥姐姐因为无钱治病而死去,所以治病救人、服务社会是他的理想。然而,他的高中校长、新四军老干部陈杰希望他能学国防相关专业,报效祖国。一边是儿时职业梦想,一边是国防军队需要,徐立富经过深思熟虑后,深感国不可一日无防,党和人民的需要就是他的选择。于是他毅然改变了学医志愿,改报理工科专业院校,并考入了北京工业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坦克发动机专业学习。两年后,他又根据党和国家的需要转专业,调入新设立的火箭发动机设计和制造专业。通过五年的大学学习,徐立富积累了深厚的发动机专业知识,并决定在今后的工作中把所学到的知识贡献给国防事业。


艰苦奋斗铸基业,顺应市场创新局


1964年,徐立富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航天局下属新新机器厂当技术员,从事导弹发动机制造工艺工作。一年后,徐立富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正值国家“大三线”建设进入实施阶段,他和爱人李金花响应党和毛主席的号召,积极参加贵州省遵义市061基地绥阳县国营红光机械厂“大三线”建设,从繁华的上海远赴数千里外的贵州省遵义市061基地,在一个山沟里扎下了根。他们把户口迁出上海,把上海厂里分配的房子还给工厂。徐立富是上海航天局派往该厂的第一名技术员,他的爱人则跟随他去该厂担任了一名厂医,两位年轻的大学毕业生,怀着对党的忠诚开始了艰苦创业的岁月。


徐立富夫妇


基地的工作生活条件相当艰苦,那地方有句俗话,叫“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徐立富等从上海支内的职工就在这深山里开始扎根创业,建起了红光机械厂。他在基地建厂过程中,对技术支持、农民征地、工艺设计、厂房建设、设备选型、工人培训等每个环节都严格把关。徐立富夫妇都是来自上海的大学生,习惯了城市里便捷的生活,但在山沟里为了生活,他们种过菜、养过猪。每逢劳动到精疲力尽时,他们就互相鼓励说,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为了不受二遍罪。


徐立富依旧记得,当年在筹建自来水厂时,有一处取水点在离工厂约2公里的河边,当时正当农民翻地插秧,路不但高低不平,还由于稻田水的浸泡,土路更是狭窄且滑,要把水泵电机和机座整体运到河边,可不是简单的事。路窄,只能由四个人抬400多斤重的“巨无霸”前行,路途中,徐立富由于脚底一滑,摔到了稻田里,后经医院检查,脊椎骨裂开两节,血尿41天,至今还留下了后遗症。经过短暂的疗伤后,他又立即投入了工作,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建设祖国是他最强的信念。



在工厂里,徐立富历任技术员、技术组长、科长、车间主任、副厂长、在年近50岁时被任命为厂长。在基地里,他一直是响当当的优秀人物,曾荣获“贵州省劳动模范”、“国家航天部优秀企业家”、“航天部优秀政治思想工作者”、“航天奖”等各类荣誉。他还获得过国务院和贵州省的特殊津贴,并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聘为硕士生指导教师。面对荣誉,徐立富总是说成绩是广大干部职工一起奋斗出来的,过去的成就都已过去,我们要时刻保持重新出发的勇气和力量。



上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体制开始改革,红光机械厂作为军工企业,由于军品任务锐减,加上企业包袱沉重,陷入了入不敷出的境地,工厂面临倒闭的边缘。在这严峻的形势下,徐立富临危受命出任厂长,挑起了这副重担。如果说第一次创业考验的是能吃苦能战斗,那么第二次创业考验的则是企业创新开拓能力。徐立富面对新的市场需求和技术变革,他对内加强管理,对外大搞市场调研,走技术创新之路,积极开发适销对路的民用产品。



他带领员工跑市场,由于经费有限,为了把钱用在刀刃上,就住小旅馆,吃路边摊。小旅馆里被褥虱子多,他们睡前把衣服都脱下来晾在梁上,次日起来再穿上。徐立富看准了农村运输汽车配件和针刺植绒机这两块市场,设计生产出深受市场欢迎的产品。由于是独家工艺,又质量过硬,产品很快供不应求。徐立富为了解决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将生产外包,这在当时也是一个创举。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工厂产值从几百万元增长到一亿几千万元,翻了20多倍,在军转民的道路上创出了自己的路,企业被航天部授予“二次创业模范企业”称号。



作为领导,徐立富也无微不至地关心着职工们,职工及家人生老病死的大事他都尽可能出面帮忙。在他的领导下,职工们干劲十足,工厂的效益蒸蒸日上。在他退休的欢送会上,许多职工在依依惜别之际流下了眼泪,那是他们对老厂长的留恋不舍。


老骥伏枥献余热,乐观豁达任平生


1996年,徐立富和爱人光荣退休回到南码头路街道东三居民区养老。虽然退休在家,但他们夫妻二人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始终没变,依然在社区从事志愿服务。徐立富曾担任过东三居委会的主任,参加了街道劳模协会,多次被街道评为优秀党员,还被浦东新区组织部评为先进个人。


徐立富的爱人李金花早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婚后他跟随丈夫去“三线”工作,当起了丈夫的贤内助,并把两个儿子都培养成才。退休后,她也在社区发挥余热,他们家庭曾被评为浦东新区“五好家庭”。



街道和居委经常邀请徐立富给广大党员和居民上党课,只要身体条件许可,他总是义不容辞,他希望把自己在“三线”奋斗的故事告诉给更多人,让大家体会到今天国家的繁荣富强是多么地来之不易。作为浦东新区老劳模讲师团前任团长,他经常和其他劳模们一起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并组织讲师团成员到学校、社区开展讲座,为青少年进行国防教育。



人生不可能诸事顺意,唯有豁达才能得到快乐。徐立富虽是省级劳模、研究员、正处级退休干部,但由于他是在外地退休,所以相关待遇和上海退休干部比起来还是有差距。对此,乐观豁达的徐立富曾说过:“知足常乐很重要。和从前比起来,我现在的生活好太多了;和其他条件差的人比起来,我的生活要好多了。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付出从来不是为了回报,我践行了自己对党旗的誓言。”



采访手记

徐立富作为他们那个时代“三线建设者”的党员代表,他们的身上融合着中国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共产党人乐于奉献的品格。他们年轻时为支援内地“三线”建设,舍弃大城市的安逸生活,钻山沟,藏深山,怀着“功成不必在我”的豪情,艰苦奋斗,为西部地区工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为国家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不能忘记他们的功绩,更应该在他们奋斗的历程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和勇气,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有价值!


▼ 往期精彩回顾 ▼

【新时代文明实践】“小米粒”总动员!快带上小朋友一起来HAPPY

@所有人,第十届“南风杯”沪语大赛震撼来袭

南码头5月份便民服务信息请查收~


- end -


撰稿:邵峰

编辑:小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