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区别?亭、台、楼、阁、 轩、榭、廊、舫

互联健谈


你走过很多园林,见过不少美景,

然而风景中的那些古建筑你却不一定都认识

比如:亭、台、楼、阁、

轩、榭、廊、舫。


..............................................

古籍《释名》中曾记载:“亭者,停也。所以停憩游行也。”

可见亭子是供人休息或观赏景物的建筑。据说亭在古时是指道旁供人休息的建筑。在现实生活中仍可以找到一些当初“亭”的雏形,如路边的售货亭、卖报亭等。

亭,是园林中形式最多、最为灵活的建筑。或建在花间、或设在水畔、或置于山巅、或隐于竹里。而亭子造型多变,并没有固定的定式,只要能满足停憩和造景功能即可。

常见的亭子多以单柱或多柱撑顶,四周敞开,一般无窗,四周设有座位可供人们休息或观景。也有的亭子中置有一小桌,供人下棋、饮酒之用。

亭顶多为攒尖式的,常见的有三角亭、四角亭、六角亭、八角亭等等。亭子的柱上也常常挂有楹联,以增加游人情趣。如:苏州沧浪亭前有一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是园林中重要的点景建筑。

..............................................

台是最古老的园林建筑形式之一,早期的台是一种高出地面而建的夯土建筑,古代的宫殿多建于台之上。后来经过时间的演变,“台”成为一种露天的、表面比较平整的、开放性的建筑。比如月台或古时唱戏时用的戏台。

古时的台主要用于操练点兵和观赏戏剧之用。在园林建筑中多与楼廊亭榭相结合,供人眺望山林之景色台多建在高地或临水的池边。


..............................................

“楼者,重屋也。”

楼是供人居住的房屋,在园林建筑中多为两层,个别也有三层的。楼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当时主要用于观敌瞭阵,后来发展成为供人居住的住宅,主要用于居住女眷。

严格一点说,楼只在一面或两面设窗,供人们凭窗观景之用。这有点类似今天的楼房,通常是南北屋,南北开窗。也有挑出平座的,但仅限于一面设有可走出室外凭栏观景的平座,有点类似现今楼房的阳台。

楼的造型有多种多样,但园林中的造型是一层为厅堂式建筑,外部设有立柱,用以支撑上层建筑,并形成一种外廊。楼的二层设有窗。若楼与楼之间的二层相通,称之为“串楼”,楼内有廊相通,可绕行一圈的,称为“走马楼”等等。


..............................................


“重屋为楼,四敞为阁”这是楼与阁的重要区分点。通常我们很难区分哪座建筑是楼,哪座建筑是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将楼与阁混为一谈,连楼阁一词也是混在一块使用的。但在古时楼与阁是有严格区分的。

楼与阁的相同点是二者均为“重屋”,也就是说楼与阁都是两层或以上建筑。但阁四面皆有窗,且也设有门,四周还都设有挑出的平座,供人环阁漫步、观景。平座设有美人靠(一种类似凉椅式的坐椅),供人休息,凭栏观景。

如:北京颐和园的佛香阁,登高可观看颐和园全景。

但在中国楼阁建筑中也有名与实不太相符的。严格地说,岳阳楼为楼,而黄鹤楼则是阁。但也有特例,那就是外形不是“重屋”的水阁。如:苏州网师园的濯缨水阁,就是一座临水而建的单层建筑。


..............................................

..............................................

与亭相似,同是供游人休息、纳凉、

避雨与观赏四周美景的地方。

多置于高敞或临水之处,

用作观景的小型单体建筑。

..............................................

..............................................

多指水榭,是临水而建,

供人们休息、观景的建筑。

依靠周围景色建榭,

且平台的一部分伸出水面。

..............................................

..............................................

廊是连接两个建筑物之间的通道。

上有顶棚,以柱支撑,

用以遮阳、挡雨,

便于人们游走过程中观赏景物。

..............................................


似船而不能划动,

故而又称之为“不系舟”。

仿照船型而造的一种建筑,

大多三面临水,一面与陆地相连。



中国最美古建筑摄影,

亭台楼阁!







相关文章

长按下方二维码打赏


金额随意
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

关注

互联杂谈多次被消失,防失莲,点此加小编个人微信,朋友圈更精彩!

点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互联杂谈精选文章

    Read more
    Added to Top Stories

    Sen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