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星舰爆炸了,马斯克的产业们还好吗?

发现报告 2023-05-22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发现报告商业局 Author 仰望星空的


要说当今科技圈,谁最能“搞风搞雨”,提名马斯克,应该没人会反对吧?


就拿最近的星舰首飞来说,在经历了试飞——延期——再次发射之后,轰轰烈烈地失败了。


30亿美元的成本,仅仅3分钟就炸成了一朵巨大的“烟花”。


对此马斯克淡定表示,我们过一两个月再试。



只能说真大佬真任性,失败就失败,下次我再来。


当然,马斯克也有足够“任性”的资本,和他在科技界和商界已经获得的巨大成功相比,这点小“瑕疵”可能真的问题不大。


毕竟,从PayPal到特斯拉,再到SpaceX,马斯克就像拿了“金手指”剧本一样,干啥啥成功,投啥啥大火,任谁看了不都得说一句,这家伙有点子气运在身上。



而这气运也离不开马斯克本身对于行业的超前远见和创新意识。


所以,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聊聊这位“硅谷钢铁侠”投资的行业们,看看这些行业为什么能吸引大佬的目光,未来又将如何发展?


鉴于马斯克具有多段成功的创业经历,文中主要选择他近些年相对瞩目的三大行业来说,包括新能源汽车、卫星互联网、人工智能,相关15篇参考报告可以在文末阅读。





#01#

新能源汽车

既然是要聊马斯克投资的行业们,自然少不了提到特斯拉


虽然马斯克并不是特斯拉的创始成员,但他在2004年牵头了一轮早期融资,并在2008年成为了公司CEO。


同样在2008年,特斯拉做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将锂电池用于商用电动汽车,自此开启了汽车电动化的狂潮,也让新能源汽车发展有了质的飞跃,各个传统主机厂纷纷开始布局新能源汽车,特斯拉自身也一跃成为市值最高的车企。


大家也都知道,在“碳中和”的背景下,发展新能源车已经成为了难得的全球共识。


在各国的花式推动下,新能源汽车在全球的销量以及渗透率持续提升,2022年全球销量突破1000万大关,达到1039万辆,渗透率超过12.9%。



我国新能源车的发展同样也是突飞猛进,产销量已经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去年比亚迪还打败了特斯拉,成为全球最畅销的新能源车企



而在这一片欣欣向荣的行业发展态势下,马斯克秉承着生命不止折腾不熄的原则,又开始搞事情。


大约是2022年销量没有达到预期的150万辆,丢掉了全球“销售一哥”的位置,再加上竞争对手越来越强大,市场竞争压力增大。


特斯拉开始在“价格屠夫”的道路上一路狂飙,而且后续可能还会继续降降降。


且不说特斯拉这种降价方式讲不讲武德,面对Model Y最高4.8万的降幅,真的只能说一句“真香”。



当然也不是谁都有勇气通过价格调整来拉动销量的,特斯拉的底气来自于自身的高毛利率。通过自研4680电池、推动“一体化压铸”、减少碳化硅、全球布局超级工厂等方式,特斯拉实现了成本的严格控制


在严格控制成本的情况下,特斯拉即使降价也能保证产品利润率,低价还能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从而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薄利多销”。


而这种销售策略其实是依托于规模效应,也是因为特斯拉本身已经具有较大的消费群体与规模,才能让单车成本下降,实现成本控制。


相比之下,国内新能源车企除了比亚迪之外,大部分还处于卖一台亏一台的局面。在本就亏损扩大的前提下进行价格下调,无论品牌定位还是毛利率都很难维系。


2023年,随着新能源车补贴离场,叠加特斯拉降价带来的“鲶鱼效应”,国内车企陷入了 “价格混战”之中 ,新一轮关于新能源车企的淘汰赛正在来临并加剧。


而熬过了这一关的选手们,即将面对的是人机交互、自动驾驶等智能化项目的白热化竞争。


在布局自动驾驶这方面,马斯克依然走在了前面,自研的自动驾驶芯片、域控制器、中间件、操作系统,可以说是完成了整个自动驾驶决策层的串联。



目前,特斯拉的FSD Beta的测试人数已经达到了16万,凭借庞大的车队和保有量,预计未来FSD正式推广后可以打开新的收入增长曲线,进一步提升盈利水平。


随着特斯拉宏图第三篇章的开启,特斯拉的储能工厂也即将落地上海,马斯克还能在汽车这件事情上折腾多深远,可以期待一下。



#02#

卫星互联网

既然是聊马斯克的产业们,当然不能提他对于太空的探索,毕竟这是一个“主业造火箭,副业造汽车”,梦想移居火星的男人。


虽然开头说到,拉满期待值的“星舰”首飞失败了。


但SpaceX的估值已经达到了1500亿美金,不止成功发射了首个私人太空船龙飞船,以及首个可重复使用的火箭猎鹰9号,还和NASA达成了正式合作。


但今天要说的,是SpaceX的另一个重磅项目——星链计划


星链计划也是SpaceX将人们送入太空的努力的一部分,是想要创建一个由4.2万颗小型卫星,相互连接组成的全球网络,以达到为世界上任何地方提供高速互联网的目的,目前已发射超过4000颗卫星,可在36个国家和地区使用星链服务。


如果这4.2万颗卫星组网成功,那估计会下面这幅画面👇



开个玩笑,这种卫星把地球都包上的图就只是个示意,按照图片的比例,这上面点的大小是卫星的N亿倍。


言归正传,我们来说说为什么卫星互联网不仅获得了科技巨头的青睐,各国也都在加速冲冲冲?


其实总结来说就三大原因

1.是地面通讯的强力补充;

2.具有不可忽视的军事价值;

3.卫星轨道属稀缺资源,“先登先占+先占永得”。


先来分享一个冷知识,你知道在我们把互联网当作和水电煤一样的基础设施的时候,地球上还有超过70%的地理空间,涉及30亿人口没能实现互联网覆盖吗?


传统地面通讯在海洋、沙漠、山区偏远地区等苛刻环境下,铺设难度大且运营成本高,而卫星互联网等于是将地面的基站搬到了太空中,每一颗卫星就是一个移动的基站,为那些尚未被互联网覆盖的地区提供了“永不失联”的可能。


当自然灾害来临时,卫星互联网形成稳定的网络环境,也可以实现图像、数据、语音的实时传输,避免更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另外,卫星互联网在国防领域也具有巨大潜力。


俄乌冲突期间,星链在快速恢复乌境内网络通信、支援乌武装力量情侦监活动和打击俄军目标等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SpaceX还出台了定向服务于美国国家安全机构的“星盾”计划,将低轨星座推向美国防部,成为美军未来作战理念新载体。



而美国近年来积极参与和布局低轨卫星通信网络,背后也有明显的军事意图和考量。


截至2022年底,全球在轨航天器数量达到7218个,其中美国4731个,占全球总数的65.5%,而星链计划如果全部部署成功,就相当于在近地轨道制造了一座屏障,迫使其他想要发射火箭的国家与SpaceX进行谈判协调,如果在战时,就可以对别国实施“太空封锁”。


另外,轨道和频谱不可再生,属于稀缺资源,全球遵循的是“先登先占、先占永得”的规则,抢到那就是赚到。


据中国信通院估算,地球近地轨道共可容纳约10万颗卫星。截至2022年4月10日,美国已申请低轨卫星超5万颗,是我国申请数量的3倍以上,而且还占用的是低轨卫星通信的黄金频段Ku。


再不下手真的来不及了!



当然,咱也没有干站着立正挨打。


在星链计划推出后一年左右,中国航天科技和航天科工集团,就分别提出了“鸿雁工程”和“虹云工程”低轨卫星通信星座计划。


2020年4月卫星互联网首次纳入“新基建”,同年9月,提交GW-A59和GW-2星座频谱申请,计划发射卫星总数量达到12992颗。


2021年4月,国资委发文宣布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星网)成立,中国卫星互联网发展路线日渐清晰。


从已经发布计划的卫星星座规划来看,我国卫星互联网卫星规划总数量超过1.6万颗,目前大部分星座项目都已经发射了试验星。



现阶段,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既有政策全面向好,又有国资牵引,央企总抓,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协力共创,万事都具备,冲就完了。


另外,第一个放卫星的其实不是马斯克,而是摩托罗拉的铱星计划,以卫星电话为主,但是又贵用户体验又差,然后就败给了地面通讯发展的速度。


最终这个花费了34亿美金的项目,以2亿的打包价卖给了美国军方。甚至有人说,铱星计划的血亏导致了摩托罗拉后期的颓势。


但是同样的事情马斯克就成功了,再次说明他的眼光毒辣。



#03#

人工智能大模型

众所周知,马斯克一直对人工智能持保留态度,不止一次公开警告AI技术失控可能会毁灭人类和地球,但是又从没停止对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投资和研究。


那说起人工智能,就不能不说到风靡全球的ChatGPT,和OpenAI。


或许大部分科技爱好者都知道,马斯克是OpenAI的发起人和出资人之一,然后因为想要亲自接管运营失败,就怒而退群不玩了,还取消了原定的捐赠计划。


谁知道在经历了资金匮乏被迫重组之后,OpenAI因为ChatGPT一炮而红。


马斯克一方面各种“阴阳”,带头呼吁暂停人工智能开发,一方面又注册了X.AI人工智能公司,并购置大批英伟达高性能GPU,悄悄开始研究人工智能模型,准备和OpenAI展开竞争。


这也说明人工智能大模型真的火啦,国内外大厂也开始发力布局,国外主要有有Google推出的Gopher、LaMDA以及Meta的Llama等;国内为百度首发的“文心一言”、360发布的大语言模型、阿里发布的“通义千问”、商汤发布的“商量”等。


目前来看,想要实现对于ChatGPT的赶超,短期内还是十分困难的


对于Google等国外大厂而言,虽从对话和文本生成的直观体验看ChatGPT略胜一筹,但克隆ChatGPT并不存在太高壁垒。


当前暂时的落后,主要是出于公司战略与技术理念差异,选择了不同技术路线,而随着各家探索成果和新技术方法的实践不断推进,仍存在对GPT系列模型赶超的可能。


而对于国内大厂来说,短期内是难以对国外领先大模型实现赶超的,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企业在原创能力、技术配套、制度环境三个方面,都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中国通用大模型的进一步发展。



从发展趋势来看,中国自研通用基础大模型是必然趋势。


一方面,在全球政治经济局势下,自主可控是保障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的前提,自研基石模型具有高度战略意义。


另一方面,从自研的可行性角度分析,基于研发所需的算力、数据、算法、人才、资金储备等,国内仅有少数头部互联网企业具备研发“入场券”。


如果未来形成大模型能力领先,谁拥有通用基础大模型与生态和流量入口,谁就更有可能拥有从应用层到算力层的营收话语权。


有机会成为行业龙头的诱惑,又有谁能拒绝呢?


反正马斯克拒绝不了。


这不听说,他新一轮的折腾又开始了,准备杀死“Twitter”,开展自己的“万能应用”计划,就是将TwitterAPP打造成一个类似微信的一站式手机应用,你觉得他这次能成功吗?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全部内容了。对相关行业报告感兴趣的,戳下面相应报告标题就可以查看报告原文啦~



参考报告

新能源车


卫星互联网



人工智能大模型


了解行业大势

就上发现报告

www.fxbaogao.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