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党建创新案例| 远安县:建设“四有”产业党支部,锻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乡村振兴,组织振兴是基础,产业振兴是核心,如何通过组织振兴助力产业发展?远安县基层党建工作坚持聚焦中心、服务大局,紧扣精准、精细、精到“三精”工作标准,探索“四有”(即有制度、强保障;有组织、优服务;有人带、聚人气;有实效、得实惠)产业党支部,锻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p0714gopp5k

《朝闻天下》:香菇丰产 党支部助农民增收


一、精准解决问题,变化可喜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远安在巩固脱贫成效和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始终把产业脱贫和产业振兴作为根本之策。为进一步找准找实党建引领产业发展路径,我们问计于民、问需于民。

按照功能型组织、实体化运行思路,通过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人才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切实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1、基层组织强起来了

突破地域限制,以产业为纽带,优化了组织网络

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展功能的提升,组织说话越来越有人听、办事有人跟

搭建了产业党组织与村级党组织人才双向培养、交叉嵌入的模式

1名产业党员当选村支部书记,12名产业党员进入“两委”班子,85名产业链上的优秀人才成为后备干部,41人担任村级发展顾问或兼职委员。


2、农村人气旺起来了

随着产业基础的不断夯实和产业链上能人大户的良好发展势头感召激励,900多名党员大户和农村能人回乡创业就业,辐射培育了更多产业人才与新型农民学技能、谋发展,既为乡村振兴储备了人才,也让乡村聚集了人气。

(左)吴红菊回乡创办集采摘、休闲于一体的红李山庄,荣获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右)嫘祖镇金桥村荷塘吸引大批游客驻足观赏


3、群众腰包鼓起来了

在产业党组织利益链条联动下,龙头企业、能人大户主动对接普通群众和贫困户,通过吸纳入社、订单收购、代种代养、劳务用工、收益分红等方式,全县44家农业企业带动2756户贫困户户均增收500余元。

(左)左家坪柑橘销售旺       (右)远安香菇供不应求



二、精细探索实践,措施可行


1、搭建红色产业链 虚拟组织实打实建

按照产业党委牵头抓总、行业部门扶持指导、乡镇党委统筹推进方式,相关部门整合资源出台支持产业党建发展措施15条,成立食用菌、茶叶、大米等7大类产业党支部26个,覆盖党员710余名


2、夯实运转保障链 产业党建实打实干

制度保障

制定出台《关于在全县深入开展产业党建工作实施方案》。在运行上实行双重管理,即产业党员组织关系隶属、日常学习教育、基本权利义务仍在原党组织不变,产业党组织根据产业发展实际需要,适时组织产业党员开展技术交流与学习活动。


资金保障

在保障上给予充分人财物支持,从乡村振兴资金中切块近1000万元用于组织部门主导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投入110万专项资金用于产业党组织阵地建设,分乡镇建立7所“农民学校”。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打造出10个食用菌基地、7个茶叶示范基地、3个柑橘基地。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活动保障

开展各类技术培训100余场,惠及群众4000余人。结合“七一”对食用菌产业党支部及全县5名优秀产业党员进行表彰,对成效明显的3个产业党组织给予15万资金扶持。


3、构筑利益共享链 党群一体实打实赚

       由产业党组织牵头,将企业、协会、群众融为一体,将市场信息、品种推广、技术运用、生产销售纳入到一张产业发展网。确保产前有人送技术、产中有人教管理、产后有人管销售,探索建立党群利益共同体。


通过产业党组织引领,切实让企业提高了经营效益,合作社扩大了规模,群众学到了技术,尝到了甜头,有效带动产业链上的各方主体抱团经营,由过去的不愿带、不想跟、不敢干,变成企业主动带,协会积极跟,群众抢着干。



三、精到总结反思,启示可鉴

远安县按照“四有”模式,回应了群众需求,促进了产业发展,尝到了“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的甜头。

有制度、强保障

有组织、优服务

有人带、聚人气

有实效、得实惠

“四有”模式

1、始终把基层需求作为动力之源

问题导向,不为标新。走进农村,求计于民。群众期盼党组织的红旗不仅飘扬在党群服务阵地,更要稳插于农业产业基地。能人大户这批 “乡村菁英”要由分散创业发光,走向抱团聚合发力。村民既需富口袋,又需富脑袋。产业党组织应基层需求而生。

2、始终把试点精耕作为推进之基

越是创新探索,越不能浅尝辄止,不急于立竿见影。选点精耕,久久为功,才可面上开花。下一步远安县将把香菇、黄茶、瓦仓米三大重点产业再深化,围绕远安乡村振兴三年规划,逐步向全域旅游、生态守护、电子商务等领域拓展。

3、始终把融合推进作为根本之法

产业和党建,二者不是简单相加而是有机相融。党建是政治引领,确保走得稳。产业是效益为上,确保走得远。只有为产业植入红色基因,打上党建“logo”,产业的链条才能不断延长,党建的触角才能不断延展,政治的红利才能不断释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