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晖:中国思想史_21「双面西洋」
“自【汉承秦制】以来,中国政治似乎总是无法摆脱【外儒内法/剂之以道】的游戏规则。在《中国思想史》中,秦晖老师带我们了解【秦制】是什么?为何法家能够打败其他思想,对中国政治影响至深乃至今天仍无法摆脱它的阴影。而人的观念和人之间的关系,又如何深受这套规则影响和塑造。”
「双面西洋」
在1870年代到西方去的中国第一个驻外大使就是郭嵩焘,郭嵩焘不但在日记中对西方的各种制度评价都很高,而且他回国以后,逢人就讲,“每叹羡西洋国政民风之美”,说西洋的政治体制、人民的风气都很美。
那么他这样讲了以后,有些没有到过西方的人就半信半疑,后来的洋务派薛福成,当时还是个年轻人,就有点不相信,觉得郭嵩焘过甚其词,西洋真的那么好吗?然后他就问了几个去过西方的人,“以询之陈荔秋中丞、黎莼斋观察,皆谓其说不诬”。
那些去过西方的人,都说的确是这样,郭嵩焘讲的没错,就是国政民风之美。
那么他问的这几个人是谁呢?“黎莼斋观察”是中国第一个派到日本去的使节 —— 黎庶昌,他字莼斋。还有一个叫“陈荔秋中丞”,唐代的中丞就是清代的巡抚,在清代字荔秋又姓陈的,只有一个叫陈兰彬。
2. 美国风气败坏中国孩子
可是一讲到陈兰彬,大家就犯嘀咕了,因为在历史上,陈兰彬最有名的一件事情就是破坏了中国最早的留学生赴美这件事。当时的朝廷向外面派使节,往往派正使和副使,而且还是专门找两个关系不太好的人去干正副使。
我想这也是法家的智慧,就是让两个人互相打小报告,来进行监督,害怕这些人“里通外国”之类的。
那么当时派到美国去的正使,就是陈兰彬,副使是中国第一个留美学生,而且是名校耶鲁大学毕业的容闳,也是洋务运动时期的著名思想家。
他作为华人去美国读的大学,不是政府派他去读的。他回国效力就算是中国第一个海归了,而且他真的是希望中国向西方学习和强大起来,于是他就极力推荐说让中国派留学生到美国去,而且他自己也联系耶鲁大学,他的母校要接收中国的留学生。
那么曾国藩、李鸿章这些人其实都挺支持的,就派了留学生到美国。
因为当时的中国人也没有西学基础,所以派的都是年纪比较小的,叫作“留美学童”,都是些小孩。实际上,他们在美国的头一段时间,都是住在美国人的家里,主要是学英语。
那这个时候副使容闳跟正使陈兰彬的关系就搞得非常之坏。陈兰彬就不断地打小报告,说容闳这样干是严重地崇洋媚外,说美国社会乱七八糟,中国孩子一到那里就学坏了,受到精神污染,说他这种做法严重地违背什么原则,严重地自由化。
结果这么告的结果,就是朝廷也相信陈兰彬的话,最后就把留美幼童事业给夭折了。
其实这个事情挺可惜的,因为后来清政府把这帮人召回来的时候,这帮人刚刚进入大学开始学专业,虽然因为他们懂英语,有的也起到很多作用,但是在专业上有成就的人不多,包括民国时期当过总理的唐绍仪都是这一批人里的,但是在科学家方面,除了詹天佑算是一个著名工程师以外,其他的就没怎么产生,因为他们也没有怎么学过。
这个事情被破坏,容闳是非常气愤的,容闳在他的《西学东渐记》里头骂陈兰彬骂得非常厉害,说这个人就是一个极端守旧的,而且是心胸狭窄的,经常在朝堂上揎拳掳袖,要打倒新政,极端保守的。
3. 外交官嘴里的“双面西洋”
这是容闳讲陈兰彬的,那么你再看薛福成讲的,陈荔秋也跟郭嵩焘一样,对西方的观感很好。如果陈荔秋就是陈兰彬,我都要不敢相信了,因为这两者的反差太大了。不过如果我们再看一对正副使的话,估计对这种反差的印象就更深刻了。
这是派驻美国的正使陈兰彬给人的印象是很保守的,副使容闳给人的印象是很开明的,而派驻欧洲的使节正好相反,正使是郭嵩焘,是极口赞扬西方的国政民风,但是他的副使,也是一个跟他私人关系很糟糕的人,叫刘锡鸿,也是整天打郭嵩焘的小报告,
说郭嵩焘在国外发表了很多崇洋媚外的言论,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很严重,违背了某某原则,
甚至告状告到什么程度 —— 说郭嵩焘有一次去参观军舰,结果正好下了大雨,洋人递给他一件雨衣,他就穿了。
刘锡鸿说,这是严重的崇洋卖国,中国人怎么能穿洋人的雨衣呢?就是淋死都不应该穿的!
还有一次,郭嵩焘跟他一起去看音乐会,洋人给他递了一本音乐会的节目单,郭嵩焘就翻了几页,其实郭嵩焘也不懂英语,不知道节目单有没有中文,但是这个事情又被他告了状,说本来去听音乐就已经是很勉强的事了,你竟敢还看他们的节目单,可见你崇洋媚外,严重地败坏风俗,严重地违反礼教。
结果正是因为刘锡鸿不断地告状,所以最终朝廷真就处分了郭嵩焘,把郭嵩焘调了回来,而且罢官了,甚至湖南还有一些乡绅还联名请愿说郭嵩焘是汉奸,要惩办他。
那么这个事情的起源,其实就是刘锡鸿的告状。可是刘锡鸿自己真的是这么想的吗?
4. 日记里透露出真实的西洋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以后,刘锡鸿的日记被拿来出版了,刘锡鸿的日记叫作《英轺私记》,结果人们一看,发现刘锡鸿在日记里讲的比郭嵩焘还要过分。
他不断提到,说到英国之前,认为英国是外夷,跟匈奴差不多,结果到了以后,才发现英国这个国家是“上下同心,以礼自处,顾全国事如此”。
他说,有一次他到英国的船上,受到一次很大的感动。说那个英国的船上,有一个客人是洋人,对中国人很不礼貌,当时他们这些中国使团的人都没与他们计较,但是那个洋船长就勃然大怒,说这个人竟然对客人无礼,等船到了中途港亚丁,船长就要把这个人赶下船,说这种无礼的人不准上我们的船。结果还是中国人跑去说和,说我们不与他一般计较。
他还讲了好多这种事儿,说洋人其实是很讲礼貌的,而且也是很讲孝道的。
比如他去了某一个洋人的家里头,贵族家的老太太请他吃饭,然后贵族本人就束手站在旁边,一直是毕恭毕敬,都不坐的。他说,洋人还是很孝敬的。然后他还注意到,洋人对皇上 —— 其实就是英国国王,也很尊敬。
他说,英国人很懂得尊君的,而且是真尊君,为什么呢?
因为英国的国王实际上没有什么权力,既不能给你什么好处,也不能把你拿来杀头,但是就这样,老百姓还是很尊敬他,这是什么?这就是真的尊君。
然后又有一次,洋人请他们参观英国的监狱、养老院和学校。
他就想了,洋人请我们去参观,肯定是形象工程,他们可能都布置好了,他就说,不去。
但是他悄悄地记下了几个地址,有一天他就带领一帮人去买东西,走到那个地方忽然就说我要进去看看。这个事前他们政府也没有这个安排,但是他硬要去,然后英国接待方面就是通知了某些方面,那些人就说,可以,就让他去吧,反正也已经走到门口了。然后他就去看,看了以后,果然是大吃一惊。
他说,监狱是“壁净阶明,尘垢俱绝”,卫生条件很好,对囚犯很人道,饮食是“肉食必具”,可以洗澡,家属可以探监,而且据说是调教有方,犯人不仅“莫不体胖色华”,而且学到了技术,出狱以后“可以忍性,可以效功,可以耐劳,不复为斗殴盗贼之行”,甚至俨然变成了“素娴礼教者”,说这个监狱真是办得不错。
然后他又说养老院也是这样,等等等等,最后他说,英国人真不只是富强而已,我们以前老说它只是富强,看样子这真是个礼仪之邦,我们不能用“回纥匈奴看之也”。
另外他还在日记里头讲,说英国这个国家,要满足也很容易满足,因为这些人就是想通商,说我们跟他们做买卖,公买公卖就行了,其实他们也没有说要灭掉我大清如何如何。
那么最搞笑的是有一次,一个日本使节到中国使馆来做客,就谈起,说我们这两个国家的财政都很紧张,老百姓不愿意交税,我们向老百姓征税很困难,说英国咋就那么多钱呢?他们征税好像很容易,大家也愿意交。
这时候刘锡鸿在旁边插话说,那当然,他们征税和我们不一样,他们征税都是老百姓在议会中讨论过的,老百姓需要国家干什么事儿,就在议会中充分讨论,然后为办这些事,国家就要收一些钱,那老百姓知道收的钱是为自己办事用的,当然是很愿意了。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所谓“无代表不纳税”。
他说,我们中国不是这样,你们日本也不是这样,你们没有这种制度,因为我们都没有这种制度,老百姓交税老是认为要给当官花的,那他当然就不愿交。
他这番话讲得头头是道,就连郭嵩焘都很佩服,郭嵩焘在他当天的日记里头就讲,没想到刘锡鸿还有这种见识。
但是他也讲,他说这个制度虽然好,但是我们中国是不太能够搞的,他说这个事情要“天下为公”才行,我们国家不是。他说,“中国天下为家已更数千载,政令统于一尊,财富归诸一人”,“逐末之人,何得妄参国事”?所以“夷狄之道未可施诸中国”。
你看这个刘锡鸿,他明明白白地知道我们是“天下为家”,他们是“天下为公”,他们那个东西很好,但是我们搞不了,搞不了不是因为文化不能接受,而是既得利益不能接受,搞了之后,我们去干啥去啊?
那么通过这些你就可以看到,这些人其实他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是有很大的区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