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评分9.3到4.3,《舌尖上的中国》都遭遇了什么?

涵葛格 破词儿 2020-08-31

A Bite of China III

舌尖上的中国 第三季

2018

导演: 刘鸿彦 / 沙洛 / 骆永红 / 黄鹤 / 张木 / 陈硕仪 / 王申

类型: 纪录片

主演: 李立宏


六年前,《舌尖上的中国》横空出世。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宿舍人半夜看完以后,满屋子找方便面。

 

第二集中的面食非常戳中我 


对于《舌尖1》的惊艳亮相,不需要多说了。

 

所以我少说两句…

 

2012年5月14日,《舌尖1》在央视一套播出后,几乎一夜之间就成了网络上的全民话题。

 

首轮播出的平均收视率达到0.5%,超过一套之前同时段电视剧收视率的30%

 

要知道,对于一部纪录片来说,这样的成绩实属难得。

 

《舌尖1》混杂着美食和人文,一跃成为近年来最受追捧的纪录片。

 

标志性笑脸结尾

 

一个深入千家万户的巨型IP就此诞生。

 

两年后,《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如约而至。

 

《舌尖2》养蜂夫妇 


虽然没有第一季惊艳,但也算基本保持了水准。

 

而今年大年初四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差评不断,评分断崖式跌到4.3。

 

三季评分

 

就我个人而言,看完《舌尖3》后最大的感触就是,不饿了。

 

让人不禁想问,这些年,《舌尖上的中国》都遭遇了些什么啊……


01

普通人的

一日三餐,一粥一饭


要说《舌尖3》,先得说说《舌尖1》。

 

毕竟有对比才有伤害嘛。

 

其实早在2002年,《舌尖1》总导演陈晓卿就有了要做一个美食纪录片的想法。

 

选题申报上去后,就被一直搁置。

 

直到2011年,央视纪录频道成立,才予以通过立项。

 

《舌尖1》拍摄腊肉 


漫长的等待,刚好给了陈晓卿足够多的时间去做前期准备。

 

当时,央视也已经出品了很多高水准的纪录片佳作,比如《大国崛起》、《故宫》等。

 

《大国崛起》片头 


但陈晓卿却决定放弃主流的宏大叙事,选择另辟蹊径,将镜头对准普通人的生活。

 

“我需要在这个片子里,看到中国人和食物的关系。”

 

这个,也是贯穿《舌尖上的中国》的核心。

 

挖藕的过程


当然,这个核心总结起来简单,操作起来就难了。

 

《舌尖》的执行总导演任长箴在制定框架的时候,找来一帮调研员,在网上成批成批地买中国地理杂志。

 

任长箴(最左)工作照

 

买到手的杂志堆起来,差不多有三人高。

 

大致读完以后,他们再分拣、撕书、按地域入册,就这样找到了一个一个选题。

 

没有任何捷径,下足笨功夫。

 

有一次,陈晓卿提出可以用名人串场,提高收视率,第一集用小沈阳,第二集用张朝阳…

 

话没说完就被任长箴打断了,“要这么拍,我绝不做!我绝不拍名人!”

 

“如果小沈阳,作为一个东北人的儿子,出现在我的片子里没有问题,但他如果作为红人儿出现在我的片子里,我觉得太邪恶了!”

 

“明星效应”固然是捷径,但是会打破“人和食物”的平衡。

 

这些良苦用心,最终都成了片中一道道佳肴,和手捧他们的人……

 

手捧米粉的妇人

 

带着浓浓烟火气的人情世故,配合冒着热气的一道道美食,成就了陈晓卿和任长箴口中的“食材和人的故事”。


02

金字招牌

也是烫手山芋


可惜的是,《舌尖1》“人和食物的关系”这个主题,在《舌尖2》发生偏移,在《舌尖3》彻底崩盘。

 

《舌尖2》的定位,是以人物为线索,食物贯穿其中。

 

采蜜小哥的淳朴笑容

 

从撩拨观众的“舌尖”,慢慢转移到撩拨观众的“心弦”。

 

“舌尖上的感动中国”这个称号也是那时候来的。

 

重心偏移,风险也随之而来。

 

比如第二季第四集《家常》,母亲带着孩子在上海学琴那一段,就被观众疯狂吐槽。

 

该集导演还因舆论压力,大病了一场

 

网友对这一段的吐槽

 

人物反客为主,食物沦为陪衬。

 

但《舌尖2》呈现出了时代烙印,如富士康工厂、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

 

制作沙蟹汁的老人和孙女

 

所以,虽然遭受了种种负面声音,但还是成功了。

 

做到了让观众一边流着泪水,一边流着口水。

 

到了《舌尖3》,陈晓卿原本构思的主题是“中国与世界”。

 

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中国味道脉络,立足中国当下,放眼全球古今。

 

但是,《舌尖3》从2016年计划播出后,一直跳票,陈晓卿也从央视辞职。

 

但《舌尖》系列已经成为了中国纪录片的金字招牌大量的广告赞助都已经到位,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而且随着《舌尖》的知名度,继续像第一季那样朴实无华、温热治愈已经不够了,家、国、情怀,都得塞进去。

 

于是,现在的总导演刘鸿彦在去年4月临危受命,接手《舌尖3》。

 

《舌尖3》发布会 


此时距离播出时间仅剩10个月。

 

10个月时间,要从无到有制作出8集50分钟的精品纪录片,难度可想而知。


03

美食纪录片

还是煽情电视剧


如果说,央视外聘导演任长箴的《舌尖1》,是轻装上阵,哪里有美食奔哪里去的话,《舌尖2》就是回归体制内的折中产物,到了《舌尖3》俨然变成了电视剧

 

最直观的例子是第五集。

 

来看一下患病的妈妈给孩子做的便当。

 

日式风情便当 


冷饭捏的饭团,白水煮的萝卜和西兰花,真的会有人看完想吃吗?你哪怕切两片肉呢?

 

《舌尖1》的“人和食物”的关系这一理念,在《舌尖3》被彻底遗忘。

 

食物由一开始的“主角”,变成了体现人物情感的“附属品”。

 

比如这位开面馆的父亲,重点是他起早贪黑房租二十多万,每天换新鲜的骨头熬汤深爱自己的家人

 

这里他望着上学的女儿流泪

 

至于他是做摔面的还是包饺子的,已经不重要了。

 

而在第五集中,依次出现了“高学历才子为继承家业放弃工程师梦想”、“摔面师傅坚持使用新鲜骨头只为做出良心面”、“患病母亲坚强乐观用美食直面人生”……

 

被迫继承产业的饭店老板

 

哭!都给我哭!

 

我只知道选秀节目的歌手要拼惨,什么时候美食纪录片也开始玩这个了?

 

厨技没有看出来,演技倒是都不错。

 

陈晓卿曾说,“如何将自然的馈赠经过捕猎、采掘、加工、制作成食材,比单纯记录食物的做法更加重要。”

 

可惜,《舌尖3》连做法都不记录了,一道道直接往桌上摆,跟看ppt似的。

 

你看清了几样? 


除此之外,《舌尖3》还面临着“常识性错误太多”、“无脑吹捧传统糟粕”、“植入太严重”等等问题。


美食纪录片居然会在食材上犯错


曾经,《舌尖》是中国纪录片的一缕春风,以食物为窗,看人,看景,看中国。

 

现在,风刮过去了,窗户也关了。

 

观众看看煽情卖惨就都饱了,谁还饿啊。


点击关键词获取相关文章


反叛的童谣 红海行动 铁雨 蝙蝠侠 捉妖记 龙凤斗 唐人街探案2 比得兔 祖宗十九代 魅影缝匠 罗曼先生,你好 印度神片 逐梦演艺圈圈圈圈 科洛弗悖论 忌日快乐 南极之恋 茉莉牌局 华盛顿邮报 战斗民族版喜剧之王 马戏之王 油腻中年 吸猫 猿流感 小熊维尼 24小时:末路重生 马斯顿教授与神奇女侠 移动迷宫 奇迹男孩 希斯·莱杰 神秘巨星 水形物语 电锯惊魂8 无问西东 灾难艺术家 佛罗里达乐园 脸庞·村庄 三块广告牌 伯德小姐 星球大战 前任3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心理罪:城市之光 妖猫传 芳华 奇门遁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