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咖啡最大丑闻曝光!成分很复杂!

2018-04-01 蜜蜂舆情 蜜蜂舆情
点击标题下「蜜蜂舆情」可快速关注


今天,一则“星巴克最大丑闻曝光,全球媒体刷屏!”的消息刷屏了。



  一、舆情概况


  美国当地时间3月28日,加州洛杉矶法官裁定星巴克等90家售卖咖啡的企业,须在当地售卖的咖啡产品上贴标签警告致癌风险。


  引发这一风波的罪魁祸首“丙烯酰胺”是什么?据称,这是咖啡豆在烘烤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化学物质,此前已有动物实验证明这种物质会破坏DNA,并引发癌症。


最新消息,判决还有上诉“翻案”的可能,且不说法律问题,只谈食品科学问题。


  二、舆情关注走势分析


3月30日,国内媒体星巴克咖啡致癌事件,主要是以转载美联社、华尔街日报、路透社等报道为主。随着舆情发酵,星巴克股票也开始大幅跳水,直落1.01个百分点,市值在短短一个小时内疯狂蒸发。

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


3月31日22:00,国内大量媒体关注度开始急剧上升,新浪网、网易、东方网等媒体纷纷转发和报道,其报道量达到89篇次。


4月1日,国内网媒和自媒体开始持续关注,其中关于#星巴克咖啡致癌警告#微博话题讨论量达到了 362条。


  二、星巴克回应


  加州法院的裁决并不针对星巴克一家,而是针对整个咖啡行业。目前,全美咖啡行业协会已就该裁决发布公告,坚称咖啡是安全饮品,法院裁决误导公众。对于法院的裁决,全美咖啡行业协会已发公告。


  法官的裁定表示,星巴克和其他咖啡从业者在加州售卖的咖啡产品,必须要贴上致癌警告标签。


截止目前,星巴克中国及其美国总部至今未选择有效的官方回应。


  三、专家观点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安全专家范志红介绍,咖啡丙烯酰胺含量确实很高,达到1100微克/公斤。但毕竟1杯咖啡中只有两三克咖啡,用1100乘以0.003,结果是3.3微克。这个数量是无需介意的。所以,每天一两杯咖啡就照喝好了。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厉曙光认为,丙烯酰胺是一种有毒化学物 。2002年,瑞典科学家首次发现,油炸的薯片、薯条等经过化学反应容易形成丙烯酰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临床营养科营养医师卞冬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丙烯酰胺在很多常见食物中都存在,比如方便面、薯片、面包、饼干、油条甚至家常的炒菜中都无法避免。


  四、网民观点


  @种花家的流氓兔子:吓得我喝两口咖啡压压惊。


  @旁观者静思:以前看过一个报道说咖啡是起防癌作用的呀,这咋又反转了呢?


  @云中火鹤:这么说烘焙咖啡豆产生的化合物会致癌有证明了?发给论文看看。科普一下呗。


  @卖命推劵的二狗菌:贫穷使我喝不起星巴克,连慢性自杀的全力都不给我,那我就卖命推劵吧,来看看我的劵啊。


  @也是笨蛋:我觉得最好不致癌的贴个说明,这样会比较省事。


  @叫唔兽兽兽兽兽:丙烯酰胺是怎么产生的?咖啡又不是这几年的事,以前怎么没发现?丙烯酰胺需要多少量才能致癌,一杯咖啡可能致癌吗?报道也没说清楚?贴上警告不改善加工工艺商家就免责?那谁还会喝外面的咖啡呢?


  五、总结


  星巴克作为全球知名咖啡连锁品牌,在白领青年及商务人士中享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此次美国加州法院的判令品牌影响势必会一定的影响。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在当前互联网全面普及的现状下,舆情事件的传播载体早已不是简单的网站或纸媒,已经成为微信、微博等自媒体时代,裂变式的传播速度早已成为常态,在这种情形下,星巴克选择了沉默,将会错过引导舆论向有力积极方向发展的最佳有力时期。


  第二,星巴克作为国际知名品牌,在遇到此类舆情事件时,不能正确、积极表明态度,会让全球的消费者对其危机处理能力甚至是公司实力产生怀疑,进一步对其企业声誉或品牌造成不良的影响。


  第三,从事件本身来讲,美国加州的法院的判令有着强制性的法律效力;而全美咖啡行业协会只是行业性组织,属于NGO的一种,其说明只是为了规范行业的一种证明或措施而已,其效力远远不及法院判令。


  在这种情况下,星巴克既没有据理力争,也没有积极承认,总之是没有进行官方表态,只是拿出了行业性的一种说明来证明“在咖啡产品上贴上致癌警告标签将会是一个误导消费者的行为”未免太过轻率,既不能很好地起到积极效果,反倒是让大多数没有专业知识或经验的消费者误认为咖啡中确实存在着致癌物质。


  舆情应对建议及措施


  一、主动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尤其是根据法院判令来客观陈述自己的表态。因为是法院判令,在没有强有力的证据的情况下,则很难有利好。而据检索,发现在咖啡中存在一定量的致癌物质基本是被学术界与实务界所确认的。


  在这种情况下,蜜蜂舆情分析师认为星巴克完全没有必要藏着掖着,根据自己的战略决策,无论是选择接受还是上诉,都需要提供客观有说服力的证据方可。


  二、从既有的权威新闻报道来看,此次判令中涉及到的公司中有部分已表态,将同意和解并发布警告,由此可看出咖啡中确实是存在着致癌物质的情况。因此,从保护消费者知情权、健康权等的角度来说,法院的神圣判令是值得执行并尊敬的。由此建议,星巴克在咖啡中是否存在致癌物质方面完全可以对社会公众大方发言。


  三、法院判令只是基于星巴克等咖啡企业未能在店面及时提醒消费者等原因,并未对星巴克等企业生产的咖啡质量本身进行过多的阐述,并不能说明在咖啡生产及其销售等环节中星巴克等咖啡生产企业存在过错。


从目前的结果来看,法院也不太认为喝咖啡对人体能产生什么益处,这些零售商可能会面临巨额罚款,星巴克和其他被告可再提出异议,不过像 7-11 等部分零售商,已同意支付罚款,并贴出警告标识。因此,星巴克完全没必要选择沉默,而应积极主动去应对和发声。


  四、本事件对星巴克来说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对品牌、声誉及其后期的销量等方面的坏处暂且不说,如果此次星巴克能客观面对判令,以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来正视自己,邀请全球咖啡产业知名的专家、媒体人员、第三方观察员、消费者代表等共同参与,进行一定的实际实验,用科学、客观、准确的实验数据对历史上咖啡中到底有无致癌物质的说法进行一次彻底检验。


  据媒体报道,实际上,丙烯酰胺与所有有毒物质一样,危险在于剂量。到目前为止,丙烯酰胺对一般人类的癌症风险有多大,科学家还没有给出确切的研究结果。


  如果用科学结果告诉世人,咖啡中到底是否存有致癌物质,若存在其含量是否能达到实际的致癌结果,将会让星巴克从对全球消费者负责、对全球咖啡产业的健康发展等方面再一次赢得社会公众的高度认可和全球消费者的青睐与信任,或许还能让星巴克的品牌声誉及影响达到前所未有的利好局面。


  这一事件后续进展如何?蜜蜂舆情将继续关注。


延伸阅读:丙烯酰胺是什么?


  丙烯酰胺在我们吃的很多食物中都存在,它是食物发生“美拉德反应”时的副产物。笼统来说,就是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在高温烹制过程中“顺带”产生的一种物质。



  丙烯酰胺的确是一种潜在致癌物质。大量动物实验表明,丙烯酰胺具有一定致癌性;并且能够造成神经系统损伤,影响婴儿早期发育,危害男性生殖健康。


  不过这些致癌性也只是“疑似”。目前的研究只停留在动物实验阶段,还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在人类身上具有同样危害。


  只是,某些特殊职业人群可能因为大剂量的接触和摄入会造成神经损伤。正常人,还不需要太过担心。



作者:袁星、张志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