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教材or教阅读——从香港王清凤老师的教学设计想到的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这个神奇的公众号
教教材or教阅读
——从香港王清凤老师的教学设计想到的
几年前,台湾赵镜中先生就提出“教教材”与“教阅读”的反思,理念很快就让人熟知与了解,但具体到教学现场,我们尚有太多的疑惑与转换点捕捉盲区。相对而言,“教阅读”这个理念,或者说这种提法,来源于西方欧美教学现场实践。因此,受欧美教育影响较大的香港中文教学,必然带有较浓厚的“教阅读”的烙印。我们不妨借香港弘立书院中文教师王清凤老师的一篇教学设计一窥香港中文教学的特色与教学方向。
01
教学内容的选择
王清凤老师的这篇教学设计来源于一次教学活动。因为我全程参与了这次活动,并且与王清凤老师、台湾的范姜翠玉老师现场“同课异构”。因为需要“同课异构”,前期我们做了很多的邮件沟通,从教学内容、学生状况到教学方式,无所不谈。由于教育的背景、所处的教学环境的差异,难免出现观念相左的情况。就教学内容上,但从头到尾,我都没有见到她选择教材教学的篇目,讨论最多的却是具体选择哪本童书,从绘本到儿童小说,从《记忆传授人》到后来确定的《又丑又高的莎拉》。当然,王清凤老师之所以这样选择,不是为了标新立异、另辟蹊径,更多的是香港老师选择教学内容的一种惯性。从香港黄丽华老师的《谁搬走我的乳酪》到吴霭筠老师的《星月》,我们都可以看到香港老师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视野是与我们有巨大差异的。其实,香港更多的学校教学现场,更是直接将童书完全与教材结合起来,更有学校直接将童书作为教材。
《又丑又高的莎拉》这本书描写了两个从小生长在草原、失去妈妈的孩子,想为爸爸留下新妈妈的努力和心情。整个故事从十二岁的女儿安娜的视角出发,一点一滴地赋予每一个日常事件以生命,展示了儿童美丽、善良而又复杂的心灵活动。本书的教育意义就是向小读者介绍草原上的农家生活,以扩大青少年的生活视野,而本书作者的乐观、坦诚是贯穿这个故事的隐线。这是一本能带给读者极大美的享受的优秀少年读物。
王清凤老师之所以选择这样一本书作为教学的内容,我想可能是基于这样几点的考虑:1.书中主人公的年龄与教学对象——五年级学生相近;2.作为一名女老师,更喜欢情感细腻类的教学内容,教学发挥的空间也较大;3.与学生的内心实际有关系,因为这是一本体现“儿童美丽、善良而又复杂的心灵活动”的儿童小说。
作为一本书的教学,我们必然碰到由于篇幅长、选点难的问题,但王清凤老师却将教学着眼点放小,仅仅引导学生阅读小说的第一章。我们不妨看看她的教学目标设定:
教学目标﹕
1.阅读第一章,初步认识书中角色,理解本章节故事内容;
2.运用文学圈的读书方法,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感受阅读分享的乐趣
而教学实际的现场,她又进一步缩小范围:
朗读第一章第16-18页的内容。
从「妈妈天天唱歌吗?」到「我也忘了跟妈妈说晚安。」
教材内容的不局限到教学现场内容的精选,恰恰体现了教师教学设计的苦心,不拘泥于常态教学的要求,一切从教学实际、学生实际出发,所选语言材料一切都为教学实际服务,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02
阅读过程与阅读结果的选择
到底是注重阅读过程还是注重阅读的结果,一直是纠结在很多语文老师心头的疑问。我们很喜欢教学现场学生精彩的发言与表现,某种程度上,我们更喜欢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希望孩子能够呈现他们精彩的学习成果,我们也习惯用“结果”来衡量我们的每一节课。所以,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总是习惯地预设着学生会如何反应,如何回答,如何之如何。我们称之为“预设与生成”。但从王清凤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我们是无论如何看不到这些的:
为学生读书
1.朗读第一章第16-18页的内容。
从「妈妈天天唱歌吗?」到「我也忘了跟妈妈说晚安。」
2.鼓励学生根据老师所讲的内容,提出疑问。
3.比较学生所提问题,指导学生提出能引人兴趣或深思的问题。
4.阅读第一章,边读边思考,并提出问题
王老师没有去纠结学生提问后应给予的答案,而是将着眼点放在让学生相互比较所提问题,引导学生提出“引人兴趣或深思”的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提什么样的问题不重要,关键在于培养了学生提问的能力。
到底是关注“阅读的过程”还是“阅读的结果”,由此可见一斑,但这只是其中的一环,我们往下审思她的教学设计,就更能说明她对于二者的选择了:
04
指导读书方法,学生再次阅读
庄周梦蝶
1. 讨论指挥(组长)—提出问题,带领组员交流和讨论
2. 摘要专家—简述内容,与组员分享感兴趣的内容
3. 连结高手—把书中内容与生活经验连结,加深体会
4. 书信使者—以读者身份向书中人物表达读后感想
5. 创意画家--以图画演绎文字,描绘出书中细节
(学生可因应自己兴趣的方式,每人选择一个任务单来响应文本。)
05
指导小组交流的方法,小组成员透过交流进行交易模式的协作学习
(在交流过程中,组长应有适当的指示,每次只有一位同学发言,组员应用心倾听及响应别人的想法,深入地探究文本,从文中找到线索进行对话,或作延伸的推论。)
这样的设计,我们是无法去预设,因为我们是无法去了解学生会摘要什么,会连结什么样的生活经验,会用什么图画来创意自己的想法。完全将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更让人明确到教师这样设计的用心。
“学生可因应自己兴趣的方式,每人选择一个任务单来响应文本。”学生不仅有主动权,更有“自主权”,与我们教学设计中的分组模式有了较大的区别,我们总是习惯地指定某组孩子做什么,某组孩子不能做什么。这才是真正地从学生实际出发,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然,课堂毕竟是课堂,是学习的主要场所与现场。“指导小组交流的方法,小组成员透过交流进行交易模式的协作学习”——因为任务的选择不同,这个时候的“交流”必然带有了“交易模式”的味道,是知识与知识的“交易”,也是个性想法与个性想法的“交易”,更是建构新知识、新想法的“交易”。一个“交易模式”的设计,体现了“交流讨论”的层次与最佳效果。
当然,就像王清凤老师在设计结尾的备注所言:“文学圈是一个协同探究和阅读的团体。它的过程是在每个人选择读物之后,先独立阅读,再分享个人对文本的响应,然后共同决定探究的议题,进行深入探讨。”、“学生在独立阅读中,以个人观点去理解文本的内容;文学圈的阅读方式使学生在同侪的交流中,从不同角度进行交易模式的学习,得到更全面的阅读经验;同时,也从中获得阅读分享的乐趣。”、“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应聆听组员的分享,给予回应,互相补充或修正。”她的设计是一种典型的“文学圈模式”设计,这是一种目前流行于港台教学现场,而发源于美国的教学模式。她用具体的教学实践为我们演化了这一模式的具体流程与操作模式。
“教教材”or“教阅读”,“重过程”or“重结果”,谁能带给学生更实际的体验与感知,谁能够真正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如何让学生真正“从阅读中学习”,王清凤老师这样的一个教学设计,无疑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打开了另一扇窗!
【注】所谓“交易模式”,因为孩子选择的方式不同,再次分组后进行交流的时候,是处于相互学习、相互了解的状态,因此,需要如“货物交易”一般,相互阐述,从而建构新的知识,新的观点。这种方式,目前在港台的教学中称之为“交易模式”,另一个侧面表示不能单方面倾听,需要共享出自己的个性想法,使交流由单向转化为双向。
附王清凤老师完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二、学习对象﹕五年级学生
三、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50分钟)
四、教具准备﹕小说第一章、简报、阅读任务单、彩笔
五、教学流程﹕
教学步骤 | 备注 |
二、简介小说的故事背景 1. 看封面,预测故事 2. 看影片,简介背景 三、为学生读书 1. 朗读第一章第16-18页的内容。 从「妈妈天天唱歌吗?」到「我也忘了跟妈妈说晚安。」 2. 鼓励学生根据老师所讲的内容,提出疑问。 3. 比较学生所提问题,指导学生提出能引人兴趣或深思的问题。 四、阅读第一章,边读边思考,并提出问题 五、指导读书方法,学生再次阅读 1. 讨论指挥(组长)—提出问题,带领组员交流和讨论 2. 摘要专家—简述内容,与组员分享感兴趣的内容 3. 连结高手—把书中内容与生活经验连结,加深体会 4. 书信使者—以读者身份向书中人物表达读后感想 5. 创意画家--以图画演绎文字,描绘出书中细节 (学生可因应自己兴趣的方式,每人选择一个任务单来响应文本。) 六、指导小组交流的方法,小组成员透过交流进行交易模式的协作学习 (在交流过程中,组长应有适当的指示,每次只有一位同学发言,组员应用心倾听及响应别人的想法,深入地探究文本,从文中找到线索进行对话,或作延伸的推论。) 七、总结和延伸 (5分钟) 1. 尝试为第一章拟订小标题 2. 预测故事内容,阅读其它章节 | 播放影片(电影片头﹕草原的农家生活) 当小组有部分成员完成任务,可以先自行练习发言,因为组员未必能在一时间完成任务。 |
备注﹕
1. 文学圈是一个协同探究和阅读的团体。它的过程是在每个人选择读物之后,先独立阅读,再分享个人对文本的响应,然后共同决定探究的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文学圈之理论与实务/侯秋玲、吴敏而编,台北市﹕朗智思维科技,2005。)
2. 学生在独立阅读中,以个人观点去理解文本的内容;文学圈的阅读方式使学生在同侪的交流中,从不同角度进行交易模式的学习,得到更全面的阅读经验;同时,也从中获得阅读分享的乐趣。
3. 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应聆听组员的分享,给予回应,互相补充或修正。
“主动”与“被动”|浅谈习作教学中的“学习”、建构与自主修改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每日为你推送最暖心的阅读故事
长按扫码关注我们
编辑:寒冰
喜欢我,就点个在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