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精准扶贫| 脚下有多少泥土,心底便沉淀多少深情!

精准扶贫的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2022-05-05



从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出发,一路向北,前行约300多公里,就来到学校定点帮扶的贫困村——塘角村。塘角村位于河源市和平县北部,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52户171人,占总人口的8.78%,曾是和平县脱贫攻坚压力最大的区域之一。



明廷福老师(右一)走访村民


2016年5月,深圳信息学院驻塘角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明廷福带着学校党委的嘱托,提着简单的行李,经过4小时的颠簸车程,来到塘角村。虽早有心理准备,但亲眼看到52户贫困户的生活窘境,明老师顿时体会到帮扶工作沉甸甸的重量。


初到村里,有村民认为这位驻村队长只是走过场,待不久。然而,明廷福老师用行动证明,他不仅待得久,而且忙得很。两年来,他风雨无阻,走家串户,为村民想办法、办实事,常常忙到深夜。


明廷福老师驻村期间,深圳信息学院党委书记刘锦、校长孙湧等校领导多次到塘角村深入指导扶贫工作,返校后即召开校党政联席会议制定具体帮扶方案。学校还积极推进“一对一”结对帮扶,依托各部门资源对贫困户帮扶济困。背靠深圳信息学院这一强大“后盾”,工作队带领贫苦户脱贫的步伐迈得愈发稳健。



▲黄泥塘水库建设前


▲黄泥塘水库建设后


一晃,近三年时间过去了,塘角村发生的改变愈发亮眼。路灯亮了,村道硬底了,南北小河流疏通了,黄泥塘水库翠绿了,文化广场火爆了,更好的是,贫困户的腰包鼓起来了。


▲村文化广场

明廷福老师在走访中发现,塘角村丘陵遍布,资源匮乏,传统产业为个体养殖为主,效益低,收益少。驻村工作队在充分评估实际资源和市场需求后,最终决定引进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特色产业——小型盆栽花卉种植基地落地贫困村。基地以专业大户和特色企业为主体,通过“一村一品”带动产业聚集,初步形成了区域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小型盆栽花卉的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村民在盆栽花卉种植大棚里忙碌

 

明廷福老师介绍,工作队摸索出两种合作模式供贫困户挑选:一可选“企业+农户”的合作模式。根据贫困户意愿,将贫困户项目发展资金投入到花卉种植项目基地者,贫困户每年可获取10%项目资金收益。基地还为贫困户提供3个稳定岗位和22个临时岗位,在稳定岗位上的贫困户,每月固定收入为2500-3000元。


在临时岗位上的贫困户,企业保障每个临时岗位,每年用工至少80天,每天薪酬100元。二可选自身发展项目,贫困户自己租地发展小型盆栽花卉种植项目,基地提供小型盆栽种植技术与销售支持,农户每年收入可达15–18万元。

▲校党委书记刘锦、高旭校友代表学校捐赠运动器材


塘角村小学附近原有块空地,上面孤零零立个锈迹斑斑的篮球架,偶有车辆停放在此,鲜有村民前来锻炼。深圳信息学院驻村工作队来到塘角村后,这块乏人问津之地终于实现了它的华丽“变身”。


2017年5月,深圳信息学院出资40万元,与塘角村共建的文化广场投入使用。新文化广场占地2000多平方米,铺设有塑胶跑道,安装了崭新的篮球架和12套健身器材。一到傍晚,村民们纷纷来到广场,跳广场舞的、跑步的、练器械的,各有乐趣,热热闹闹。


明廷福老师表示,塘角村文化广场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活动形式,改善了中小学生的体育教育环境,还成为了塘角村的一张“文化名片”。现在,连镇上、邻村的居民都爱赶来锻炼锻炼。

明廷福老师告诉小记,从高校教师到驻村干部,成功转换角色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来到塘角村后,他和村干部一起动员贫困户加入农业经济作物专业合作社。有些年纪大的贫困户坚持散养牲畜,不管工作组怎么帮大家算经济账,贫困户就是不听、不加入。


塘角村新村委会办公楼


明老师不能理解老人家对错误决定的坚持,在跟刘锦书记的交流中,他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刘书记叮嘱:“在工作中,要弯得下身,沉得下去,了解群众的本心,走入群众心里,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在随后的走访中,明老师慢慢了解到,散种散养是老人们最熟悉的方式,如果完全放弃,他们就感到迷茫,失去安全感。只有尽快把村里的产业做起来,才能让他们燃起热情,从犹豫的旁观者变成积极的参与者。



2018年12月27日,明廷福老师从电话中得知,最疼爱他的爷爷去世了。他很想立刻赶回去送别爷爷,但次日清晨,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像往常一样来到村委会开始了忙碌的工作。直到手头紧急的工作全部完成,他才请假连夜赶回老家。领导同事一再劝他在家多待几天陪陪家人,他却第二天就风尘仆仆地出现在岗位上。明老师说,作为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要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他也坚信,亲人们定会理解支持自己。



2016年至2018年,在河源市、和平县扶贫工作的多项业务考核中,深圳信息学院帮扶的塘角村始终成绩优秀。学校助力贫困户特色生态种养,开展产业扶贫;搭建电商平台,拓展农产品销路;实施公益性岗位安置,优先安排一定比例的贫困人口就业;向贫困户37名在校子女发放教育补助;12户贫困户完成危房改造,住进安全住房……


根据广东省委相关文件要求,对公白镇塘角村的帮扶工作将延续到2020年。学校党委将不断加大工作力度,选派2名干部充实扶贫工作队伍。工作队将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做好2019年、2020年对塘角村52户贫困户的点对点帮扶工作,确保实现全部脱贫的目标。


除明廷福老师外

学校还有王伟、邱海齐等老师

曾经或正在

驻扎在扶贫攻坚的一线

跟小记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王伟


▲王伟 学校规划发展处工作人员▲


自2015年3月到2018年3月

参与了三年的援疆工作


边疆洒热血 无悔家国情

水调歌头•红其拉甫


玄奘求法过,驼队殉血谷。高寒缺氧孤苦,心语谁人诉。傲雪坚冰吼风,根根银针刺骨。心口巨石堵。藏儿女情长,忠国家民族。

握钢枪,保边疆,护国土。天界红哨,战天斗地不服输。猎猎旌旗飘扬,巍巍国门肃穆。胸中成竹聚。魄力擒苍龙,胆气吞猛虎。


这首词是王伟老师所作

是王伟老师作为一名普通援疆教师的心声

位卑未敢忘忧国

一腔热血洒边疆



自2015年3月18日进疆到2018年1月1日离疆,王伟老师连续三次志愿援疆,走过了1000多个日日夜夜。一路上,有崎岖不平,有泥泞坎坷,有汗水泪水,有迷茫徘徊,更有“到西部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豪情壮志,“为边疆立心,为边民立命”的责任担当和迎难而上,从不退缩的无悔家国情。


援疆工作事迹


赞百花大漠争辉,援万里边疆无悔


援疆期间,王伟老师先后在深圳援疆前方指挥部喀什大学工作组和办公室工作,负责支援喀什大学新校区建设工程监管、教育援疆联络工作,对接喀什大学基建办妥善处置工程建设投资、质量和进度问题,以及喀什大学学生处、图书馆合理安排援疆物资调配、贫困帮扶、国语教育培训等工作,同时参与喀什大学教务处和数统学院的教改实验、顶岗教学和实验室建设等工作。


王伟老师工作踏实,关心少数民族同胞,多次在当地媒体上建言地区发展,真心奉献边疆民族教育事业,他也因此受到喀什地委组织部和喀什大学的表彰,先后获得“深圳市教育援疆工作先进个人”、“第九批省市援疆工作先进个人”及喀什大学“第九批省市援疆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邱海齐



▲邱海齐 学校规划发展处工作人员▲


2018年3月,抵达喀什大学

开始援疆工作


“2018年3月7日,我踏上了援疆之路。初到喀什,迎面而来的是与沿海省市不同的苍凉,援疆工作也随之展开。边疆的农牧民生活很困难,喀什地区下辖十县一市,十个县全部是国家级贫困县,占到南疆地区的一半多,一定要细致认真去做才能有效果。在我看来,戍疆、援疆工作是不易的,更是伟大的。每一个援疆教师的到来都为了边疆的建设增加一块砖瓦,让边疆的老百姓离富裕的生活能更近一步。”



援疆工作事迹


做援疆工作主人,不做客人


邱海齐老师主要负责对口塔什库尔干县马尔洋乡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贯穿“四同,四送”、“民族团结一家亲”等结对帮扶活动,促进了汉塔民族的融合和团结。


教学上,邱老师认真负责,在过去的一年里,完成了6个班,243人,216学时的《大学物理》教学授课,并主动承担喀什大学公选课建设任务,开展《现代科技与人类未来》系列讲座,课程广受好评。


科研上,在天山学者孙培东教授的指导下,邱老师对“量子信息科技前沿与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导8名喀什大学学生撰写学科综述论文和汇报演讲。



时代需要这样超越个人的情怀

需要这样无私的付出

愿我们都能以

披荆斩棘的精神、毅力

承担起中国富强崛起的重任


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在田间乡野的耕耘中

在戈壁风沙的打磨中

熠熠生辉


文字| 陈汝冰

图片| 受访老师

编辑| 陈冰丽(实习记者)、李宇涵詹嘉惠

资料来源| 校长办公室、党委宣传部


往期精彩:

乘风聚力谱新篇| 践行职教20条深信在行动

【权威发布】深信微信校园卡开放公测,快来领卡吧!

开学第一天,我想把这些第一次与你分享!

权威发布| 2019年春季分类考试招生章程出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