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冯骥才点赞的木板年画,在新乡小杨庄传了400年!

相约新乡 2019-05-25

历史丨地理丨时尚丨人物

新乡市委市政府唯一外宣微信公众号

【视频:年味新乡 品读四百年木版年画】

视频创作:朱新国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在老童谣的音符里,

我们撑一支竹篙,

以腊八粥的香气为桨,

徜徉在日益浓郁的年味里。



味蕾,

如花儿般绽放,

绽放在这太行卫水间的沃土上,

而眼眸,

则寻寻觅觅,

只为那出彩的亮相。



于是,

新乡小杨庄的一间传习所里,

这种古韵和色彩一下子鲜活起来,

充盈整个眼眸。

 


从市区驱车,

沿新获路一路向西,

获嘉县城的东隅折向西北,

小杨庄,

这个昔日的“年画之乡”

便坐落在亢薄路与获嘉高速下口的一侧

在田野阡陌里静默上千年。



如今,

在工业文明繁盛,

传统小农经济日益瓦解的背景下,

昔日“家家雕木刻版,户户描丹绘青”的年画之乡

则变成了一枝独存民间非遗


 

小杨庄木版年画是一种传统民俗工艺品。

源于宋代朱仙镇的门神年画

传承兴盛于明清,

内容以神像为主,

人物体态丰盈,形象别具一格,

地道的农民画

是传统农耕社会劳动人民对自然的敬畏,

凝结了广大劳动人民淳朴的思想感情,

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小杨庄的木版年画,

区别于朱仙镇的门神年画和杨柳青的民俗年画,

内容以神像、先贤为主,大都作中堂和祭祀使用。

制作工艺主要有套印、手工绘制和添色加工等。



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分四大步:

第一步选板选优质的梨木板;

第二步把绘好的图案贴到木板上,再进行雕刻

第三步就是用木版印制线条

第四步手绘,手工染色。



其年画作品色彩浑厚鲜艳对比强烈

古拙粗犷饱满紧凑概括性强,

与黑白的线条底色相映成辉,

烘托出活灵活现的立体效果。



代表作有《张仙射狗》《八仙》、《三皇圣祖》、《七十二全神》、《文武财神》、《送子观音》等。

它反映了人们对先贤名人的崇拜,

被赋予了厚重的道德内涵,

成为人们祈福禳灾、盼望和祝愿美好生活的反映,

是人们的一种心理需求和感情依托形式,



2011年12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

列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4年省里拨付25万元非遗扶持资金,

在张同瑞家门外的空地上建立了一座非遗传习所

从此,小杨庄木版年画有了自己的专属舞台,

恢复和传承有了物质的根基。


 

在小杨庄的非遗传习所里,

现年67岁的代表性传承人张同瑞,

作为小杨庄唯一一位能够做到

画、刻、印全套手艺的能人

依旧活跃在年画创作和传承的舞台上,

成为小杨庄木版年画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从十一岁开始学习木版年画制作的他,

经过半个世纪的积淀、提高,

如今技艺炉火纯青,

其年画雕版线条圆劲有致,

人物刻画栩栩如生,

表情神气活现,颜色大红大绿,

对比鲜明,加之合理的留白,

使得画像整体布局合理、层次分明,

富有中原文化特点,而且色彩明快,

极具年节的喜庆气氛。


 

张同瑞说上世纪60年代以前,

他们全村80%以上的人家都从事木版年画制作,

素有“家家会点染、户户擅丹青”之说。

但在“文革”破四旧期间,

大量珍稀的古雕版被破坏,

导致出现“毁多存少枝叶飘零”的状况,

现在的小杨庄木版年画清代的古雕版仅存30余块,

保存完整的仅20余块,

能够制作年画的老艺人也仅剩十几个,

由于年画销量有限,

风格也跟不上现代的社会喜好,

村里的年轻人也就不愿在家坚守寂寞,

纷纷外出打工挣钱了。


 

不过张同瑞说,

进入新时代后,

国家对传统优秀文化越来越重视,

特别是2012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定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冯骥才先生的到来,

为小杨庄木版年画欣然题词“古艺新花”

并将小杨庄木版年画编入

他所主编的《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拾零卷》

冯骥才指出小杨庄木版年画不同于一般的艺术,

首先,出于一种不可或缺的民俗需求,

其次,它有深厚的人文蕴含和密集的信息承载,

从而立于中国民间美术之林。



小杨庄处于历史上的武王伐纣、起兵盟誓之地,

其年画充分体现了中原百姓传统的审美情趣

应该好好发扬光大。

这给张同瑞莫大的鼓舞,

他坚信只要自己还能干动,

就一定要把老祖宗留下的手艺传下去,

让更多的年轻人接受年画,

爱上年画这门艺术。


 

如今,

张同瑞的儿子儿媳都加入到年画的学习当中,

当地政府还利用非遗传习所

让群众和学生走进小杨庄木版年画,

弘扬年画中的优秀传统文化

培养传统文化的后继者

让这个本土的优秀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新生

继续在工业文明的时代鲜活地传承下去,

为一年又一年的年味儿,

增添熠熠生辉的新光彩。

 

 

总  监 制:李国强 马新华        

主      编:刘树雨 王高峰       

执行主编:尚建东 王未来    

责任编辑:王嘉俊 杨   杨

投稿邮箱:848756525@qq.com

资料来源: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往期回顾

这里是新乡!

2018,新乡这样走过……

中国新乡:“半岁”芳华的她,携一纸春信,报告2019!

3分钟,看完新乡40年(下)!

3分钟,看完新乡40年(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