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五香味儿的新之秋乡,“果”然爱上你!

朱新国 相约新乡 2021-08-02

历史丨地理丨时尚丨人物

新乡市委市政府唯一外宣微信公众号

新乡宣传片《心想是城  相约新乡》
  
卫水河畔秋帆远,牧野城边古木疏。
说到深秋,
人们常常在意它的色彩
在各自的“圈”里晒着好看的红叶,
再配上“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豪情,
仿佛秋是我们手中得意的作品,
而不是季节轮回 承载无数情感的时光区间。
 


今天,
说到秋,
小编想要带你从味蕾的角度
走进新乡的深秋,
去感受牧野大地的秋味儿!

 酸 甜 

 
“林木苍翠生幽谷,漫坡药草山楂红”。
守着南太行的新乡,
不仅拥有令全国艳羡的壮美山水,
更“私藏”着无尽的秋果秋实,
这其中,
最令人傲娇的就是山楂!


山楂,
咱河南的群众喜欢叫它“山里红”,
大概和它往往与山峦为伴有关;
在小编生活的豫南山区,
小时候粮食匮乏,
更别提现在这些随手可得的零食了。
每到这个时节,
姐姐都会和村里的三五好伙伴去附近的山里“打酸枣”,
摘“山里红”;
哪怕寻回来半布袋的果子,
也是儿时最美味的零食;
那种酸甜,
至今很难有食物超越。


而辉县的山楂,
由于受太行山脉走向和海拔高度影响,
季风作用明显,
形成了色泽鲜红、果实浑圆、果面光泽和酸甜适口的特点,
曾在2010年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给予保护。
据《辉县市年鉴》记载,
辉县是中国五大山楂产地之一,
在河南省产量第一,
2017年山楂产量达100万吨,经济效益超10亿。

 
作为我国山楂原产地之一,
最早的栽培区域就在豫北辉县,
相传在康熙年间后庄村,
也就是现在的辉县沙窑乡后庄码沟村,
有一个名叫胡老炳的人在山东任官,
后带回山楂接穗在码沟村嫁接成活一株,
经当地特殊的自然条件驯化成山楂“树码”。
附近村民都来此采取接穗,扩散繁殖,
蔓延辉县大部分山区和林县南部,
因当地群众称接穗为码,后庄码沟村也自此得名。
 

看了辉县山楂的来头,
你是不是现在就想品尝品尝这国字号的山楂?
别急,
趁着现在初冬刚临,
山区的深秋还留个尾巴,
不妨约三五好友走进南太行的群山,
在关山的东岭服务区、七里坡,
在天界山的云峰画廊、在八里沟的红石河、
万仙山的崖上人家、秋沟村,
以及九莲山都可以看到或数量繁多,
或虬枝古朴的山楂树,
吃到鲜红酸甜的山楂。


当然你也可以在山村农家的大院里,
在村落的空地上,
看到山民们晾晒的山楂切片,
品尝这半干或已风干的美味,
在酸中追寻儿时最难忘的味道,
体会老乡们“看着看着就甜了”的别样感觉。 

 甜 涩 

 
“爸爸,给”
正在码字的我被小女儿伸过来的小手打断,
原来这个一岁多的小姑娘从茶几果盘里抓了一个核桃,
想让我给她敲开。
我把核桃放在桌子上,
手掌猛地一击,
核桃应声裂开,
小姑娘开心地笑了。

 
望着打开的核桃,
让我想起了家乡村旁的核桃树。
“七打核桃,八打梨,九月的柿子红了皮。”
在农历的七月份,也就是阳历的九月上中旬,
一个个披着青衣的核桃就从枝叶间鼓出来,
我们便拿起竹竿,
或者直接爬上树去够核桃。
解馋和好玩是那时的主要目的,
把摘下的核桃放在门口的石头上,
再拿一块小石头把外层的青衣一点点敲掉,
露出黄色的硬壳,
再继续努力,
敲开硬壳,
也就是核桃的第二层皮,
便是可以直接食用的核桃仁了。
但是此时的双手,
早已被核桃青衣中的汁液染得青黄,
可是比起那涩中带甜的美味,
染上再多的颜色也照样开心。

 
如今城里的孩童,
再也无须爬树或者动手够核桃了,
都是直接从商超或市场上购买,
而且还有加工好的各种口味的核桃仁,
连剥皮的功夫也省去了。
营养学家们,
则赋予核桃“万岁子”“长寿果”“养生之宝”的美誉,
让这个其貌不扬的秋果成为人们追捧的养生佳品。

 
当然,
在我们新乡的太行山区,
以及黄河滩区的村落民居,
也散布着不少的核桃树,
只是它更多的成为绿化的一部分,
泯然于山林和村庄,
再也引起不了孩童的注意,
但却成为许多八零七零后的时代记忆。   

 甜 糯 

 
这里的
甜,
糯,
不是满大街都是的东北糯玉米,
而是太行山区人民曾赖以生存的柿子,
一个可以充饥又可以改善生活的好东西。

 
柿树在辉县山区不是一般的果树,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由原辉县县委书记郑永和发起的老干部服务队队长杨有金说过:

过去“林果能当半年粮”,
辉县曾有一种吃法,
把熟透了的柿子掺上粮食或糠麸,
做成“炒面”,
冬春季和灾年就是活命的吃食。
后来不吃“炒面”了,
柿子还能做柿饼,仍是重要的经济来源。

 
上世纪60年代开始,
辉县大力倡导种植柿树。
辉县东部山区,
最多时有柿树100多万棵,
成为豫北有名的柿子产区。

 
“晓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
人们不再为填饱肚子犯愁,
辉县的山民也不再像以往那样,
把柿子当口粮,
或者够下来卖到市区换零花钱;
往往是让柿子红彤彤地挂在枝头,
成为鸟儿的美餐,
更成就了山乡秋日一道道风景,
引得许多摄影爱好者打卡。
 

而成片种植的大批量的柿子,
则被加工成柿子醋、柿霜,
走进千家万户,
成为人们餐桌的美味和调理脾胃、治疗口腔溃疡的食疗上品。
 

 鲜 香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

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

你们那么爱吃花生,

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

”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

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施肥,

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这是许地山散文名篇《落花生》里的片段,
而在我们新乡,
广袤的黄河故道和滩区沙壤土里,
就有多达数十万亩的落花生。

 
小编曾多次到过新乡的延津,
在这个曾经的黄河故道上,
常年种植着40万亩左右的花生,
总产量高达12万吨,
因此延津素有“花生之乡”之称。
在该县的石婆固、胙城、马庄、位邱、榆林等地,
因沙地面积较大,且土层深厚,
非常适应花生生长,
而且所产的花生色白、皮薄、籽饱、含油高,
成为花生中的“高富帅”。

 
与打核桃、够柿子不同,
在我豫南的老家,
花生的收获曾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精力。
缺乏现代化机械的八九十年代,
花生大部分都需要用手拔,
因此收花生常俗称为“薅花生”。
倘若是雨过天晴而且雨量不大,
就可以比较轻松地拽着花生茎叶,
把花生薅出来;
如果赶上天旱,
又是坚硬的石盘地,
只能用三尺钉耙用力刨了。

 
如今,
在延津的规模化种植基地里,
专业的收割机驶过后,
花生便被轻松地“请”出来,
成为榨油和烹饪的绝佳食材。


奶油花生、蒜香花生、五香花生、香辣花生,
以及花生酱花生糕等等,
花生被做成了各种小零食,
以其鲜香可口,营养美味,
成为人们休闲、聚餐时的首选。
 

 香 甜 

 
与高高挂在枝头的柿子不同,
在新乡的深秋,
还有一种像落花生一样深藏地下,
默默无闻积蓄能量,
却为人们贡献出无尽香甜的食物,
这就是番薯,
俗称红薯、地瓜。

 
明人徐光启《农政全书》记载,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
在吕宋(即菲律宾)做生意的福建长乐人
陈振龙同其子陈经纶,
见当地种植一种叫“甘薯”的块根作物,
块根“大如拳,皮色朱红,心脆多汁,
生熟皆可食,产量又高,广种耐瘠”。
于是想办法躲过殖民者关卡的检查,
把番薯引入中国福建。
后来在朝野上下的积极推广下,
番薯很快在全国广为传种,
成为中国仅次于稻米、麦子和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


记得小时候,
每年十一过后,
地里唯一的绿色就是红薯的茎叶,
还在寒意里坚挺着。
每隔几天,
爹娘都会带我去地里刨上几棵,
把红薯秧拿来喂猪,
红薯切块熬玉米粥或者直接蒸熟,
成为我们姊妹们果腹的美味。


 
而到了十月底集中收获的时候,
为了便于存放,
成堆的红薯要下到红薯窖里,
也就是提前挖好的地下坑洞,
我们孩童很喜欢顺着绳子降到窖里,
帮爹娘码放卸下来的红薯;
而有些红薯要切成片,晒成红薯干,
以备今后熬红薯糊涂用。
尤其是带有少许水分的红心红薯干,
味道特别诱人,
软软甜甜,让人吃起来很上瘾。

 
如今,生活越来越好,
饭桌上、饭碗里的红薯越来越少,
品红薯的味道,吃顿红薯糊涂反成了一种怀旧。
在新乡县翟坡镇小宋佛村,
人们还引进了彩色红薯,
口感居然有了烧烤型、煲汤型、水果型等多种变化。


不仅如此,
我市卫辉的罗圈龙卧村,
辉县的张村乡等地,
还依托电商平台,
把红薯加工成红薯粉条、粉皮,
举办红薯粉条文化节,
走上了“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致富路,
小小的红薯,
开始拥有了新的出彩天地。


 酸 甜 

 
六千里黄河入海,五千仞太行摩天。
五香味儿的新乡之秋,
不仅仅有传统的山楂、红薯、花生;

还有脆、嫩的龙泉晚秋黄梨;

入口绵软、回味甘甜的太行野生山药;

甜香、甜酸的凤泉张门葡萄;

甘甜软滑的卫辉太公泉石榴;

以及刚刚入驻新乡,
在一级水源地馨享原生态阳光雨露的“冬雪王桃”,
则带给我们甘凉甜脆的新口感,
初冬的味蕾便瞬间在“尝鲜”中肆意绽放。

当然,
这香味里还有延津王楼镇的火龙果,
清甜、嫩滑的美味,
在带给人们丰富营养之外,
更斑斓着新乡的秋韵秋色,
让我们的家园更加出彩宜人。

 结 语  


怎么样?
心动的你,
就赶快迈开你的双脚,
趁冬天还没完全接替秋的空档,
跟着自己的味蕾,
去品尝咱们大新乡的秋果秋实吧。

我们相信,
五香味儿的新乡之秋,
会“果”然爱上你的!


【注】部分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号:大太行。

往期回顾

辉县70年:有一种好,叫“辉县人民干得好”!

新乡70年:卫水之滨 铿锵前行

新乡70年:千年牧野 中原傲娇 她有实力“圈粉”的范儿!

总  监 制:李国强 马新华        

主      编:刘树雨 

执行主编:尚建东 王未来    

责任编辑:王嘉俊 杨 杨

投稿邮箱:84875652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