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乡合河桥:3到7的嬗变 473年水与城的传奇

朱新国 相约新乡 2021-08-02

                 

历史丨地理丨时尚丨人物

新乡市委市政府唯一外宣微信公众号

新乡宣传片《心想是城  相约新乡》


中国是诗词的国度。诗词之多,诗词之古老,诗词之文化,冠绝寰球。据《全唐诗》和《全宋词》记载,唐诗宋词现存世约7万5千3百多首,就像我们头顶的苍穹一样,灿若星河;
中国又是桥的国度。桥之多,桥之古老,桥之文化,举世无双。既保留着像赵州桥那样历史悠久的古代桥梁,也在不断地建造着刷新世界纪录的公路铁路新桥,总数接近80万座,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桥梁大国。

空中俯瞰合河石桥  摄影:创影视觉



就在这浩繁的诗词和数以万计的桥梁中,有着这样一个独特的存在,它不仅灵动在古人的诗词中,还融入到当代人的日常里,成为人民群众生活的一部分,并成为一条河和一座城的基因组成。


它就是合河石桥

修复后的合河石桥(从西北向东南)   

摄影:朱新国


说到这座桥,就不得不先说说合河村的得名。


合河村的由来


清水河、浑水河,流到一起合成河”。
这是合河当地一个顺口溜,形象地说出了村子得名的原因。

高德地图制图 朱新国


据新乡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副研究馆员冯德仁介绍,这其中的清水河指的就是卫河的源头之一,北魏《水经注》曾记载的源出河内修武县北之黑山的清水,俗称小清河;而浑水河则指的是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夺火镇的大沙河。由于大沙河属山洪河道,常冲带沙石,形成石河,所以水质浑浊,迥异于清水。 

俯瞰合河河渠交汇处  摄影:创影视觉


一小一大,如分明泾渭,在合河村前交织成水的乐章;可惜由于上游来水锐减,如今在合河村前的河道里,再也见不到两股水流交汇的盛况了。 此外,卫河源头的大沙河(大沙河流经河南省博爱、焦作、武陟、获嘉、辉县,经新乡县西永康北入共产主义渠,全长115.5公里)小清河(即清水)百泉河以及后来汇入的小丹河(前身是当年曹操开挖的光沟,后来成为运粮河,因此又被称之为御河、卫漕河。清朝《怀庆府志》乾隆54年版载:“丹河由方山入境,出山东南流二十五里为九道堰,分二十三渠。堰之北东,一水东出,为小丹河”。小丹河向东流经博爱县、武陟县、修武县及新乡市的获嘉县、新乡县,在新乡县的合河乡与卫河相通,全长100多公里。)石门水库水等水源,最终在合河村北卫河嘴处合成一条河,即卫河(清代因该河发源于春秋卫地,终止于天津卫,取其首末两端卫字而名之曰“卫河”)


昔日卫河与合河石桥 供图:冯德仁


据史料记载,唐时就有段姓居住在丹河、小清河、百泉河汇流处南,名合河。明洪武年间(1381—1390年)安姓在河南岸开店,名安家店亦称合河店(《安氏族谱》序)。郭姓迁居村东北角,名郭庄。永乐中(1410—1417年)朱姓从山东馆陶迁此,沿河居住,名临河、望河、古路沟(清乾隆二十五年《朱氏族谱》序)。后陆续王、马等姓迁此,向南扩展,分合河东、西、南、北街、朱家洼等村(街)。清乾隆年(1736—1746年)张姓从小宋佛迁此东南,名南张庄(清《张氏族谱》序)。遂成大村,清同治六年(1868年)筑寨,统称合河,亦名合河镇。

 俯瞰合河石桥与合河村  摄影:创影视觉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不断兴修水利,合河村旁的卫河也在不断改变着原有的形态。


合河节制闸 摄影:朱新国


1957年,在合河村北的卫河嘴处,建设了合河防洪闸,约束住了曾经多次泛滥的河床;

卫河穿越共渠示意图  供图:冯德仁


1958年修建共产主义渠时,又将卫河改为暗河从共产主义渠下穿过,从此来自焦作、辉县等地的山洪再也无法借助卫河河道危害新乡城区,只能在共渠大堤前沿着渠道乖乖地折向东北。

 在共渠桥上西望合河卫河下穿 

摄影:朱新国


合河石桥 站成473年的传奇


“天碧林烟外,日昏水气中。……谁逐合河水,蜿蜓共向东”。

——明兵部尚书张缙彦诗《合河道中》


有水有河,有人有庄,便少不了桥;于是古人就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出处:元·纪君祥《赵氏孤儿》楔子:旁边转过一个壮士,一臂扶轮,一手策马,逢山开路,救出赵盾去了。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0回:军旅逢山开路,遇水叠桥,岂有泥泞不堪行之理!)于是也就有了最初只有3孔的合河桥。

 

卫河丰水期情形  供图:冯德仁


由于建桥时间旷远,这3孔的石桥究竟始于何时已经无法考证。据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新乡县重修合河店石桥记》记载:“……朝稽古议制宜民而桥梁未始少废,况合河者,邑之通衢也,建桥圹远其原莫记,至嘉靖丙午(1546)县尹邹翁,令乡逸朱恭等重修石桥五窦……”。这成为合河石桥有确切记录的开始,距今已有473年。


《新乡县重修合河店石桥记》 供图:冯德仁


长期关注于合河石桥研究与保护的冯德仁推断,在上游山洪不断侵蚀下,卫河河床在合河寨墙前南滚、变宽,原有的3孔石桥已无法跨越卫河。为了通行的方便,人们开始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扩建石桥,到嘉靖二十五年的1546年,改为5孔石桥;后来一直延续至隆庆五年,也就是公元1571年,随着沁水的泛滥,原有的石桥也无法正常通行,于是“更五而为七,分水有石边界有栏……”(明万历五年《新乡县重修合河店石桥记》)。

 

新乡县朱宠墓志 供图:冯德仁


如今,在合河的朱氏家谱中还能看到此次重修石桥的记载:隆庆三年(1569年),新乡县知县于应昌督朱宠重修合河石桥。合河朱宠墓志铭也有记载:隆庆三年(1569年)修建合河石桥一座……旧五孔增为七孔。


合河石桥旧貌  供图:冯德仁


合河石桥,是目前横跨卫河之上保存较完整的古代桥梁之一。该桥为横联券法青石七孔桥。石桥全部用青石叠砌而成,且较为规整。该石桥为南北方向,桥全长47米,宽6.5米,桥高6米。

合河石桥修复后原有桥拱   摄影:朱新国


石桥拱券采用圆弧形,中间拱券最大,高5.1米、进深6.5米、跨度5.6米。而两侧诸拱之孔径则依次按比例递减,格局划一。中间三孔券顶正中皆雕刻有吸水兽,吸水兽雕刻较为精细,面部表情栩栩如生。

合河石桥修复后原有吸水兽   摄影:朱新国


桥墩所用石条厚长,均经过细致的打磨加工,表面平整,砌出的墙体整齐,上下层石条很少对缝,结构合理。分水尖做工较细,减小了水的冲积力,极有利于桥墩之稳固。桥面上两侧有粗壮的条石栏杆,无花纹装饰,简朴大方,粗犷有力,厚重而不呆板。桥面中间拱起,两边缓缓落坡,远望近观,整个拱桥匀称谐合,造型优美。

合河石桥修复后原有桥面条石   

摄影:朱新国


从1571年,合河石桥变成7孔之后,便一直挺立400多年,直到2017年2月21日重修。冯德仁说,由于卫河水自北向南而流,在距石桥100米的上游折向东流,水势得以减缓,然后再穿桥而过,避开了汹涌河水对桥墩的冲击,从而使桥墩能够稳固,桥的主体拱券与墩台400多年来未进行过大修。历经了无数次山洪暴发及沁水倾圯,毫不动摇,从而创造了石桥经历400余年不毁的奇迹。 

修复后的合河石桥(由东北向西南)   

摄影:朱新国


这座古老的石拱桥,曾为历史上新乡县到辉县的主要通道,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部分南下部队就曾从此桥经过。1966年,卫河机械清淤时,为保护此桥,在石桥北20米处,又新建了一座水泥桥与石桥相接,将河水改道,从新桥下面通过。一直到新的公路建成后,这座桥才减轻了原有负担,现已成为非机动车及人行专用通道。

紧邻合河石桥 卫河新河道上的水泥桥   

摄影:朱新国



2006年6月8日,合河石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合河石桥和省保标志   摄影:朱新国


2013年3月和大运河新乡段一起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合河石桥北岸世遗标志   摄影:朱新国


合河石桥,充分体现出明代工匠建桥构思之巧妙,建筑技术之高超。可以说集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于一身,是研究明代石构造建筑的珍贵实物资料。如今,整修后的石桥焕然一新,成为我市西部卫河之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合河石桥新貌(由西北向东南)  

摄影:朱新国


我市也在规划重新疏浚石桥上方的卫河旧河床,在新老河道中间的荒地上开挖人工湖,让石桥成为真正的景观桥,使其在新时代的阳光里,俯瞰卫水碧波,坐拥田园牧歌。 


南庙北阁 一闸一码头

合河石桥一诞生,它就不是一个孤独的存在。除了卫河两岸繁盛的人间烟火之外,如今还遗存有合河泰山庙、玉帝阁、杨树湾码头旧址、朱氏宗祠以及上世纪五十年代建的节制闸等等。 
合河泰山庙之戏楼 供图:冯德仁


合河泰山庙,创建年代不详,现位于卫河南岸的合河村小学院内。2016年1月22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现仅存戏楼、玉皇殿两座建筑。戏楼,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重修,坐西朝东,为砖木结构,分上下两层;上层为舞台,下层为进入泰山庙内的通道。木质楼板,青砖台阶。
合河泰山庙之玉皇殿   供图:冯德仁


玉皇殿与戏楼遥相对应,坐东朝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房檩上写有“大清光绪贰拾贰年”,该建筑群为研究新乡戏剧设施及古建筑发展史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合河石桥北玉帝阁   摄影:朱新国


玉帝阁,位于合河村北卫河北岸的合河乡卫生院院内,明崇祯元年重修,据传是古人休息眺望卫河美景之所。该阁为两层砖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一间。走廊有方木柱八根,莲花复盆柱础,底层高3米,二层为木制楼板,其它建筑已不存在。现为新乡县文物保护单位。 
合河杨树湾码头  供图:冯德仁


杨树湾码头,位于新乡县合河乡崔小郭村西,卫河南岸转弯处。因河上码头处有一大杨树,故名。元代开始成为码头,明万历间兴盛,清光绪二十九年修京汉、道清铁路后废。码头长500米,常停木船二、三十只,冬季达百只。有行栈、马车店、铁木匠铺、饮食、日用杂货三十余家。山西高平、陵川等县之煤炭、铁货、药材、山果,焦作之煤、清化(今博爱县)之竹器,当地之粮、棉由此装船外运天津、北平等地,为卫河重要码头之一,对卫河上游物资交流起到重要作用。现已无痕迹。 

合河朱氏宗祠 供图:冯德仁
朱氏宗祠,位于合河村中十字街口西北角,距卫河约100米左右。明间门上方刻有“报本堂”,是典型的清代建筑。宗祠内还保存有三方朱氏先人的墓志和一块匾额,其中一方墓志为明代朱宠墓志。该墓志记载了“……隆庆三年修建合河石桥一座旧五孔增为七孔,万历七年又修县城西门外石桥三座……”,为研究合河石桥的修建年代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合河节制闸   摄影:朱新国


卫河节制闸又称合河防洪闸,位于合河村北1.2公里的卫河嘴。历史上每到汛期,太行山区各支流洪水暴发,成千个流量到此,任意流入卫河,因此新乡城区曾多次遭到水灾。为保证市区安全,1957年经省批准建开敞式节制闸,并建闸房,浆砌块石与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共5孔,长20米,宽20米,泄洪量100秒立方米。1958年在闸北300米处,由东向西开挖共产主义渠,太行山区的石门河、黄水河、刘店干河等,上千个流量汇入共产主义渠内。汛期节制闸关闭,保证了市区安全。平时启开,卫河上游的来水通过共渠下穿由此进入市区。
合河节制闸下方卫河河道   摄影:朱新国


 如今,修整后的合河石桥在周围这些古建筑的陪伴下,继续发挥着通行功能,两岸的居民或步行或骑车走过它历经数百年的青石,而桥边的乡村集市则呼应着它曾经舟楫云集的繁华。 
卫河昔日繁盛的航运  供图:冯德仁


两水夹明镜,一桥落彩虹。它是跌入人间的彩虹,如诗如画,它是人们眼中的风景桥;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它是洋溢着浓浓乡亲乡音的乡土桥,也是游子心中熟悉而温暖的故乡桥;
合河桥边野草花,卫河渡口夕阳斜。它是冷静的历史见证者,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看沧海桑田繁华更迭,它是时代变迁的人文桥。

修复后的合河石桥    摄影:朱新国


合河石桥它是智慧的,它是涉水通道,是人类跨越河流的智慧杰作。
合河石桥它是科学的,分布合理的桥拱、雕刻精美的吸水兽,是建筑学的瑰宝。
合河石桥它是心灵的,它是人们彼此沟通的纽带,更在人与人之间搭建起秉性相通的“心桥”。
合河石桥它是文化的,浸染着大运河航运文化光芒,穿越千年时光依旧熠熠生辉。


··-END-··


文史资料来源:新乡县文物保护管理所 冯德仁

往期回顾

南湖公园:让新乡以南数年蛰伏一鸣惊人

新乡70年:出彩中原 明艳红旗

大美新乡:原来竟有这么多“健康”底色……


总  监 制:李国强 马新华        

主      编:刘树雨 

执行主编:尚建东 王未来    

责任编辑:王嘉俊 杨 杨

投稿邮箱:84875652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