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硬核”愚公:凤凰山上曾擒“龙”

朱新国 相约新乡 2021-08-02

历史丨地理丨时尚丨人物

新乡市委市政府唯一外宣微信公众号

(心想是城 相约新乡宣传片)

今天一开篇,咱们暂且按下“愚公”不表,先来说说“硬核”是个什么梗。

↓↓↓

(摄影 朱新国)

硬核,译自英语“hardcore”,原本指一种力量感强、节奏激烈的说唱音乐风格。后来引申指“面向核心受众,有一定难度和欣赏门槛的事物”,近年来,则被进一步引申,成为“很厉害”“很彪悍”“很刚硬”之意。诸如硬核动漫“流浪地球”、硬核“胖五”、硬核“国产第一艘航母”等等。 

在2020新年第一天的短暂假日里,我有幸在新乡近郊,感受了当代愚公的“硬核”,他们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
持续奋战了八年,动用了数以万计的工,在坚硬的岩层上凿出长达120米宽30米深45米的“天下第一井”和三个山泉,擒住了这四条藏身岩层的“水龙”,彻底改变了凤泉山区严重缺水的现状,让自己的家乡变成了“泉水哗哗流、渠道绕山头、不怕天大旱、年年保丰收”的新家园。

偶探水龙藏身处 愚公发力四泉成


从市区自驾,出北环不到半个小时便可抵达“愚公泉”。说起我和愚公泉的联系,在去之前我还真是只闻其名,未睹其容,更不知其不易。 

愚公泉位于新乡市凤泉区潞王坟乡后郭柳村东的一座小山上, 2004年1月,北站区更名为凤泉区,其中的“泉”字,便是取北站区愚公泉的“泉”字,彰显北站区弘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精诚团结、造福人民”的愚公泉精神;二是取意源泉,反映了北站区水资源丰富。 

走进愚公泉大门,树木在石屋周围自由生长着,人很少,泉水也都渗入地下,看不出当初建成时水花四溅满池碧波的样子,加上鸟儿的鸣叫,让冬日的灌区显得格外安静祥和。 

门口的值班人员给我介绍,1949年前,北站地区北部严重缺水,正常年景需翻山越岭,往返十几里路担水吃,真是“旱灾年年有,十年九不收,逃荒卖儿女,吃水贵如油。”解放后,北站人民群众在治山治水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受生产条件限制,浅山丘陵地区吃水、浇地问题仍未解决。1964年春,潞王坟乡后郭柳村民在村东小山上开山烧石灰时,意外发现岩层石缝的深处有水。而且水抽了之后,水位降到一定高度就不再下降,于是这里成了人们最为看重的水源。 

1966年冬,为了改变北部山区缺水的贫困面貌,当时的新乡郊区耿黄人民公社党委率全社人民,发挥“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精神,开始开凿利用这一山泉。经过8年艰苦奋斗,到1974年,愚公泉工程基本竣工,当年7月成立了愚公泉灌区水利管理小组。整个工程净投入200万元,投工390多万个,共凿成一、二、三、四号泉,建4眼大井、20眼小井,当时出水1.6立方米/秒。
(愚公泉1974年纪录片截图)
同时植树近3万株,凿成5千米长输水隧洞,建立15处提水站,架设15座渡槽,修砌50条总长125千米的石渠道,开凿找水洞800米,自流洞150米,挖掘总土石方400万立方米。建立蓄水池10个,蓄水量达3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1.9万亩,使灌区内13个自然村受益。

同时与玫瑰泉连接,形成了凤泉北部山区水利灌溉体系,极大提高了北部山区粮食产量。1974年粮食亩单产达307公斤,比1965年提高了近3倍,昔日的穷山区开始实现丰衣足食。 

当地村民说,在愚公泉的建设过程中,数九寒天,滴水成冰,人们抡大铁锤,一会儿就是通身大汗,打井打出的石头用平车推,柳筐抬,更多的是靠肩膀扛。”

有人粗略地算了一下,愚公泉建设投工390万个,所吃的馒头一个挨一个摆起来,能绕地球一圈儿;开挖愚公泉所完成的土石,如果砌成1米见方的石墙,能从新乡砌到北京。
在愚公泉灌区管理处的大院里,沿着石板路蜿蜒前行,我们看到了当年可以同时供两千人同时吃饭的大锅,当时社员们奋战过的工棚、电工房、以及他们开山凿石搭建的脚手架、运石料的翻斗车等等......

吃饭的大锅
当时社员们奋战过的工棚
电工房

开山凿石搭建的脚手架
运石料的翻斗车
一切都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尽管岁月的沧桑已为其平添了斑斑锈迹,但是这些当年愚公们战斗的遗物,仍在诉说着那个激情燃烧、为国奉献的震撼故事。
 

从远处的发源井走来,依次走过一号、二号、三号泉,尽管井内的山泉都已潜入地下,露出干涸的底部。但是站在陡峭直立的崖壁上,俯身看几十米深的巨大坑洞时,仍让人感到满满的震撼,甚至有一丝害怕。

这么高,这么大的工程量,当时的人们如何在食物匮乏的年代,硬生生地把岩石凿穿,硬生生地在水下的岩层里挖出上千米的隧洞?

这些疑问,只有留给这些深井内遗留的钢钎痕迹、残存的钢筋脚手架,还有那隧洞里滴答的泉水来解答了。

愚公虽远去   曾惊世界殊


愚公泉水利工程建成后,让历史上水源奇缺的北站北部山区,变成了“泉水哗哗流,渠道绕山头,不怕天大旱,年年保丰收”的社会主义新山区。愚公泉先后迎来了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元首、国际友人参观,被誉为世界人工建筑史上的又一奇迹。 

1974年7月20日, 尼日尔最高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少校政府代表团参观愚公泉。

1975年1月29日,波兰米雅尔共产党总书记参观愚公泉。1975年5月20日,德国奥斯特共产党代表、德共代表团参观愚公泉。1976年,玻利维亚共产党(马列)代表参观愚公泉。1977年3月7日,日中友好协会群马县访华团参观愚公泉。
1977年5月24日,由英国澳大利亚等12国组成的联合国水利考察团参观愚公泉。

1980年9月15日,联合国地下水勘探开发参观考察团参观愚公泉。

2002年4月,愚公泉被设为新乡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2年5月1日,愚公泉建成景区正式对外开放。2003年,愚公泉接待游客3.8万余人,让这个当年全区人民战天斗地的奇迹焕发了新的生机。 

据当地史志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在愚公泉地下水源开发工程建设过程中,曾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成为那个时代的典型。
1974年,愚公泉基本建成后,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专门拍摄了《愚公泉》纪录片。
1975年11月10日,新华社发表通讯《凤凰山上擒“龙”记——新乡市郊区北站公社开发“愚公泉”的事迹》。

2002年,当时的北站区委将愚公泉精神概括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精诚团结、造福人民。并在全区掀起学习和弘扬愚公泉精神活动高潮,愚公泉精神从此成为展现凤泉人民精神面貌和价值追求的靓丽品牌。 
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人们灌溉技术的日益提升和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的不断推进,周边乡村农田灌溉和生活饮水自给率越来越高,愚公泉灌区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现场工作人员告诉小编,近年来,愚公泉只有到夏季丰水期时,才会有地下水露出表面;冬季枯水期时,只能在地下坑洞里看到少量存水。目前除3号泉和新建的一处深井仍承担少量灌溉功能外,整个愚公泉则被作为红色教育基地保护起来,成为那个时代人们战天斗地自立更生的一个历史见证。

虽然时光早已斑驳了愚公泉的石壁,泉水也不再像七十年代时那样肆意喷涌,但是当年建设愚公泉涌现出的许多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却跨越54年的岁月,一直感动着今天的我们。

这其中就有“不把龙王牵上来,誓不罢休!”带领青年突击队勇挑重担,架设八寸水泵引出山泉的后郭柳大队党支部书记岳连春;忘我劳动,深井中扶风钻和点炮,在开山泉中不幸壮烈牺牲的前郭柳大队社员唐启明、陈守文;“战太行英雄血染山泉,绘宏图那怕天塌地陷。”的生产排长周井利;返乡知识青年“铁姑娘”郝同英;舍己救人的17岁点炮手陈良……正是这些成千上万无怨无悔、倾情奉献的无名英雄,用他们普通人的平凡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书写了那个时代可歌可泣的奋斗华章。 

如今,我们从愚公泉那布满水珠的灵泉洞中走出,从三号泉那环绕至谷底的石砌台阶上走来,

从绵延数十公里的石渠旁缓缓走过,愚公泉那一个个深邃的坑洞,

那岩缝中依旧苍翠的青苔,

那石壁上清晰的“排除万难 不怕牺牲”的标语,

那周围靠着泉水滋润正嫩绿茁壮的麦苗,

仿佛还都在讲述着这些愚公们的“硬核”,召唤着新时代的你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激励着新时代的你我“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砥砺奋进,继续传承愚公泉精神,守护绿水青山,铸就生态新乡!



摄影 :朱新国

文史资料提供:凤泉区区委宣传部   凤泉地方史志工作者李明春

往期回顾

2020,让新乡激情奔跑在全省第一方阵!

新乡多浪漫?雾凇、云海、冰挂......许你一场冰雪奇缘

新乡:大河曾从门前过,岁月激荡幸福来!

赓续3000多年的她,今又“惊艳”了新乡

总  监 制:李国强 马新华        

主      编:刘树雨 

执行主编:尚建东 王未来    

责任编辑:朱新国 杨 杨   文 艳

投稿邮箱:84875652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