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长龙锁波涛:白首越千年 百里手相牵

朱新国 相约新乡 2021-08-02

历史丨地理丨时尚丨人物

新乡市委市政府唯一外宣微信公众号




(新乡平原示范区黄河桥附近黄河风光)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黄河,这个天际来客,从陕西潼关进入河南,一路跌跌撞撞,肆意奔突;过三门峡、洛阳,穿济源、焦作,然后舒舒缓缓地依偎着郑州、新乡、开封,形成著名的豆腐腰河段,最后从濮阳出河南进山东,全长711公里。这其中,孟津至台前的444公里为设防河段,建设有总长810公里的黄(沁)河堤防。

 

(新乡长垣附近的黄河 对岸是山东东明)


这810公里的堤防,与黄河中下游的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库等众多水利工程一起,就像威武的门神,看管着黄河这条巨龙,让其蛰伏在现有的河道里,为两岸城乡和百万滩区民众造福。


153212米


从春秋走进新时代


杨柳袅袅映碧野,石楠火红染长龙。

逶迤纵横护家园,庇佑苍生御东风。



这是新乡段黄河大堤给人的感受。倘若不是跟随新乡黄河河务局工作人员专门走一趟全程的话,我还一直以为那河边的控导、还有连接控导的沿黄生态通道就是大堤,更不知道它的大名叫临黄堤。每一次去滩区采访,路过它时,会和当地村民一样,称呼它“二道堤”,看来是以讹传讹,叫错了它的名讳。


接下来就给诸位科普一下,咱们新乡的这段黄河堤防。


新乡临黄堤



时间:始建于春秋时期,约公元前685年以前,具体年月不详。
现状:整修后的临黄堤非常壮观,堤顶道路超10米宽,因为黄河河床普遍高于堤外,所以说它的高度临河面和背河面不一致,一般在7-16米之间,比世界第一身高、我国清代3.19米的詹世钗还高出至少一倍多。所以我们行走在临黄堤上,可以南眺黄河,北望太行,堤内民房的房顶似乎也触手可及。

质地:夯土和垒石。

设计标准:可抵御郑州花园口站22000m³/s洪水。

 

如今,153.212公里的临黄堤与44公里的太行堤、21.12公里的贯孟堤一起,组成了新乡黄河堤防的大家庭,总长达到了218.332公里。


话不多说,先给大家来几张它们仨的航拍靓照,感受一下。


临黄堤

太行堤

贯孟堤

临黄堤

临黄堤


























向左滑动查看更多

翻开临黄堤的档案,我们还可以看到,现行的临黄堤东坝头(河南兰考县)和鹅湾以上(封丘县李庄镇)是在明清时代的老堤(明弘治三年1490年始建)基础上加修起来的,已经有500多年历史;鹅湾以下则是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铜瓦厢决口改道以后,在民埝基础上陆续修筑的,也有一百多年历史了。(光绪三年也就是公元1877年,黄河北岸临河民埝告成,铜瓦厢口门至渔山段堤防连贯齐全,黄河水被约束于两岸堤防之间。以后仍有冲决民堰的事情发生,但没有重大的溜势变化,黄河行水道一直保持至今。)


民埝是啥?



小知识:埝——[niàn],用土筑成的小堤或副堤,土埂,防止水土流失。民埝,又称生产埝、行洪堤、套堤、圩垸;是民修民守的堤。在行洪区内群众用以保护耕地和农舍所修建的堤工。在中国江河上,凡影响河道排洪的民埝,由政府规定加以限制。

(封丘铜瓦厢决口纪念碑 画面左侧是临黄堤  右侧是贯孟堤 摄影 朱新国)


有盾就有矛。与新乡黄河堤防相对应的便是上接武陟、下连濮阳,长约165公里的新乡黄河河道。东坝头以上是明清故道,左右岸大堤一般相距5-10公里左右,是典型的游荡性河段;东坝头以下,在清代的1855年铜瓦厢决口后形成,是黄河由西向东折向东北的转弯段,两岸堤距变宽,最宽处在长垣大车集到山东闫潭闸之间,堤距达到24公里;因此,这段黄河,就有了“豆腐腰”的形象称谓。



(原阳河务局所辖新乡与焦作交界临黄堤       摄影 朱新国)


前几天,有幸和河务局人员一起,从新乡与焦作武陟交界的90+432桩(意思是黄河左岸堤防从孟州市中曹波村临黄堤零公里开始,到此是90公里432米)开始,一路曲折东行,过原阳,到封丘鹅湾的铜瓦厢决口纪念碑处(200+880),再沿贯孟堤折向东北,跨过太行堤,在长垣的大车集零公里处,再次登上临黄堤,一直走到王窑(42+764)长垣和濮阳县的交界。


(长垣河务局所辖新乡与濮阳交界临黄堤       摄影 朱新国)


一路拍摄,一路观察,一路聆听。这153.212公里的临黄堤可以说是婉若游龙,巍峨雄浑,时而极目远眺沃野千里,时而黄河近在眼前,数百年来,历经风霜雪雨,默默无闻地守护着这条地上悬河,守护着堤外千百万计的苍生和城池。



同行的河务局堤防技术人员说,解放前,临黄堤作为黄河左岸堤防的主要组成部分,受当时统治者的管理和财力限制,堤防断断续续,质量也参差不一,500多年间多次决口,造成生灵涂炭。


从1946年解放区冀鲁豫边区政府开始整治黄河故道堤防开始,人民治黄74年来,两岸大堤先后进行了四次全面的加高培厚。

人民治黄



1946年初,国民政府决定堵复1938年掘口的黄河花园口口门,引黄河回归故道。为应对复杂的治河形势,解放区冀鲁豫边区政府决定成立冀鲁豫黄河故道管理委员会。该机构于1946年2月在菏泽成立,不久易名为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领导故道堤防修复工作,拉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治理黄河事业的序幕。


第一次是在1950~1957年,逐年加高加固堤防,提高防洪能力。通过修残补缺,加固堤防薄弱环节。大修后的堤防,经受住了1958年黄河花园口站22300立方米每秒大洪水的考验,使洪水安全入海。


第二次大修堤是在1962~1965年,此次修堤不再单纯依靠人力,开始采用胶轮车运土,拖拉机碾压 ,机械拉坡等,修堤效率和质量明显提升。


第三次大修堤发生在1973年间,由于黄河下游河道发生严重淤积,当时的黄委会决定,从1973年冬开始施工,对大堤进行机械化筑堤整修。这次整修历时12年,一直持续到1985年才基本完成。


第四次培高加厚从2002年开始,到“十三五时期”结束,通过对黄河堤防实施堤身帮宽、放淤固堤、险工加高改建、修筑堤顶道路、建设防浪林和生态防护林等工程,使黄河下游堤防成为“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的标准化堤防。


(长垣临黄堤滚河防护工程)


我们新乡段的临黄堤作为黄河左岸堤防的一部分,同步经历了这四次加高培厚,原阳、长垣还分别于1981、1982年和1995、1997年在临黄堤及太行堤部分堤段上修筑了70多公里的前、后戗([ qiàng ]支撑之意);1998-2002年在封丘荆隆宫老口门修筑了长4950米的截渗墙,2015、2017和2018年在长垣临黄堤、太行堤修筑了15790米的截渗墙。同时,还陆续修建了81处、309道防洪坝;在堤防临河柳荫地内培植了40多公里的防浪林,用于缓流落淤,减轻洪水对堤防的压力,储备抗洪抢险料源,方便就地取材。


(原阳段临黄堤防洪坝和防浪林 )


如今这些防浪林和堤肩、堤背的绿化带彼此呼应,构成了绵延二百多公里的绿色长廊,成为新时代沿黄生态带建设的重要组成,更成为人民群众感受春光、外出踏青游玩的新选择。


44公里太行堤


昔日也曾缚苍龙



说过了临黄堤这位老大哥,再来说说老二“太行堤”。


太行堤修筑于明朝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长180公里,可以说基本上与临黄堤同岁。(清《胙城县志》记载: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河督御史刘大夏奉命役夫堵塞黄河张秋决口,在北岸筑起数百里长堤,其中大名府长堤,西起胙城,历滑县、长垣、东明、曹州抵虞城,凡360里,名太行堤。)

 

(长垣市境内 太行堤零公里处 摄影 朱新国)


历史上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民间常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的说法。据记载,从公元前602年至1946年间,黄河决口泛滥多达1500多次,发生较大改道26次,给昔日我市的延津、原阳、封丘、长垣造成重大损失,成为危害一方的害河,所以太行堤便应运而生。


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黄河在酸枣(今延津县)决堤,是黄河夺淮入海最早的一次决口。《史记·封禅书》记载,酸枣决口后“今河溢通泗”。泗水,是淮河的主要支流,既通泗,也势必入淮。此后,黄河曾长时期夺淮入海,而明、清时期更甚。江苏沛县为汉祖陵所在,为避免祖陵被黄河水所淹,修筑堤防就成为汉代帝王必须高度重视加以解决的问题,把巍巍的太行山与堤防联系起来也就不足为怪了。


(延津境内 太行堤遗存 摄影 李国强)


清朝初年顾祖禹所撰的《读史方舆纪要》,曾专门提到了太行堤,讲述了太行堤的修建和单县苏家庄决口。(一是写刘大夏治河筑堤:“弘治六年,都御史刘大夏受命治河……又筑西长堤,起河南胙城,经滑、长垣、东明、曹、单诸县,下尽徐州,亘三百六十里,谓之太行堤,凡五旬而功毕。”二是记录了万历年间的河患:“明年(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复决苏庄,冲入沛县太行堤在县西北,灌昭阳湖,入夏镇俱详漕河,横冲运道……”)延津至徐州长堤自刘大夏建成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起到了防止黄河决口北犯的作用。


(长垣段太行堤俯瞰)


太行堤作为黄河的第二道防线,几百年来一直服务于新乡及周边地区百姓,后来由于黄河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延津境内被誉为“古胙地第一大抗洪防沙工程”的40多公里太行堤被废弃。如今,在延津县胙城乡王堤村东,还可以看到残存的几段太行堤遗址,依旧在努力阻挡着北部黄河故道流沙带的风沙,护佑着周边乡村的庄稼,成为中原民众治理黄河的历史见证和文物,理应得到相应的保护。



关于新乡的太行堤,民间还流传着众多传说。有的说是秦始皇女儿当年出嫁长垣时,途中遇到暴雨,送亲队伍遇阻,秦始皇就下令沿途州县征召千百万民夫修筑。因其毗邻太行山脉,所以人们把它叫做“太行堤”。有的则传说是光武帝刘秀平定王莽之乱后,到汉皇故里江苏沛县参拜祖陵,下令筑起一道黄河大堤,来保护汉皇陵永远不受黄河侵害,并将堤命名为“太行堤”。


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寄托着人们治理黄河,永保家乡平安的美好。如今我们所说的44公里太行堤,具体指长垣大车集到延津魏丘集的一段堤坝。因为上世纪五十年代黄河大堤修缮时,延津没有河务机构,所以太行堤延津段错过了加固修缮的机遇,如今仅有部分遗址残存。而长垣段的22公里得到多次培修,和临黄堤连接,又经过标准化建设后,构成坚固的黄河堤防,并成为现在人们所见到的绿树成荫、花团锦簇的生态观光带。

 

(长垣市境内 从临黄堤太行堤交界处 俯瞰太行堤)


现在从空中俯瞰太行堤,我们会发现它有许多大的转弯,很少有特别笔直的地方。长垣河务局的工作人员说这就是历史的见证,凡是有大的转弯的地方,都是曾经的决口处。人们在堵塞决口和修复大堤时,基本上都是从两侧对向交叉封堵口门,于是就形成了太行堤曲折蜿蜒的现状。


21120米民捻 


跨越百年迎新生



在新乡黄河堤防三个家庭成员中,有一个特殊的存在,这就是现存长度最短的贯孟堤。


贯孟堤,顾名思义就是从封丘李庄镇的贯台村到长垣孟岗镇的孟岗村。始建于1921年,由华洋义赈会(原为河南省救灾会)以工代赈兴工筑堤,由封丘鹅湾建至长垣武楼,共12.5公里,后因兰考绅民联名反对而中途停建,当时叫“华洋民埝”,到1933年黄河发大水,华洋民埝漫溢。后来,当时的国民政府决定将这段民埝加高培厚,并延长至长垣孟岗,因此取名“贯孟堤”,但实际上只修至长垣姜堂便作罢,于是就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从封丘李庄镇鹅湾村到长垣魏庄街道办事处姜堂村总长21.12千米的贯孟堤。


(封丘铜瓦厢决口临黄堤与贯孟堤连接处远眺贯孟堤)


这其中,封丘县境内现存9.32公里,经过修整后堤顶宽10米,属1级堤防;长垣现存11.8公里,堤顶宽8米,不设防。河务局工作人员告诉小编,长垣境内的贯孟堤并没有和黄河左岸大堤也就是临黄堤相连,中间有大概8公里的缺口(姜堂至孟岗),构成了黄河下游的天然蓄滞洪区。所以在治黄规划上,人们习惯将封丘县红旗总干渠以东、太行堤以南、临黄堤以北,长垣市贯孟堤姜堂至临黄堤以西575平方公里的区域称为封丘倒灌区



据史料记载,1947年夏,国民党守军还曾故意破坏贯孟堤,企图水淹解放区,阻止当时的土改运动。

1947年8月17日晚,驻扎长垣县城的国民党军三八O团伙同县保安队,及曲河县尹岗村地主返乡团,乘黄河第二次大汛到来之机,偷偷摸摸地窜到贯孟堤南端,协迫千余名群众,在前辛庄与鹅湾之间西坝头处,决堤长130多米,形成了70米宽的缺口,数十个村庄,顿成一望无际的水乡泽国。

中共冀鲁豫四地委及曲河县委为防止水灾蔓延扩大,派分区部队主力一部火速赶往决口地点,将守在口门处的国民党军击溃,掩护群众趁洪水下落之机抢堵决口,同时动员沿黄河各县人民作好迁移救护准备。封丘、延津、卫南、长垣四县人民政府组织群众,修补堤防,确保华北千百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在分区部队的有效掩护下,军民协力抢堵决口。累计运土10万余立方米,用秸料30余万斤,至9月7日全部竣工。此时,黄河大汛已过,国民党军三八O团水淹解放区的阴谋彻底被粉碎。


由于贯孟堤标准低,且遗留一段长长的缺口,多少年来一直是封丘倒灌区居民生命财产的严重威胁,因此加高延长贯孟堤,堵复倒灌区口门,解除洪水倒灌威胁,也就成为倒灌区内12个乡镇、37.74万人贯穿百年的一个梦想,贯孟堤成了贯梦堤。


(长垣市恼里镇六里庄村附近 贯孟堤遗址)


在长垣市恼里镇六里庄村附近现存的一段贯孟堤上,小编看到,经过岁月百余年的侵蚀和人们的耕种劳作,这个昔日的民埝已经沦为加宽版的田埂。只有借助无人机航拍,用堤顶两排高大的杨树做参照,才能看出它的大概轮廓。



同行的河务局工程人员说,这种现状很快就会得到改变,因为当地政府以及咱们新乡市已与河务部门多次沟通,编制完成了《黄河下游新乡贯孟堤扩建工程可研任务书》,并且得到了黄委会的初审,下一步将报送水利部批复。


方案一旦实施,贯孟堤的防洪标准将大幅度提高,不仅可以有效确保倒灌区内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减少倒灌区群众的外迁,还可以完善防洪工程体系,提高下游防洪能力,实现地方经济发展与防洪能力建设的互惠共赢,贯孟堤将会成为倒灌区群众真正的圆梦堤。


承国家战略东风


绘幸福长河新篇



(原阳临黄堤生态长廊美景 航拍 创影视觉)


一路走来,无论是原阳河务局管理的沙堤头到大三里的临黄堤;还是封丘河务局、长垣河务局管理的临黄、太行和贯孟三堤,除了不设防的一段太行堤和贯孟堤之外,处处呈现出一派“云烟锁晴空 晨辉映深林”的美景。



这背后是人民治黄70多年来的持续努力,更离不开新时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自推动。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在长垣市榆林控导丁坝上 远眺黄河山东东明方向 摄影 朱新国)


指出要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从此,按下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快进键,新乡段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乘御国家战略的东风,去岁今春,新乡河务部门和地方干部群众一起,将黄河堤防整饬一新,修通了一条又一条横贯滩区的旅游观光道路;并在长达200多公里的大堤上,累计种下了24万多株白蜡、五角枫、法桐等苗木,在筑起一道道绿色屏障的同时,也种下黄河中下游高质量发展的新希望。

 

(长垣市临黄堤旁天然文岩渠秀美风光  摄影 朱新国)


“夜雨连明碧水生,浓云晴暖天地明,霞光日暮飞孤鹜,秋风荡漾划桨声”。如今,这些苗木都已吐翠,焕发出勃勃生机,与依偎大堤的青龙湖、陈桥东湖、天然文岩渠一起,构成一幅美妙的百里画廊,像一方流动的风景,镶嵌在黄河大堤的臂弯里。

 

(封丘境内临黄堤上空俯瞰青龙湖 )


临黄堤、太行堤和贯孟堤,三兄弟以他们有力的臂膀,洗尽世间千百年浮华,见证无尽的春光和秋实。在纯洁自由、质朴明净的晴空里,呵护着两侧养育千万民众的沃土,守望着你我真实可感的幸福。



今年3月,新乡市委市政府在全市黄河生态建设重点项目推进会上做出谋划,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十四五”规划结合起来,高质量做好全域规划;全面提升生态廊道建设水平;重点打造精品节点和线路,以“三园”建设为载体,高质高效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我们相信,随着这一系列的举措落实落地,新乡的黄河堤防必将和沿黄的区域一起,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乡样板。


— END —


资料来源:新乡黄河河务局 原阳黄河河务局 长垣黄河河务局 封丘黄河河务局 微博 百科等

摄影 制图:朱新国 

航拍提供 :创影视觉刘天予  新乡黄河河务局王涛


往期回顾

新乡“珍宝”:焕发恒久光明!

小北街,高楼旁边的市井烟火

阮籍眼中的“大人先生”,竟是口哨技艺的开山鼻祖!

一把绵延百余公里的巨“梳”  承载了新乡怎样的黄河故事



总  监 制:李国强 马新华        

主      编:刘树雨 

执行主编:尚建东 王未来    

责任编辑:朱新国 李文艳 杨杨

投稿邮箱:84875652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