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乡:藏在一个字里的秘密

杨杨 相约新乡 2022-05-06

·

点击蓝字  关注相约新乡

【注】点击文章中蓝字,打开相关链接阅读详情。


去过辉县的人,大都对入市口的那个标志性的大雕塑颇有印象。它在一处环岛中间,无论从哪个方向望去,都像极了一个汉字——篆书“共”字。辉县当地人称这里为“三里屯转盘”,或“共字转盘”


对辉县来说,“共”这个字意义非凡!那么,辉县和这个“共”字到底有何渊源?咱们不妨从辉县市的共城遗址说起吧。


共城遗址:千年风霜 见证历史



位于辉县市市区文昌路的“共城城址”是周代共国都城遗址。现存城墙建于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300余年的历史,是目前国内保存为数不多的早期大型城垣之一。共城城址见证了西周厉王时期“国人暴动”、“共和行政”的那段历史。


共城遗址基本上是正方形,共城城墙据实测,西墙长1300米,北墙长1200米,南墙长1200米,东墙沿东石河南行长1300米,城围长5000米,共城总面积约156万平方米。现在,西北部、东北部和东南部保护得还很好。城墙中有龙山、商、周的文化遗存,曾挖到过器皿和陶片。共城城址是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史上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文化遗产。

辉县旧城区图,红色部分为古城墙

来源:辉县市志


共城遗址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美德。以全部城墙的长、宽、高计算,共用挖土和夯土量约250万立方米。在当时,虽有青铜工具,但大量使用的仍然是木制和石制工具。据测算,在当时的条件下,即使每天有成万人参加筑城,也需要五六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实在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现存的城墙中,夯土层层次分明、均衡匀称,密集的夯杵窝痕有着很高的强度,既防潮又坚固。这种夯土技术是我们祖先的杰出创造,古代人民的高度智慧通过筑城而显现。


2007年,“共城”文物遗址保护展示工程——保护墙与保护标志牌、说明牌正式落成。


过去的共城遗址历经战乱,千疮百孔,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遗址水土遭受很大损害。2006年,国务院将其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经国家、省、市文物部门批准安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城城址保护展示工程——保护墙与保护标志牌、说明牌在市区文昌路中段落成,共城遗址对世人展露新的风采。


共和行政:中国历史有了准确纪年


那么“共城”的主人是谁?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故事?


想知道答案,我们需要把历史的时针拨回到公元前841年。


周厉王画像


那一年,西周发生了巨大的动乱。周厉王的残暴统治,让百姓忍无可忍,纷纷起来反抗,并将其逼走。周厉王逃走以后,众诸侯拥戴共伯和来替周王朝的统治者代行王政。从共伯和代行王政开始,史称共和行政。历史上第一次有了“共和”这样一个全新的称谓,直到现在我们国家体制称之为“共和国”,尽管两者的内涵完全不同,但是辉县人都为共和国的名号的源头来自于辉县而感到自豪。




共伯和是谁?


共伯和是卫国共城的主人,他居共城,名和。当时贵族的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他居伯位,故人称共伯和。共伯和在共城期间,好行仁政,深得共城人民拥护。当人们把他举荐到周王朝,代理周天子执政以后,他日夜操劳,国家管理得很好,国力日盛,民室日富,获得朝野一片赞誉,恢复了周初的繁荣。


他代理朝政14年,到了公元前828年,周厉王在彘地病死,这时太子也长大成人并已掌握了治国的本领,共伯和就与诸侯大臣商量,扶太子继承王位,这就是历史上的周宣王。至此,共和终止,共伯和结束了他代行周天子执政的生涯,回到共地和百姓在一起了。


辉县琉璃阁遗址公园的共伯和雕像


共伯和时所居的共城就在原辉县城东五里,固围村东二里的地方,当地人称为“城上”。这就是当时共伯和留下的城址。


他代行王政的第一年,以他的名作年号,史称共和元年,共和元年就是公元前841年。从这一年开始,中国历史有了准确纪年


共伯和代行王政之前,中国历史处于传说时代,其时间脉络、重大事件、帝王更替都是一个模糊概念,准确性非常差。现在所知道的共伯和代行王政之前的历史,大都是通过文物考古证实的,没有文献依据。而从共伯和代行王政的公元前841年开始,史官开始见天每日记载王室皇家的活动,使中国从此脉络清晰。



另外,共伯和之前,王位的产生经过了几个阶段。先是在尧舜禹时代的禅让制。到了夏朝,禹的儿子启废除了禅让制,变成了王位世袭制。一直到周代,厉王被逐后,共伯和由各国诸侯直接选举来代行王政,这种有别于禅让制和王位世袭制的王位产生制度,叫共和制。因此,共伯和代行王政,至今依然意义重大。


共工治洪:“洪水”源与“共水”


说“共城”,还有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共工”。 源于辉县的成语,“水火不容”“共工怒触不周山”,故事主角就是上古简策里频繁提到的“共工氏”。



也有说法是:共工是氏族部落名,也是酋长名号。酋长一任换一任,但其名号不变。根据资料记载:共工部落在炎黄时代就已存在了,在中原地区一直生存繁衍到夏代初期。从炎黄到夏禹,前后跨度1000多年,这自然不可能是共工一个人的年岁,而应该是共工部落的生存时间。


不管“共工”是一个“神”,又或是部落首领。在与之相关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知道,辉县先民部落祖祖辈辈生活在与水斗争的环境里是不争的事实。


著名古史专家徐旭生先生在他的名作《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认为,上古时洪水的发生地主要应集中在黄河的转弯处,洪水其实就是共水,共水就在共地,其实也就是共工氏的旧地。


说到这里多提一句,曾经入选“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辉县孟庄遗址。它是在共工氏频繁活动的龙山文化时期城址(应为传说中的“共工城”),考古发现这里有大洪水的遗迹。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从战国时开始使用的专名“洪水”,其实就是古“共”地之水。“共”为“洪”之本字,加上水字旁,以形容大水。共地(辉县)水患影响之巨,竟使洪水成为专名。


《孟子·滕文公上》:“《书》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

《告子下》:“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


“洪水”原为一专名,地域在今辉县及它的东邻各县境内。它与淇水会合后,入黄河。黄河初入平原,纳入共水,才奔腾冲击,构成大患。共地(辉县)正当黄河转折地方的北岸,为河患开始的地方。



根据资料记载,在长达数千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共工氏与其他氏族部落在对付洪水的问题上,矛盾、战争、友好、联盟、再到分裂,分分合合。从而和黄河中、下游的其他几个部落一起,通过治理洪水,而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


于是,在延续了数千年农耕文明的中国,共工氏被尊称为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水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尊为同样重要的“土地神”(即古人向天祷告时所说的:“皇天后土”之后土)。


 结 语 


也许会有人不甚理解:为什么要保护古城?我想说:因为古城是一条回家的路!



古城是文化的沉淀,是最大的、原生的博物馆,存储着巨量的历史信息,记录着我们祖祖辈辈一步步走过来的所有痕迹,记录着我们的生活、成长,也记录着我们犯过的错、走过的弯路,更重要的是,她记录着我们曾经的思考和智慧结晶,并能够供我们随时去取用,指引我们去面向更新的未来和更大的世界。


我们新乡历史悠久,古城遗迹众多:吴起城遗址延津胙城遗址 、获嘉齐州故城遗址、卫辉古城......每一个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希望每个人都热爱、珍视我们的古城和文化。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古城”和现代城市能够和谐共融,相安并行地向前发展!


 

—————————————


知识拓展:

历史上对共和行政的争论


历史上对共和行政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共伯和摄行王事,号共和元年”;一说是“召公、周公共同行政,号共和行政”。对于第一种说法,文献记载很多。


出土与卫辉的《竹书纪年》中,《厉王》篇明确记载:“厉王既亡,有共伯和者,摄行天子。”此外,《汉书》、《寰宇记》、《水经注》、《左传》等书中,都有共伯和代行王政的记载。而另一说法是“召公、周公共同行政,号称共和行政”,现在采信的人已不多。

【资料来源】郗宜安《共和行政留城墙》,苏轩 《“共工治洪”探微 》,江林昌 孙进 《共工部落的历史贡献与龙图腾形成》,张新斌《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共工氏》,中国新闻网《人文共城丨辉县共城遗址,“共和”历史的见证》,辉县部落《史上最贵的汉字藏在辉县:一个字价值162万!》

【免责声明】本平台转载、摘录内容只以传播为目的;版权、转载问题,请联系我们。

往期回顾

@新乡:你有一封来自古鄘的问候,请查收

在新乡,有一种乡愁叫太行山边的小米焖饭

确认过眼神,千年胙城咱延津

总  监 制:李国强 马新华        

主      编:刘树雨 

执行主编:尚建东 王未来    

责任编辑:朱新国 李文艳 杨杨

投稿邮箱:626754621@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