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兰夜斗巧!快来参与七夕文化雅集,梦回汉唐!


如果你也是

七夕不出去浪=白过的小年轻✔️  

爱吃爱喝爱凑热闹的才子/佳人✔️  

喜欢拍照po票圈的秀恩爱党✔️ 

那这个七夕你一定要来这里


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

汉服,平淡自然华夏文化的代表之一


梦回汉唐 · 共度七夕
课本博物馆携手
山东智途汉文化传播网
稷下霓裳汉服社
8月10日,课本博物馆等你


七夕活动招募令


活动流程


1、到场签到

2、开场舞蹈展示(表演者:淄博实验中学子衿汉服社)

3、遥拜织女星

4、互动游戏: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兰夜斗巧。

每位参与者将在签到时获得一张神龙卡。卡上有7个圆圈,并于场内设置8个NPC,每个NPC持有一枚独特的印章。每位参与者进入博物馆,寻找相应的NPC.完成一个任务后,即可获得该NPC的印章。获得7枚印章,即可持神龙卡前往签到台兑换由英树化妆品提供的奖品一份,限量30份~

5、成人礼展示



温馨提示


为了活动的成功举办,请把手机充满电,着装端正,出彩亮相;因活动游戏环节较多,女士应尽量避免穿着高跟鞋。


(淄博本地户口凭身份证可免费参观课本博物馆,为了更好的体验活动,请大家一定要带好身份证)


咨询电话:13953310843穆老师



PART 1

PART 1



遥拜织女星


古时少女、少妇们会约上各自的圃蜜好友,五六人十来人一起玩耍。她们还会一起拜织女。在月光下摆一张桌子,置上祭品;这些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女性,会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到达主办的家里。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描述唐代乞巧说:“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且。土民之家皆效之。”


PART 2

PART 2



七夕风俗中,另一个比较重要的便是乞巧了。乞巧风俗兴盛,方法多样,主要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兰夜斗巧等。




1

穿针乞巧


七夕之夜,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趁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展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生活向往。


2

喜蛛应巧


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七月七日晚,女孩子们捉蜘蛛放在小盒子中。到了早上,打开小盒子,看蜘蛛所织的蛛网稀疏紧密程度,来看谁更巧些。这小小蛛网历代验巧之法也稍有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3

投针验巧


投针验巧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タ节俗。明代《帝京景物略》:“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4

兰夜斗巧


起源于汉朝宫廷的游戏。传说汉高祖爱妃成夫人的宫女贾佩兰在离开皇宫后,经常跟人们谈起在汉宫七夕的事。她说:汉宫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于闻乐之后,就用五色彩缕,互相绊结起来叫作“相怜爱”。随后,宫中的宫娥彩女们,一起到闭襟楼上,大家学习穿七巧针乞巧。有个叫徐婕好的宫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种奇花异鸟呈献给皇上,晚上皇上便把这些小玩意随手放置在宫中的桌角上,让宫女们摸黑寻找,这种游戏叫做“斗巧”。

PART 3

PART 3





古代,孩子们长大成人时,父母都会为他们举办一场成人礼。男子加冠,称冠礼;女子簪发笄,称笄礼。笄礼的行礼方式带有女性特有的美感:少女一头长发,一根发笄,细心梳成一个秀美的发,从简朴装扮开始,逐步换上华美的服饰。这一过程体现了懵懂的少女从内心而外表的升级蜕变,标志着成长的美丽与责任,今年七夕,我们会为刚成年的少女举行成人礼。



今年七夕

叫上三五姐妹

一起来课本博物馆

偷偷许下心愿

给自己一个美好的愿景吧

Anyway

七夕节快乐~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