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微头条 | 他是世界第八大富豪,只穿二手衣服、坐飞机只坐经济舱,但他让所有家庭都因为他更温馨

林伯虎 在下林伯虎 2019-10-30

点击 “在下林伯虎” 关注本公众号




本期你会听到:


▸ 家具这个词并不是来自英语

▸ IKEA 这个名字为什么包含浓浓的亲情和乡情?

▸ 宜家创始人的个人生活方式有什么特别?这与宜家的理念有何契合?

▸ 宜家的成功是实现了消费者哪两方面需求的平衡?

▸ 中国企业如果要做下一个宜家,应该在哪方面奋起发力?



121期    本期35词    累计5238


Furniture for all: IKEA founder Ingvar Kamprad dies at 91

Ingvar Kamprad, the IKEA founder who turned a small-scale mail order business into a global furniture empire, has died at 91, the company said Sunday.


这个91岁的老头,昨天走了。


他生前开一辆车龄24年的二手沃尔沃,坐飞机只坐经济舱,出差住宿都睡在经济型快捷连锁。


甚至,要不是《时代》周刊把这件事写进了标题,我决计不相信他连衣服都只穿二手的。



英格瓦·坎普拉德 (Ingvar Kamprad),家里的财富堆起来,能在这个星球上排到第8。


这个低调的北欧首富几乎从不出现在公众视野中,即便你肯定听过他一手创立的品牌:宜家。



IKEA,名字源自他和他的家乡。IK是他姓名 (Ingvar Kamprad)的缩写,而E和A则代表他从小长大的农场以及村庄,分别是Elmtaryd和Agunnaryd。


这个把家族和家乡刻进品牌的人,打造出了世界最温暖的家。



(1)


但是,坎普不是一个完人。


甚至,我不打算把他的故事,写成一个高大全的励志典型。


比如,他缺乏很多成功人士套路公关时的标配——童年艰辛。


左为坎普


坎普家不算富裕,但也绝对没有穷到土豆吃不起。事实上,作为早期移民瑞典的德国人,他的祖父母早早就在这个国家的南部小村旁,购置了450公顷的农场。


但16岁的坎普还是辍学了。不是因为家境,主要还是发现自己患上了阅读障碍。


读不进书的坎普,最后进了一所商贸学校。在那里,他开始对工厂和销售产生兴趣,开始琢磨如何把商品从生产线送到消费者手中。


这种兴趣,他维持了74年。


1943年,17岁的坎普从父亲那拿到了第一笔资金,干起了那个年代的网购:邮寄。说白了,就是把家具广告单寄到人家里,看着满意的就把订单寄回给商家。



17岁的坎普在那时候就意识到一个决定未来成功的问题:设计与价格的平衡


当时,瑞典设计已经广受欢迎,但往往价格太贵,普通人负担不起。


坎普决定,设计不变,但从成本上尽可能降低


比如,那时候的书柜连背面都要上漆,坎普认为没有必要,果断改为裸背。甚至,连材料上他都尽可能节省,从实木换成了次等木料。


难怪,直到今天,宜家的质量口碑顶多也就是保持在“还行”。


但由此带来的性价比让坎普品尝到市场的积极反馈。


1958年,宜家开出了第一家线下店,地点是到今天也不过2万人口的阿姆霍特。


位于阿姆霍特的第一家门店


然后……然后就是华丽丽的扩张。


1960年,坎普开进了首都斯德哥尔摩,随后进入丹麦和挪威。


进入70年代,宜家开到了瑞士和加拿大。


1985年,美国第一家门店在费城开业。


1998年宜家首次进军中国,第一家门店位于上海

到今天,宜家的商业版图遍及47个国家和地区,门店375家,年销售额高达383亿欧元。


蓝色阴影:已经进入的市场;黄色部分:有计划进入的市场


我甚至看到一些有意思的数据:


每年到访宜家门店的顾客多达9.3亿人次,就算人均逛三回,这个人口也能排进全世界前四,仅次于中国、印度和美国。


宜家是全世界第三大木料消费商,每年要消耗掉这个星球上1%的木材。


宜家的广告册用32种语言写成,发行量高达2.1亿册,超过《圣经》三倍不止。



(2)


但是,很少有人把宜家的成功,和它背后的当家人联系在一起。


尽管他实际执掌这家公司超过70年。


坎普很少在媒体上露面,甚至没有一本专门写他的官方传记。


人们津津乐道的,多是他抠到不行的生活习惯。


除了飞机只坐经济舱、住店只选经济连锁、能挤公交就绝不打车,坎普还有大把省钱之道,估计会让广大穷人都汗颜。


例如,他曾告诉法新社,自己身上穿的所有东西都是从跳蚤市场上淘来的二手货。


“我很难想到身上有什么衣服不是从跳蚤市场上淘来的”


甚至,嫌瑞典理发太贵,他会去发展中国家出差期间顺便把头发的事也办了。某次在接受一家瑞典报纸采访时就坦言,“上一次理发是在越南。”



小钱都省成这样,坎普在大问题上的金钱观也引发争议不少。


像是1976年,为了避缴高税收,坎普把宜家总部迁往丹麦,自己则搬到瑞士住了40年,直到2015年瑞典税率下调后才回来。不仅如此,他还把宜家公司转到荷兰一家慈善基金名下,坎普家族通过对该基金的绝对控制,确保公司收益和大权不会旁落。


宜家公司拥有者是一家慈善基金会,掌权于坎普家族

 

因此直到今天,宜家也没有上市,外界对坎普的财富只能靠估算。

 

不过,坎普对“抠”有自己的理解。我想,这或许可以解释宜家的成功。

 

坎普认为,宜家能有今天,就是通过死磕成本控制“省”出来的。

 

当年,宜家刚把生意开到邻国丹麦和挪威,竞争对手便联手封锁宜家的上游家具原料供应,试图将其饿死。还好,取道波兰,坎普找到了更廉价的木材来源,才从中活了出来。

 

后来,省钱成了宜家的家规:为了地价便宜,把商场永远建在郊外;原材料一定要按打折价买进;减少销售人员数量,让消费者自己看、自己选;家具只要是消费者看不到的面就不必上釉上漆;所有货品不提供免费装、免费送,要送就送你一张如何DIY的使用说明,剩下的活儿自己拿回家照着办。



坎普还认为,通过保持“抠”的状态,能够更贴近自己的用户。

 

1997年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坎普曾甩出一句很有名的金句:”我知道自己是个精打细算的人,不过我们的顾客也都是像我这样的人。”



所以,尽管他能住豪宅开豪车,但他仍率先垂范,要求管理层像目标用户那样,过经济舱、省开支的生活。

 

事实上,媒体也报出其实他在日内瓦的房子湖景一流、60年代的时候坎普也开过保时捷,怀疑他的所谓节俭不过是公关和约束高管的需要。

 

但从结果来看,无论是里子的信条还是面子上的公关策略,坎普的“省钱”之道是奏效的,也已深深嵌入宜家的企业文化。



就像我从1976年的宜家内部材料《一个家具商的证言》中找到的下面这段话:“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低价”


“我们的首要原则就是要保持极低价格。但这样的低价必须要有意义,不能为了功能和技术质量而妥协。”

 

我还在这本坎普亲笔撰写、要求宜家员工全员学习的“宜家圣经”里,找到诠释这家企业精神的一句:

 

Simplicity as a virtue and waste as a sin.

 

简单是德,浪费有罪。这是宜家精神。也是坎普拉德的人生。


(3)

 

对了,关于这个矛盾的坎普,还有一点不得不说。

 

一方面,他为了避税不惜出走他国,但另一方面,他又难忘瑞典的山山水水。

 

每一个到过宜家商店的人,都像被上了一堂北欧文化课。



除了瑞典语的“你好”“再见”醒目张贴,人们更难忘的是那些记不住也拗口的家具名字。

 

多达1.2万件商品,每一样都取了个瑞典名。



有人误解为是设计师名字,其实这些都是瑞典的人名地名。

 

一般桌子椅子是瑞典男孩名,窗帘被套是女孩名,沙发之类就是地名。

 

坎普对家乡的热爱,从不遮掩。

 

但从爱国到极端的民族主义,往往一念之间。



1994年,瑞典报纸爆出,这位一家创始人,17岁,恰巧是创立宜家的同一年,加入了瑞典纳粹。

 

不仅是活跃分子,直到二战结束后的1950年,坎普还给组织头目去信,说从不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

 

这件事被爆出后,坎普一度人设坍塌,尽管他出面道歉并表示悔恨年轻时的行为,但有犹太人组织依然宣称:从此抵制宜家。

 

不过,随着事态逐渐平息,宜家业绩没有收到太大影响,往事也鲜有人再提。

 

全球化的时代,很难用民族感情成功抵制一种先进的商业力量。

 

相信反过来,坎普也在这一浪潮中找到了爱国与普世的平衡点。

 

全球化,成就了一位跨国企业家,也抹去了傲慢与偏见。


编辑 | Cindy


推荐阅读






那辆名叫“大众”的汽车




 -END-



限/时/拼/团


《顶级外刊轻读》2月期限时拼团

三人行,必有优惠


扫码立即拼团

66

RMB 99

原价150



点击“阅读原文”参加拼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