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微头条 | 这条负面新闻春节期间刷屏了外媒,但我不想就这么麻木地放过

林伯虎 在下林伯虎 2019-10-30

关灯是怕碍眼,关注是为开眼


微头条第135期,你将听到:


▸ “小品”这个词怎么来的,英语里面有什么说法? 

▸ blackface这个词有哪些文化内涵?

▸ 涉及非洲的小品,到底有没有种族歧视?

▸ 为什么西方人对于把脸涂黑扮黑人如此敏感易怒?

▸  比起种族主义,国人最应保持理性和克制的其实是什么问题?

第135期    本期28词    累计5881词

Lunar New Year: Chinese TV gala includes 'racist blackface' sketch

A skit on China's biggest Lunar New Year TV show has sparked widespread criticism and accusations of racism.


背景一点点



我知道这事可能已经过了时效,但我还得说。


今年春晚上的非洲小品。


一个客观事实是:这个节目的引发的外媒负面报道已经铺天盖地。


另一个客观事实则是:中国民间对这一事件普遍无感。官方无外乎外交部发言人的一句话回复:中方一贯反对任何形式的种族歧视。


但我不想让这件事随时间流逝化为一笔不明不白的糊涂账:外国人继续怀揣中国偏见,中国人继续不知道外国人为什么对我们不爽。


(1)


先说说事件的焦点。


没看过小品且时间宽裕的朋友可以点视频看看先。(不看也不影响理解)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n0025r2g5wx&width=500&height=375&auto=0


小品内容没有问题,除了宣教意味有点叫人滴汗。(毕竟是春晚嘛,大家都理解)


我说没有问题,是说小品的剧情和台词本身并不涉及明显的种族歧视,尽管“非洲妈妈”的高声呐喊可能让一些邦外人士不安。



争议的焦点在于扮相。


上面这个小品中的非洲大妈,是由中国演员抹成黑脸。


事情其实再简单不过:找不到合适的非洲大妈在春晚上秀大段中文台词,就只能中国人擦把脸自己上了。


这跟我们自己在抗战剧里扮成日本人,或者请维族同胞来演一下老外,一个道理。



你美国人的好莱坞不也用周杰伦去演青蜂侠的日本助手,用英国帅哥去演俄国人的兵临城下么?


所以,凭什么抹把脸就成了种族歧视?


这件事,我站中国这一边。



(2)


但我想让同胞们明白:为什么外国人看了涂黑脸就这么敏感?


这要从一个词说起。


Blackface。这回的外媒报道,基本上全都用到了:



BBC:农历新年:中国春晚上演包含“种族主义黑脸”的小品


华盛顿邮报:中国春晚播放了扮演黑脸非洲人的小品


这个词字面意思没毛病,就是演员把脸抹黑扮黑人



但关键是背后在西方人尽皆知的黑历史。


曾几何时,黑人在长达一个多世纪里,无法登上戏剧和影视舞台。


直到1910年代以前,纽约百老汇没有过一个黑人演员的身影。好莱坞直到1940年才出了第一个拿到奥斯卡的黑人。


1940年凭借《乱世佳人》首获奥斯卡最佳女配的黑人女演员哈提·麦克丹尼尔(Hattie McDaniel)


舞台上的黑人角色,其实都是白人把脸涂黑之后来装扮。


但关键是,这些“黑人”,无一例外都是跳梁小丑的角色。


这些被白人无情嘲弄的黑人形象,通常要打上这样的标签:愚蠢、鲁莽、智商低、文化程度不高、缺乏见识。


1930年代前的美国,有大把白人演员因为扮演黑人小丑 成为演艺圈大咖。甚至专门因此有了一种综艺形式叫“滑稽剧"(minstrel),整个演出搞法就是白人扮成黑人、然后就着歌舞来装疯卖傻。



这样的“白人扮黑”从1830年代开始在英美上演,一直演了100多年。美国1930年代后随着公民权利运动的兴起才消失,英国则演到1980年代。


所以,blackface,不是一个词那么简单。


这背后是西方社会一笔不堪回首的种族问题负债。


一旦看到把脸涂黑扮非洲裔,他们就条件反射式地想到了那段戏耍黑人的曾经。


所以,当西方民众看到这个词如此高亮地出现在标题,他们对中国的不爽油然而生,我觉得,完全可以理解。


我所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这些西方媒体,明知道小品内容没问题,却还要用这样有特定含义的字眼来挑事?


甚至《华盛顿邮报》这样的,还牵扯出几年前的洗衣粉“洗白”黑人广告视频,一副“中国人歧视非洲裔由来已久”的标签。


华盛顿邮报:从春晚小品联想到当年的“洗白”黑人广告


我想说:这回,外媒真的不靠谱。明知道中国的故事是狗肉,却有意挂出危言耸听的羊头。


Blackface,这回黑的是中国。



维基百科的blackface词条的国家分类中本来没有中国,今年春晚后有了


(3)


除了肤色抹黑,外媒还盯上了猴子。


是的,就是小品上,跟在大妈身后上场的猴子。



本来只是活跃下气氛,甚至还友好地跟男主握了手的猴子。



外媒觉得,这只猴子也是歧视。


《纽约时报》:春晚上针对非洲的涂黑脸和猴子装扮引发争议


甚至一度有国内跟风媒体传出,这只猴子是科特迪瓦的非洲人来扮演,惹得中国演员来出来认领。




为什么猴子也成了涉嫌歧视黑人的敏感词?


原罪,原罪依然在西方。


一直以来,把黑人用猴子或者猩猩的形象绑定,是他们的一贯做派。


甚至,影评人会告诉你,1930年代出炉的大片《金刚》,里面那个被世人仇视、却出于对一个白人女子的挚爱而被从帝国大厦上加害的大猩猩,其实指的也是黑人



《赫芬顿邮报》几年前还专门发了一篇论文,揭示为什么西方人总把黑人视作猴子:


赫芬顿邮报:把黑人比作猴子这事的黑历史很长


很重要一点就是:人是猴子和猩猩在进化而来,较之更加高级。把黑人比作猴,言下之意就是在智力上低人一等、蛮力上胜人一筹的次等人。


结果这回,涂黑脸、带猴子,西方语境中对待非洲裔的歧视方式,看似都登上了中国的春晚。


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外国读者特别是有西方背景的非洲裔,会在看到这些字眼后,会对中国各种不爽。


但是,我们扮黑并不是为了上演滑稽戏,牵条猴子也多半 无心触怒黑人。


除了表面上一样,其实,我们对blackface 和 monkey 的理解中,远没有那些见不得人的西方黑历史。


明明是自己龌龊,却要推己及人地忖度别人。说句大俗的话:妓女眼中的女人,没有不卖的。


我们应该大声回敬外媒的其实是:虽然扮黑了脸,但我的心比你更清白。



编辑 | Dorothy


往期精选






狗年第一发,我们来说说昨天全世界第二关注的新闻






狗粮为什么要用“撒”?



 - END - 



活动预告

虎哥课堂第16期晨读营将于下周一(3月5日)正式启动。

热爱英语、热爱晨读的小伙伴请密切关注公号的活动通知,不要错过哦!

春节过完,我们继续看世界。


关于晨读打卡到除夕活动:

坚持完成的数百位小伙伴,我们的礼物会在下周继续开始寄出(由于内容的时效性和年前印厂放假,我们只能本周开始付印),请记得点击“阅读原文”补齐地址哦。



点击“阅读原文”补充地址信息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