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林伯虎 2018-05-31

关心则乱,关注则赚


微头条第159期,你将听到:


▸ 什么是“65号主张”,这么奇怪的名字背后是一部怎样的法律?

▸ 给人带来打击怎么讲?给人带来麻烦怎么说才地道?

▸ 丙烯酰胺是什么东东,致癌性到底有多大? 

▸ 我们从这轮刷屏的“星巴克致癌”和辟谣贴中,能看到网络时代怎样的担忧和欣慰?


第159    本期60词    累计6792词

California Judge Rules Coffee Must Carry Cancer Warning

Under state’s Proposition 65, cancer warnings appear on wide range of places and products


Coffee in the state of California must carry a cancer warning, a judge here ruled, in a blow to Starbucks and other retailers which had argued that a state law meant to protect consumers shouldn’t apply to them.



背景一点点



星巴克咖啡致癌,连《华尔街日报》都报了。



这是昨天愚人节的最大梗。


很多科普公众号都第一时间发了辟谣帖,基本事实我罗列了在下面,本文重点不在此。


1. 华尔街日报也好、华盛顿邮报也好,全宇宙的严肃媒体都没有说过“星巴克咖啡致癌”。星巴克也没有所谓股价跳水。地球依旧祥和勿念。


2. 这件事的基本情况其实是这样:加州高级法院的一个法官判决说,咖啡里面有一种可能致癌的物质丙烯酰胺,按照我们加州的法律,就冲这个,你咖啡店必须要张贴一个“致癌警告”出来让人知道,就像香烟盒上的“吸烟有害健康”一样。



3. 丙烯酰胺(Acrylamide)这个物质其实早就已经被列为2类致癌物(即人类可能致癌物),意思就是说:可能会导致癌症,但科学研究还没有坐实。



4. 这个法官判案子的法律依据叫做“65号主张”



这是今天我想多说几句的。


1


一个法律,名字怎么取这么怪。


其实,“65号主张”是俗名。



这个法的大名叫做:The Safe Drinking Water and Toxic Enforcement Act of 1986,翻译过来就是《1986年饮用水安全与毒性物质强制执行法》。


只不过公众更习惯沿用它成为正式法之前的称呼。


公众对这个法这么熟悉,源于1986年的一场立法行动。


那年,加州人民决意对致癌物质严加监管。


不同于一般立法是州议会或者国会议员投票产生。“65号主张”是全加州选民投票通过的。据说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公众在过程中更意识到化学物品的致癌危害。


1986年11月,“65号主张”以63%的投票支持率通过。


这份主张中,最核心的主张就是:关于致癌物影响,举证责任的倒置。


简单讲,就是要求使用疑似致癌物的商家“自证清白”。


这一点值得我们梳理一下。一般我们打官司,基本原则叫“谁主张谁举证”,就是说谁如果觉得张三欠自己3000块钱,希望把钱拿回来,那他就要主动拿出证据来证明张三确实欠了钱。张三则没有义务要证明自己的清白。


但是,在致癌物这个问题上,要让消费者来承担举证责任,有两个问题。


第一,消费者既没有钱,也缺乏行业知识,关键跟商家还信息不对称,所以要举证“商家产品致癌”这件事其实很难


第二,很多物质的致癌性其实都还不确定,要确认的话需要很严谨而漫长的科学研究。那就意味着,如果要求消费者负责举证“这些东西确实有致癌性,不该上市”,那很可能因为证据不足而让大量疑似致癌物大摇大摆地涌入市场,从而留下很大健康风险


于是,“65号主张”提出:举证责任要转移到商家这一边。也就是说,如果商家推出的商品里有疑似致癌物,那么他们必须负责证明:这种东东其实是不致癌的。否则,“疑罪从有”,即便这些商品依然获准上市,商家也必须老老实实地用醒目告示广而告之:我可能会致癌,各位要小心。



这种举证责任的转移,显然是在消费者和商家博弈的天平上,往消费者这方加了一坨砝码,从而让他们跟商家PK的时候更有底气。


拿上周这个案例来说:咖啡当中的“丙烯酰胺”就是一种“可能”致癌的物质。按照“65号主张”,卖咖啡的商家必须要能证明这东西不会致癌,否则就必须要在喝咖啡的地方(店面+咖啡杯)醒目标明:“我可能会让你致癌”。


想想,这种举证倒置的背后,是加州对消费者权益多么强大的保护。


2


甚至,这种保护力度可能有点过度。


因为世界上,可能导致致癌的东西实在太多。


如果这些“可能”的危险品都通通放进名单,那很有可能出现的局面就是:生活中处处都挂满了“致癌警告”,人们绕都绕不开,所以反而对致癌这事麻木了。


现在,“65号主张”下的加州就有这趋势。


当初80年代成为立法后,就不断有“疑似”致癌物被加进需要向公众报备的名单。到现在,已经900多种。


关键吧,这当中,像丙烯酰胺这样的,存在感实在太普遍,只要是烤出来(roast)或者烘焙(bake)出来的食品里都有,所以要较真的话,我们吃的东西,一大半都要标注成“致癌”。



想想这个名单有多长:咖啡、面包、热狗、薯片……


来源:morningadvertiser.co.uk


以后我们去超市里逛一趟,买食品就跟买香烟似的,上面写的全是,“我对你健康有害,请慎重考虑哦”,你的内心到底如何OS?


所以这次,加州法院的判决一出,美国咖啡协会就跳出来开怼了:咖啡这东西,连世界卫生组织都认定是健康食品,就算包含了莫须有的“致癌物”,对人体也绝对是利大于弊,怎么可以被搞得像香烟似的。


美国舆论到目前,我看到的也都基本站在咖啡君这头。


比如,华盛顿邮报甚至迫不及待在报道这个案子时,把反驳观点直接放进了标题:


加州下令要对咖啡添加致癌警告,但这事缺乏科学依据。



连一贯比较中立的公共广播公司,也直接抛出质疑:


加州法官裁定,咖啡必须要添加致癌警告,但这么做真的应该么?




所以简单归纳一下:加州搞的这一出咖啡致癌门,并不是什么科学新发现,只是对一个长久以来就很清楚的可能致癌物,因为一部法律而在应对方式上做出重大改变。


而留给我们的启示在于:一部初衷良好(保护公众远离致癌风险)的法律,如果打击面太广(是个疑似致癌物我就上去怼),会不会最终结果反而背离了初心(既然什么都致癌,那我反而不在乎了)


编辑 | Cindy


往期精选





一天喝三杯咖啡到底好不好?





2018年全亚洲最佳餐厅出炉



 - END - 





《顶级外刊轻读》4月2日课程预告

▸  如何高亮表示神秘?

▸  在安全和速度上,专列有何取舍?

▸  专列车队为什么有三组?他们有何特别?

▸  纽约时报涉及对立意识形态或涉朝报道时,如何在客观性和专业性上缺失?



点击“阅读原文”参加17期晨读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