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林伯虎 2018-05-23

5

5-2018

博来品读 第3期


本期读本

 书名:《万能文科生》(You Can Do Anything)

 作者:  乔治·安德斯(George Anders)

 出版日期:2017年8月


先听选段


BGM: Tortured Heart-Gothic Storm


You Can Do Anything


The more our labs and engineers innovate, the more jobs we createfor people who can make the human dimension work. Technology may be a job killer in warehouses or on the factory floor. There’s no denying robots excel at predictable chores, carrying them out faster, cheaper, and more reliably than we can. Yet in so many other aspects of life, the machines (and even software-base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 clumsy intruders. They don’t know how to handle subtler situations, where feelings matter and the rules haven’t been written. We do.


《万能文科生》

 

实验室和工程师的创新越多,创造的人为就业机会就越多。 技术或许可以取代仓库、工厂里的工作。 不可否认,机器人擅长干步骤明确的日常性事务,且能比我们更快、更可靠、成本更低地完成。 然而,在生活中的许多其他方面,机器(即使是基于软件的人工智能)都是笨拙的入侵者。 他们不知道如何处理更微妙的情况(在这些情况中,感情举足轻重,规则尚未被书写),而我们却能。



林伯虎说书


1

1

1


今天读的这本书叫You Can Do Anything,照着字面来翻译,叫做《你可以做任何事》。



因为这本书还有一个副标题,叫做“所谓‘无用’的文科教育所蕴含的惊人力量”(The Surprising Power of a "Useless" Liberal Arts Education),所以这本书的书名还可以翻译得更简练一点:《万能文科生》。


You Can Do Anything去年8月份出版,是《纽约时报》狠狠推荐过的畅销书。


作者叫乔治·安德斯,是《福布斯》资深撰稿记者,现就职于Linkedln。



1

2

1


先说说时代背景。


这本书讲的内容,无论是在校园还是在职场,都是很应景的话题。


You Can Do Anything 去年出版的时候,纽约时报专门为它写了篇书评,所以一下子就带火了这本书以及书里探讨的话题,因为在美国社会,从校园到职场,现在也面临着这个问题:选专业的时候到底该不该学文科?作为一名文科生应该怎样在职场当中脱颖而出?




尤其,在这样一个技术引领、实用主义当道的时代。


说具体点,做IT、搞技术,这才是时代潮流,或者至少你去学个商科、法律、会计,这才是就业市场所需。


而偏偏,这些热门专业你都不去, 一定要选个什么中文、历史、哲学或者社会学、人类学、国际关系……那么,周围的人就可能会对你上下打量,然后说:“嗯,不错。有追求!”


但其实言下之意多半就是:“读这专业那怎么找工作呀?这哥们还真是跟钱过意不去!”


但是,看完这本书,你对文科生这个群体的价值和前景多半会有新的定义。

 

3


为了给文科生正名,这本书从三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

 

一是看这个时代的本质。

 

二是梳理文科生的能力。

 

三是结合前面两点分析文科生在这个时代的机遇。

 

怕文章太长你不看,我主要说说作者在第一部分中提到的两个误区。


作者一上来就为我们破解了两个认识上的误区。


第一个误区:把热门行业误以为是为热门职业。


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一是技术革新,二是市场经济。与之相对应,在就业市场和学校的学科设置上,出现两类特别火的专业。第一是技术类,尤其是跟IT技术相挂钩的专业。第二是像商科法律这些跟市场、跟钱贴得很紧的专业。


必须承认,今天时代的进步,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技术进步。从几年前的互联网,到眼下的移动互联网,再到当下甚至接下来一段时间的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如果你投身这些技术领域,毫无疑问你可以成为这个时代的弄潮儿。


但是请注意,时代的引领者并不意味着时代的最大受益者!


举个例子,是IT行业的广大码农给我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这些新增就业机会中的绝大多数,从淘宝店家、美妆博主到网红主播,跟IT技术没半毛钱关系。





IT技术今天确实很火,但它所创造的就业机会、赚钱机会却远远的超过了IT行业本身。


这本书一开始就给到我们美国的数据:从2012年到2016年,也就是移动互联网大放异彩这几年,美国一共增加了1000万个就业机会,但这当中只有5%,也就是54万个机会是流向了IT行业,这就是说在20个求职当中会写代码的最多也就需要1个。


所以说白了,“觉得今天这个社会特别需要搞技术的”,这本身是一个错误的幻觉。


第二个误区:觉得学文科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


比如说,如果你是学医的,从你走进医学院的那一刻起,无论你喜不喜欢,基本上这辈子你就是要做医生了。


但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是喜欢做医生那还好,如果不喜欢呢?那你在转换人生赛道的时候,就没有文科生来得灵活,因为你从专业甚至从思维上都已经定型了。


用这本书里面的提法叫做流动性,这种流动性是一种主动的对自己职业生涯的把握,即“我想做任何行业都能进得去”的这份可能性


领英(Linkedln)在2015年的时候做过一个统计,在超过100万文科专业学生中,毕业后十年内的行业去向简直无处不在。甚至,占比高达9%都转到了专业门槛貌似很高的IT行业。


4


对了,这本书里,还有一个中西方观念上的差异,对我触动很大。


这本书当中,对一个人价值的衡量,主要是看其“流动性”。就是你学了一个专业或者干了一行以后,可以跳槽的机会有多大。


这是按照美国人的价值观来写的“稳定”,尤其是二十几岁开始就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在美国人看来可能是一种庸碌无为的表现。





这和很多中国父母巴不得孩子20岁就能拥有一份铁饭碗是截然不同的理念。


不过我想,今天中国的新一代职场人,或许观念上跟这本书里美国人对“稳定”的定义更趋同。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可能在某种意义上是对自己的潜力和未来的慢性自杀。


(以上文字根据林伯虎《牛津学霸精读最新畅销书》部分音频节录整理)


往期精选






Option B






《当你老了》



想听林伯虎解读这本书的完整音频?扫描下方二维码,免费试听“牛津学霸精读最新畅销书”。



- END -



在下林伯虎

ID:linbohu404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