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晨读 | 滴滴为什么可恶,网约车又为什么无辜

我是林伯虎 在下林伯虎 2018-10-10


我关注世界,你关注我


第256期  |  本期71词  |  累计10963词


怕太长你不听

▸ “拼车”用英语可以有几种表达?

▸ 外媒报道滴滴女乘客遇害案件时,重点关注哪些方面?

▸ 滴滴错在哪里?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网约车?


今日晨读


Didi Suspends Carpooling Service in China After 2nd Passenger Is Killed

Didi Chuxing, China’s popular ride-sharing service, fired two senior executives and suspended a car-pooling service after the second killing of a female passenger in three months.

 

The crime follows others that have raised questions about the company’s ability to protect women who use its services and comes at a fraught time for Didi, one of the world’s most successful start-ups.

原文:

https://nyti.ms/2obOX9o

晨读及一词一句打卡,请点击菜单栏:学英语


256期微词卡


executive

[ɪɡ'zekjʊtɪv]  n.领导层,公司高管


suspend

[sə'spend]  v.(正式)暂停


fraught

[frɔːt]  adj.焦虑的


——

纽约时报



One Word, One World


下面这句用英语来试试,记得用到suspend

先别做判断,等看到最后情况再说。

(参考例句明天公布)


——

上期参考例句(查看上期

Prospects of/for employment remain bleak for most people in the area.


扫码加入万人晨读营


1


过去几天,滴滴又刷屏了。

 

甚至一开始,我还以为是前段时间的空姐遇害案因为进入庭审而旧事重提。

 

但结果不是。

 

又是顺风车,又是色狼司机,又是年轻女乘客。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但滴滴却可以趟两次一样的浑水。

 

不同的是,这次搅起的,是更大的人怨。

 

2


这件事闹大的标识之一,是外媒的纷纷跟进

 

一家从没有在这些国家运营过的中国公司,就这样上了世界媒体的版面。

 

当然,他们的关注点跟国内舆论的侧重点,有相同,也有不同。

 

相同的部分是:凶杀。基本上你能找到的所有标题里,都会二选一地用到这两个词:killing 和 murder。






而且,很多媒体直接在标题中就标明了次数。“第二次”谋杀。是的,这已经不是偶发了。


 

事实上,今天这篇音频里,《纽约时报》特别引用了心水的两家中国媒体的数据。一个是《南方周末》,说在过去4年间,与滴滴有关的强奸和性骚扰案件至少有53起。另一家《财新》则去检索了网上的司法判决书,发现其中14起强奸案与滴滴有关

 

坦率讲,这个事实我之前是没想到的。在媒体聚光灯以外,竟然还发生了这么多起滴滴乘客性侵事件。

 

比起滴滴烧钱抢客圈地时的投入劲,在已经发生这么多起事件后,对乘客安全的响应,依然慢到死。

 

慢到死。不是夸张,是写实。

 

另外,在报道中,外媒对于这家不熟悉的中国公司普遍的描述是:这家公司正准备上市,并从中获得数百亿美金的资本回报。

 


对于打算今年赴海外IPO的滴滴,用这样的新闻混眼熟绝不是什么好消息。

 

还有,外媒这次罕见地没有把事件与中国政府联系起来,只是把攻击对象瞄向滴滴

 

也许是按照西方的政治逻辑,这样的犯罪事件属于政府职责无法把控的个案,除非证明政府部门(特别是警察)在处置时不及时,否则政府不必为此背锅。

 

反倒是政府对滴滴的约谈,以及后续可能的问责,外媒做了正面报道——这对中国政府来讲是加分项。


比如法新社这条,说中国政府“怒斥”滴滴;注意censure这个词,很正式,表示很不满的谴责。

 


另外,音频里没讲的:有些外媒把这起事件同中国人的个人隐私联系起来。他们认为,女乘客的数据资料被泄漏,与这起奸杀事件有关

 

《金融时报》就说:“随着在线打车服务盛行,企业和政府处理私人信息的方式受到了中国大众更激烈的讨论。”

 


今天音频里说到《纽约时报也报道了乘客隐私外泄的问题,比如滴滴软件上的一些功能被滥用。像在顺风车板块,司机可附上对乘客的个性化标签和评级。结果,这种评价功能被很多司机用来评论女乘客的长相,并让色狼司机从中获得了“有用信息

 

   

所以,小结下外媒对这起事件的关注点:

1)滴滴本来想上市

2)这样的谋杀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

3)事件暴露中国人的隐私安全危机

 

3


最后,我想多说两句。

 

这些天对滴滴的声讨中,我感觉最该放大的声音是这家公司的价值观。顺风车之所以会出事,我觉得根源在于设计这个产品的初衷。就像刚被炒掉饭碗的滴滴顺风车负责人黄洁莉所言,这个产品从一开始就奔着“社交”属性。

 

我想在中国互联网上,“社交”“交友”早已被蒙上一层暧昧的含义。其实顺风车一开始可能就有意识去往这个“暧昧”的方向上靠。毕竟,看着陌陌、探探们这么火,手握这么多用户数据的滴滴怎么可能不眼红。

 

但就像音频里强调的:如果是陌陌或者探探也就罢了,毕竟大家都知道在那上面交友是怎么回事,会怎么回事,算是棋逢对手。(但对于这些软件的存在我也保留意见,以后另案来讲。)

 

但偏偏滴滴的可怕在于:很多女孩子选择顺风车只是图经济实惠,她们完全没有想到,她们的照片和背景资料会这么容易被司机们获得,从而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走进这些“有所图”的老司机设下的局。

 

而这个局,滴滴从一开始就直接参与了设计,甚至,他们乐见这样的“艳遇”。

 

只不过他们会用更中性的词来包装这种猎艳模式下的顺风车:“一个半公开、半私密的社交空间”。


 

滴滴的恶心之处在于:它一方面引狼入室(用“艳遇”机会来吸引司机加入),另一方面却刻意给羊群营造一种单纯的假象(你只是正常地坐车),结果等羊上了车,才发现为她服务的却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

 

挂羊头卖狗肉不可怕,可怕的是打着羊的旗号,但行着狼的价值观。

 

最后再说一句:滴滴可恶,但不要因此迁怒线上约车出行。就其技术逻辑而言,打车软件其实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出行方式:司机身份确定,乘客身份确定,连行车的完整路线都无比确定。理论上讲,这比你坐黑车甚至坐出租车都要安全。

 

所以,值得被谴责甚至摒弃的是价值观败坏了的滴滴但我们更需要的不是否定这个行业,而是恰恰相反:让这个行业有更多能抗衡滴滴的竞争者,好让消费者和好司机有底气,不为了一两张优惠券或是跑单奖励,就放弃自己用脚投死一家坏企业的权利。

 

最怕的结果是:坏人没被投死的夜晚,天黑请闭眼。

 

滴滴请睁眼。



老实讲,你还会坐滴滴吗?为什么?

欢迎留言


推荐阅读




中国反性侵浪潮让女性得到了什么?




国内媒体低调处理的中美最新谈判:为什么又没谈成?


想快速掌握地道表达、突破Chinglish

免费参加一词一句营,点击下面的小程序


更多精选文章,点下方

圣诞 | 高考 | 女王 | 演讲 | 狗粮 | 世界杯

朝韩 | 胡适 | 漫威 | 游学 | 麻省 | 奥斯卡

熊猫 | 王源 | 日本 | 大众 | 童话 | 一抹红



 - END - 




wenyu | 虎哥课堂编辑

喜欢下午 喜欢阳光 喜欢草坪

在下林伯虎

有趣 有料 有腔调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万人晨读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