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晨读 | 过去二十年,可口可乐竟用这种方式让中国人肥胖

我是林伯虎 在下林伯虎 2019-10-31


星标置顶林伯虎,有趣有料还靠谱


第343期  |  本期32词  |  累计15123词


怕太长你不听

▸ nutrition为什么说是“营养”不准确?

▸ 可口可乐是如何暗中操盘中国的健康宣传口径?

▸ 中国的肥胖现状有多严峻?


今日晨读

00:40起词汇讲解  |  05:20起只听点评  |  12:20起原文朗读


How Junk Food Companies Influence China’s Nutrition Policy

While public health campaigns in China promote exercise, they omit the value of cutting calories or reducing intake of processed foods and sugar-sweetened beverages.

原文:

https://www.nytimes.com/2019/01/09/health/obesity-china-coke.html?action=click&module=Top%20Stories&pgtype=Homepage


343期微词卡



nutrition 

[nju:'trɪʃ.ən]  n. 营养物质;营养膳食


campaign 

[kæm'peɪn]  n. 政治、商业或军事的运动


omit  

[əʊ'mɪt]  v. 遗漏;删节



One Word, One World


今日重点词:

campaign

重点词造句练习:

营销活动没有达到目的。

(参考例句下期公布)


上期参考例句查看上期

He plans to dispatch a team of staff members to China.


趁着周末,本来准备了一个很欢脱的话题:离婚——就是这个星球上最有钱的人杰夫·贝佐斯居然宣布,要与结发25年的妻子分开过。


    

但没想到,这么有话题性的新闻,硬是在虎友内部投票中,被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件事情给盖过了!


(贝佐斯离婚的事,我们还是会放在今天的《每日外刊摘要》里讲)


就算是周五,我们也要正视这个严肃的高票话题。


美国垃圾食品公司如何影响中国的公共膳食政策。


因为看到这篇文章的每个中国人,都是受到影响的十四亿分之一。


1


就这个被盯上的事情,是《纽约时报》昨天登出来的重磅调查。


但背后更硬核的事实,来自于本周三刚在权威学术期刊《公共卫生政策》(The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Policy)登出来的文章。


     

内容用一句话来概括:像可口可乐这样一些跨国食品公司,如何煞费苦心打入政府部门内部,进而影响中国卫生部门向公众传递的健康信息。


它们是怎么做的呢?


其中有个关键的机构叫“国际生命科学研究院”(the International Life Sciences Institute, ILSI),听上去是不是名字就有点不正经?


但人家可是个大机构,分支遍布世界各地。我上了它家网站去看,即视感就叫“旗子插遍全球”:共有17个分支,而且主要都分布在新兴市场国家,比如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南非、东南亚,还有就是我们中国!


不知道是不是我感觉不准,反正吃得越甜越肥的地区,旗子插得越密。



ILSI的总部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这个财大气粗研究机构,资金来源主要是食品公司,而且都是各位耳熟能详的名字:雀巢、麦当劳、百事、百胜(肯德基和必胜客的母公司)、以及可口可乐。


尤其有意思的是,这家国际生命研究院在中国的分支,就设在中国的政府大院里面,准确讲是国家卫计委下属的中国疾控中心。


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我,还从这家机构的中国网站上找到了具体联系地址,在Google地图上输入后显示:这就是国家卫计委所在地……



《纽约时报》这篇调查里写的更有意思:他们给国家卫计委(也就是中国卫生部)发了一封邮件,向其询问国际生命科学研究院同国家卫计委有什么关系?结果收到的回函都不是卫生部人员,而直接是这家机构中国分支的主任。


这个问题,仿佛用行为艺术的方式做了回答……



所以事实就是:一家由西方各大垃圾食品公司资助的国际机构,它的中国分支居然成为中国卫生部门的一部分。


2


而且这家机构在中国刷出的存在感,早在上世纪90年代甚至更早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根据周三这篇报告披露:1978年,可口可乐作为最早一批外资企业回到中国;之后不久,这家国际生命科学研究院也来到中国驻点。


当时,这家机构找到了一位顶尖的中国营养学家——陈春明,她是中国预防科学院的创始院长。相信陈春明教授在中国业界无人不知,她去年才以93岁高龄辞世。



但可能就依托于与陈春明教授的这种长期合作关系,这家机构才得以长期驻扎在中国政府的内部。甚至从1993年开始,陈教授还担任了ILSA中国分支的负责人,直到后来辞世,她都是ILSA中国的高级顾问。



根据这份新近报告的作者——两位哈佛公共卫生教授的说法,陈春明教授对中国公共卫生政策直接施加了影响,甚至用这份报道的原话就是“阻止了要将高热量的加工食物和含糖软饮的危害写进卫生宣传政策的努力”。


     

《纽约时报》这篇报道特别指出,中国的卫生部门在宣传肥胖(特别是儿童肥胖)问题的应对时,特别突出体育锻炼的作用,却极少提及各种高热量的垃圾食品的影响



当然在这份报道中也提到,多位中国营养学家在受访时表示,他们认为自己的学术政治性没有受到这些公司或机构的影响



所以尽管有这份重磅报告和《纽约时报》的长篇报道,我只能说,对于其中叙述的事实是否确凿,我没有办法独立判断


但我相信《纽约时报》作为一家严肃媒体,这其中叙述的内容想必是经过查证和推敲的,即便有所片面,但至少是可靠信息、是公众有权获知的信息。


3


另外,对于这起报道所针对的事件本身我不置评论,但在最后想谈两点事实:


第一,当前中国社会肥胖形势有多严峻。根据官方数据,中国成年人当中超重和肥胖人口的占比是多少?


各位可以猜猜看。


10%?


20~30%?


不不不,以上都不是!


是超过42%!将近一半的中国成年人(当然也包括我自己)体重是超标的。这个数据比起1991年足足翻了一倍。



另外据统计,在中国,五分之一的城市儿童都属于“肥胖”。



注意!这不是简单的超重(overweight),而是已经迈入病态的肥胖(obese)。在中国,每五个孩子里就有一个。


所以,当我们的刻板印象还停留在怎么让贫困人口吃饱饭时,我们更不应该忘记:中国社会更大的问题是吃得太肥,以及随之而来的心脏病和二型糖尿病的高发。


另外,对于这篇文章提到的科研机构,以及它背后的大金主可口可乐,这种操作并不是个例。


进一步讲,这种由食品公司赞助科研机构及顶尖科学家,进而产生科研成果来影响公众和政府决策”的做法,不止这家国际生命科学研究院,也更不仅仅是在中国一家。


类似做法,可口可乐在美国也搞过,过程和结果值得一提。


当年,可口可乐公司与一些有影响力的科学家合作,共同成立了一个非营利机构 Global Energy  Balance  Network,直译过来是一个有点诡异的“全球能量平衡网络”。


什么意思?


就是这家机构旨在向公众传递一个信息:解决肥胖危机,靠的是锻炼而不是饮食。


跟今天ILSI在中国的说法如出一辙。


但是,就在2015年,当《纽约时报》刊文揭露可口可乐这一做法后,在美国社会引起强烈的公众抵制,最后可口可乐公司只能将这一机构解散。


     

而且从那时起直至现在,美国各大主流媒体的视线成天都瞄准可口可乐和麦当劳这些公司,看它们如何一步步地将高热量食物从菜单上撤掉!


我们之前的微头条里也多次讲到,可口可乐最近几年日子不好过


特别是在美国和欧洲市场,随着人们对碳酸含糖类饮料的危害愈发在意,传统碳酸饮料市场规模不断萎缩。


这也是为什么这些饮料巨头现在越来越寄希望于像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中国现在是可口可乐第三大市场。


而要能在这样的市场里长期繁荣,公众对于这些含糖饮料、垃圾食品的观念至关重要。


所以生活在这样一个政商交织的商业社会,如何认清真相,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你的眼力劲儿和思考力至关重要


可口可乐的繁荣,就靠各位没头没脑地忘记它是垃圾食品了。



这事你怎么看?

欢迎留言




推荐阅读 | 肥胖会致癌?最新研究总算把这事说清楚了


编辑 | 丽莉   校对 | 校校 东奇   排版 | 丽莉   剪辑 | Pzj



 - END - 



在下林伯虎

长按扫码加关注



▼ 点击“阅读原文”收看直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