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晨读 | 《花木兰》预告出炉,这部电影可能不会好看

我是林伯虎 在下林伯虎 2019-10-30


星标置顶,每天一句话,学英语看天下



晨读 第411期

01:03起词汇讲解 | 07:46起只听点评 | 16:41起原文朗读


 怕太长你不听 

▸ “二度演绎”英文怎么说?

▸ 真人版《花木兰》和曾经的动画版有何不同?

▸ 电影改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中西方围绕这部电影有哪些观念异同

                                   


Mulan: Disney aims to win over China with second take on the legend 

微词卡和晨读营见文末


There won't be songs or talking dragons, and the film's antagonist will be a Chinese sorceress, not an evil leader of the Hun army - but Mulan is making her return to the big screen.


来源 BBC



本期48词  |  累计18505词



这周,一个90秒的电影预告片,让全球同步热议中国文化——


没错,正是《花木兰》。


这部由刘亦菲主演,迪士尼制作的大片,可以说是未映先火。


不过,翻遍外国人的报纸和我们的微信微博,我发现:


对于这部电影,全网预期并不全是夸,但也不是在黑它——中西两边有不同的文化,媒体的观察角度也是各随各家。


所以,今天借助外媒视角,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这部迪士尼重金押注的中国武侠,如何在中西方文化间寻找微妙的平衡点?


这部翻拍经典有哪些改编亮点


又面对哪些挑战和尴尬


一句话——


这部电影好看吗?


1


来,借助BBC中国版头条,先把这部戏的初心和亮点抢先公布下~


标题是——


《花木兰》:迪士尼二次演绎这部传奇,旨在赢取中国市场芳心


 

win over,表示"赢得...的支持或者喜爱”,不仅表示结果,还表示为了赢得支持或喜爱而对别人的迎合。一个稀松平常的词,就道出了迪士尼想要挤进中国市场的商业初心。



那迪士尼是想通过什么取悦中国呢?



一个常见词 take,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拍摄”,因为它作名词的时候,指的就是摄像机不NG拍下来的一个片段、一个镜头。



此外,take on sth 可以表示“对...的呈现或者演绎”。



再度演绎《花木兰》,音频正文里讲了这部电影最大的一处改编:


大反派不再是匈奴,而是一个中国女巫。



sorceress “女巫”,这个词中有个阴性后缀-ess,而对应的“男巫师”就是:sorcerer。


说到这个词,哈迷们一定不陌生,《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英国版叫Harry Potter and the Philosopher's Stone,而美国版以及电影名用的则是大家更熟悉的 sorcerer 一词,表示“魔法师”: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



另外,本文还说到一个历史名词(我后文还会涉及):


Hun,历史上表示匈奴人



这个词别按照拼音读成类似“胡人”的音。


当年匈奴人被中原军队打跑,一路向西。不过直到今天,欧亚大陆上依然留存有匈奴人文化痕迹。


比如,脱胎于“Hun”匈奴一词的,就有一个中欧的国家——匈牙利——英文名就叫“Hungary”,其实就是指:匈奴之国


你看,历史画出了一条多么不可预知的轨迹。当你置身下面这幅画面,怎会想到历史上那帮茹毛饮血的莽汉。



2


回到《花木兰》。


关于这部电影的最新剧透,听到这儿不知你还有多大兴趣?


当然,神仙姐姐是漂亮滴~



并且,“迪士尼拍中国武侠片”本身也是霸占热搜的话题——



但问题关键在于:


既要迎合中国市场,又要兼顾全球票房;


商业上既要按好莱坞的那套模式来操作,文化上——这个由老外拍出来的中国故事,又需要让花木兰的亿万老乡们来买单。


这样跨越东西方的文化挑战,想想可以算是跨文化交际实践中一个难度系数顶格的问题。


那么,迪士尼为了做出这道全世界都爱吃的中国菜,都做了哪些改良?这些改良又是基于怎样的原因?


结合最近各家外媒的观点,我们与你来个全面分析。


3


首先,说说这部电影翻拍的背景


BBC的这篇长文报道里说到了,好莱坞的大片们而今越来越仰仗中国市场。


具体数字:20年前好莱坞电影盯着北美票房的时候,海外票房的贡献只占30%;而现在,这些好莱坞大片70%的票房都来自海外。



甚至可以说,中国市场的好坏,决定这些美国大片的成败。



关于这一点,最近几部电影很能说明问题:


像前不久我们讲过的《玩具总动员4》,全球票房差强人意,归根到底还是因为这片子在中国的上座率不行。



而另一部梦工厂的《功夫熊猫》,虽说在美国本土表现一般,但能拍到第三部,并且在我们这边票房还相当可以,就是因为这部电影在中国文化方面花了好多时间,包括请来研究熊猫、以及熟悉中国文化的专家为影片拍摄支招。



所以说,这次要重返大银幕的《花木兰》,从表面看,依然属于迪士尼这几年力推的、将ta家经典动画翻拍成真人电影的计划之一。


但是,之前从《灰姑娘》、《美女与野兽》,再到这周上映的《狮子王》,这些电影改编的套路只有一条,那就是——


尽可能别改。



从情节到人物,从造型到场景,甚至包括电影中的音乐,基本都是照抄原作。凭借这些经典本身的魅力,迪士尼就可以躺赢这波回忆杀了。



但这次,连西方影评界都被惊动了——因为,《花木兰》不能照搬。


我们就顺着刚刚讲过的内容为你剖析一下。


首先,动画版中那些边唱边演的歌曲被拿掉了。



98年那部动画片里的经典歌曲,这一次只会作为低调的BGM。



这说明,《花木兰》不会拍成类似《灰姑娘》和《美女与野兽》那样的歌舞片。


再一个,那只负责搞笑的龙——木须也被拿掉了。



然后,你再看看这次的卡司阵容:巩俐、李连杰、甄子丹......



很明显,这么能打的正剧范儿,注定不再是原作那样的喜剧和童话。


再有就是前面说到的最大改动——


反派大boss,居然从匈奴老大单于变成了一个女巫!



当然,具体怎么改还不知道。但我想分析一下大坏蛋“从匈奴变巫婆”的原因:


首先,这样的修改不像是迪士尼的本意。原作在这一块的设置本来就很成功了,而且匈奴也符合《花木兰》原故事的设定,反倒是现在改成的女巫,听上去倒有点怪怪的......


那么,这种改变我想多少是出于迪士尼对全球市场,甚至是监管方的考虑。(我得声明,以下分析我没有坐实,纯属个人推测)


也就是,把匈奴人作为大反派,会不会让一些亚欧国家感到不满?


又或者,一些电影审查者会不会把那会儿的匈奴当作中华大家庭里的少数民族,然后联系到当下时局,希望这部贴了中国标签的电影,不要让全世界观众看完后觉得,汉民族与边疆异族在历史上,就是势不两立的冰与火。


所以,不排除迪士尼也学乖了。


另外,深根中国市场多年的它,知道什么样的故事,既能保持政治正确,又能兼顾商业成功——


两字真诀:魔幻



把真的写成假的,把人的故事写成妖的故事——不仅避开了口味难测的审查,还能够围绕这些玄幻,做出令观众惊呼的高端特效,一举两得。


但把人间的匈奴换成了玄幻的女巫,《花木兰》的魔幻化会很可怕。


纯魔幻的故事倒也还好讲,但关键是:《花木兰》是一个现实主义的历史题材故事。就算历史上的花木兰只是一个传说,但那家喻户晓、替父从军的经历也从来都是凡夫俗子的故事,你很难将它嫁接到一个斩妖除魔的神话故事上。


这感觉,就像是《水浒传》里突然插入几页《西游记》——


花木兰替父救下唐僧,然后一路杀妖救师傅......


这样的故事你能看得下去?!


当然,现在故事正片还未上映,我们不能一棍子打死。


不过,得知花木兰不是跟匈奴,而是跟女巫过招,这事儿我还真挺好奇。


4


当然,要拿下中国市场,《花木兰》要过的不仅是政策关,还要善结观众缘。


这年头,中国观众的口味越来越刁,尤其像《花木兰》这样的历史题材,要是好莱坞那套模式娱乐元素来太多,离中国文化历史的精髓又太远,观众可能就不会买单。


这一点上,纵然是黄土地里走出来的大导演张艺谋,也以他那部不伦不类的古装片《长城》奉献了前车之鉴。



所以我想,迪士尼这次放弃了歌舞剧套路、放弃了喜剧元素,从预告片看,更像是一只武侠片,某种意义上是在告诉观众——


自己对于这段中国历史传奇的尊重。


甚至,迪士尼对中国文化的走心,有一点是已经坐实的:


前几年刚公布拍摄计划时,一度传出让大表姐詹妮弗·劳伦斯来扮演花木兰的消息,或者是让花木兰在电影里爱上一个白人。


这两种意见,迪士尼最后都未采纳,反倒是启用了全华人的演员班底——这点,是近期外媒谈论这部电影时的焦点。


原因是,它涉及到欧美社会非常敏感的一个词:whitewashing,直译过来叫“洗白”。



来扒一扒这个词的渊源——


当年美国白人至上的年代,黑人演员根本无法登上美国主流戏剧的舞台;哪怕剧中有黑人角色,也都得由白人演员涂黑以后来演。


甚至,有的干脆连涂黑都不顾了,不管是黑人还是黄种人的故事,通通换成白人上去,演成一个个金发碧眼的故事。


所以,走过那段种族歧视相当严重的年代,今天的西方社会依然对白人文艺圈感到敏感——生怕有意无意地把别个肤色的文化拿来,让一帮金发碧眼的演员演绎成了白人中心主义。


因此,从这次公布的演员名单和预告片就可以看出——


迪士尼不仅没有把花木兰“洗白”,而且是比20年前的动画片更下功夫,要更加尊重中国人的文化尊严。


5


不过这还没完。


随着这部戏的轮廓逐渐浮出水面,我看到一些西方媒体已经流露出他们的不安。


比如,我看《卫报》的一篇影评,他们从这部预告片里看不到欢乐,看不到喜庆,看得到的只是一个面若冰霜的花木兰,刀枪在手,杀敌向前。



这篇影评就担心,迪士尼会不会出于对一些中国人的曲意迎合,在这部影片里大煽特煽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甚至拍成中国有些人喜欢的“帝王戏”。



我倒觉得这些个影评是多虑了。


且不说木兰从军的基本故事设定——抵御外敌入侵,而不是对外侵略扩张;


单就纯商业的角度来看,这部成本就花掉3亿美元的大电影,迪士尼想做的是全世界的买卖,显然不只中国一家(至少还要考虑美国本土观众的接受度吧)。


如果将《花木兰》拍成一部古装版的《战狼2》,那将意味着,在中国以外,这部电影基本上没戏。


迪士尼就算再傻,也不至于这么办。


6


最后的最后,面对这道众口难调的中国菜,说个平衡观点。


我想,至少有一点,可以让中西方两边都为《花木兰》的故事买单,那就是——


女权。


其实,无论古今中外,花木兰身上那股超越时空的普世价值,可以说始终未变:


尤其是在当下这时代,那些专属男性的岗位,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出现;柴米油盐和相夫教子已成为她们早就撕掉的标签。


其实,这些道理、这些观念、这些改变,千言万语汇成老话里的那一句:


谁说女子不如男。



411期微词卡


antagonist 

[æn'tæg(ə)nɪst] n. 敌人;反派


sorceress 

['sɔrsərəs] n. 女巫;巫婆


hun 

[hʌn] n. 匈奴人


take on sth 

呈现;演绎




One Word, One World


今日重点词:

take on sth 

重点词造句练习:

这部电影将为你演绎一个老故事的新版本。 

(参考例句下期公布)


上期参考例句查看上期

Parrots perch on high branches.


说说你对这部《花木兰》的期待


欢迎留言


原文:https://www.bbc.co.uk/news/world-asia-china-48904677

编辑 | 雪糕  校对 | 汤圆   排版 | 校校  剪辑 | 薛蓓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 | 把复联4挤下票房宝座的,居然是Ta



 - END - 



在下林伯虎

长按扫码加关注



喜欢请点击右下角“在看”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