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 | 彭博:中国95后为什么深陷消费信贷?

我是林伯虎 在下林伯虎


星标置顶,每天一句话,学英语看天下



晨读 第420期

00:43起词汇讲解 | 07:05起只听点评 | 18:30起原文朗读


 怕太长你不听 

▸  “Z一代”指哪一代?依据什么划分?

▸ 中国网贷为何如此火爆?反映年轻人什么样的消费观?

▸ 中国年轻人面临的债务危机都有哪些?



China’s Generation Z Is Hooked on Credit

微词卡和晨读营见文末


These fledgling consumers, born from the mid-1990s to the early 2000s, have little income and therefore virtually no credit history. Yet they have easy access to credit from an assortment of banks, fintech startups, and peer-to-peer lenders, plus other channels that are unregulated.


来源 彭博商业周刊



本期50词  |  累计18991词



今天的话题,让年轻的朋友扎心了。


说的是中国95后的处境——角度不是来自你爸妈,而是财经外媒《彭博商业周刊》。


昨天刚出来的这篇文章,不仅为年轻的小伙伴们算了笔账,其实也在关心着所有中国人的房子、孩子、还有面子。


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年轻人的消费,怎么已经到了令世界关注的程度?


关于买房子、网络信贷,当然还有P2P——这当中究竟有多少,借由这篇文章可以给你明示、启示乃至警示的?


1


来来来,标题就煞有介事:


中国的年轻一代,正被信贷消费套住了



一个简单却生动的关键词:hook,作名词本义指“钓钩、鱼钩”;作动词讲,就是钓鱼的“钓”;



同时,还可以指“吸引;使……感兴趣”(往往是带着贬义),当说到“勾引着谁”的时候,就可以用上它。


那么在这里,是谁仿佛上钩一样地被吸引住了呢?


标题和正文告诉了你:



照字面,叫“Z一代”。


正文中有对我们中国的“Z一代”更精确的定义:


就是从90年代中期,直到2000年前后出生的中国人。


注意,照这个定义,你还真不能生硬地把“generation Z”称为“00后”,准确讲——应该是叫“95后”。


这里就要多说一嘴了:


按照西方流行的代际划分,这些95或者96年出生的年轻人,统称为“Z世代”。


而在他们之前的“Y世代”,则基本对应我们的80后和95年以前的90后。


也就是说,英美国家的世代划分,不是按80后、90后这样的十年为界,而通常是以十五年,甚至更长时间来划分。


但是某种意义上,这种划分的差异,各有各的合理性。


今天的中国讲求十年为一代,反映的是中国社会的迭代变化之快——每把十年一代人拿出来比较,会发现大家思想变化差别大。


西方对一代的划分,主要还是按照生育下一代来算——也就是你至少要间隔20来年,才算一代人的交替。


另外再多一句嘴,英语里这个“Y世代”“Z世代”究竟怎么来的?


其实主要还是为了延续在他们之前一代人,被称作“Generation X”。


这个字母X,我们知道它有“迷茫、未知”的意思。而这个“X世代”对应的是60后70后


之所以取这个名字,是在西方,尤其是美国,这代人出生成长的年代——适逢越战、冷战、核阴云。


这代人在成长过程中,很多人相信世界末日即将到来。消极之下,不少人走向毒品、走向性解放……


所以,这些西方6070后被称作“垮掉的一代”,也有人干脆称他们是“Generation X”——意指迷茫或未知的一代。


既然有了“X一代”在前,后面每代人就顺着这个顺序来。便有了“Y一代”,也有了“Z一代”。



(不过我好期待,这26个字母都排到Z了,下一代人的辈分在英语里还该怎么排?)


说远了,回到这里,在这中国“Z一代”各种各样的借钱门道里,“P2P”值得一提:


P2P全称:peer to peer lending,peer本意指的是,跟你地位相同的人,或者叫“同辈人”。


也就是,在平等的个体之间,把钱通过一个平台,借给其他的个体。


P2P有别于传统银行模式——有银行作为中间商赚差价——而是直接去投资、或者借钱给另一个人。



当然在P2P实操中,你照样还需要一个中间的平台,并且中间机构的资金操作未必公开。


所以后面我们会讲到,过去这一两年,P2P成为很多中国人——不只是年轻人——不仅是借钱的来源,更是赔钱的大坑。


2


接下来,借助这篇文章披露的干货,我们一起来看看——


今天的中国年轻人如何举债度日?


首先,跟着这篇报道里的男主,我们来梳理一下他的日常,看各位能否对号入座。


这位叫曾金鹏(音)的帅哥,23岁,上海人。小伙子能上彭博周刊版面,靠的就一点——欠债。


而且,让外媒惊诧的是:债主还不是人,而一个手机APP。



而且,这位小曾每月欠的钱多达1万多块。


那他这钱是怎么欠下的呢?


细数之下,无非就是在网上“买买买”——各种吃的、穿的,还有线下玩的......


而能够支撑他这些消费的——这家外媒说的简直好神秘——是一个叫“花呗”的线上金融品牌。


这个中国的8090后人尽皆知的东西,被这家外媒介绍得简直像是个外星物种——说这是“电商触角持续扩张的阿里巴巴推出的一款虚拟信用卡”。


其实不管虚拟还是实体,办张信用卡并不稀奇。


但关键在于,这个23岁的小伙子,他每个月收入只有8000块钱,还都是从父母那里要来的(看来小伙子家境不错)。


任何一个人,只要用常识来判断,都能发现问题:


你月收入8000,靠的还不是自己,但你每个月花出去却有1万——这么入不敷出,资不抵债,怎么才能把欠马爸爸的钱还清?


但没关系,小曾同学另辟蹊径:人家用“花呗”花出去这些钱,可以分期付款来偿还。


具体的方法就是:通过“借呗”。


这个东东,是阿里巴巴旗下另一款借贷服务。


这一来二去就相当于你是从“借呗”借了钱,去把“花呗”的坑给填平。



但是,谁都知道,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方法,到头来欠债还是填不平。


而最后要去填平这个坑的,还得靠爸妈。


3


《彭博商业周刊》在讲完这个开篇故事后,相当感慨地总结了一句——


小曾的故事,在中国九五后群体中相当典型。



这个群体的消费观念,和传统上爱存钱的上一辈中国人,似乎很不相同。


其实在之前的微头条里,我们还关注过一个新出炉的报告(同样出自彭博的报道),发现中国的95后一代,哪怕放在全世界范围来看,他们身上具有一种很独特的气质——乐观。


比如说,全世界同龄人里面,对未来表示乐观的95后只有26%,但在中国这个比例高达41%。


另外,对国际形势、经济前景感到悲观的年轻一代,在中国仅有不到1/5。


所以中国年轻人的这种乐观气质,概括来说三个字:


看得开。



这种看得开,直接地反映在他们的消费观念里。


同一份调查显示,十个中国95后当中表示自己拥有存款的人只有七个。


也就是说,30%的95后属于零存款。


这个存钱比率在全世界所有受访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二。


所以回过头来,你也许可以理解——


为什么有些像小曾这样的中国90后,明明只能挣8000,却敢花1万,说到底还是因为:相信未来。


当然说的更实际点,他们可能还是——相信爸妈。


4


根据这篇报道,或许就是考虑到爸妈托底。所以从2008年开始这十年,像小曾这种的无保障消费信贷的规模,在中国保持着年均20%的高速增长。


这样的增长,让蚂蚁金服这样的机构获利匪浅。


这家《彭博商业周刊》替小曾算了笔账,“花呗”收取他的利息是每天万分之五——听着好像没多少,但这可是日息,如果转为年化利率,那这一年的利率就高达18.25%。


就你刷1万块钱“花呗”去超前消费,一年下来还要多给马云爸爸进贡将近2000块钱。


此外,不管是阿里下面的蚂蚁,还是ta家的竞争对手(诸如京东和360),都有类似小额贷款服务,金额从5元到5万元不等,有些甚至更高。



而且,站在监管者角度,这些线上借款还不像信用卡消费,它是不纳入官方统计口径的。


根据一家咨询公司测算,中国的网络消费金融市场,去年就已经高达7.8万亿人民币。


而这个数字还在急剧增长。


速度有多快?Ta 家估计,未来2到3年,这个数字还会翻2-3倍,到2021年达到19万亿人民币。


这是个什么概念?


我查了下,宇宙第一大行去年的人民币存款首度达到9万亿人民币。


也就是说,互联网金融的规模,很快就会大到两个工商银行的钱都不够拿来花。


当然,花钱本身并不可怕,怕的是你花掉以后还不上。


尤其是你还将钱投进不该去的地方。


这篇报道还特别提到了P2P网贷平台的问题,自从去年监管层开始对该行业进行打压之后,P2P行业比起峰值规模已缩水一半以上。


而且,我还看到这周三刚出来的另一份报告,在上半年受访的1万家P2P平台中,45%(也就是将近一半)都被评级为处于中等甚至高金融风险。


而你要知道,根据官方统计,中国的5000万P2P投资者中,约70%都在40岁以下。


也就是说,一方面这些P2P的钱是借给了中国的年轻人,他们如果还不上钱,一定程度可能会导致这些P2P平台的爆仓。


但另一方面,这些年轻人,很可能又拿着父母或是借来的钱去投资了P2P,希望获得高收益。


但结果,有可能是连本带利赔进去。


所以小结一句:


中国的95后们,之所以深陷债务风险,一是源于他们自身超越还款能力的消费观念;再有就是那么些个层出不穷的、靠谱和不靠谱的金融机构,特别是网络金融,把好多年轻人吸进消费信贷的无底洞。


5


但是话到这里,别急着说年轻人怂。


我倒是想替这些中国年轻一代说两句。


一句是:


他们面临的债务危机,其实平心来看,大头并不是网上剁手和线下旅游;


他们的最大还款压力,其实还是很多中国家庭的老大难——房子。


我看包括这篇《彭博商业周刊》的报道,还有评级机构标普7月份刚发布的一份报告,都指出:


从2007年起到现在,差不多十一二年,中国的住房贷款规模一直在保持增长——尤其最近两三年,这个爬升的坡度相当陡峭。


我听银行的小伙伴纷纷在讲,这两年,在宏观经济承压、很多企业贷款缩减的背景下,中国的商业银行维持业绩依靠的最大亮点就是:房贷。


现今,中国的住房消费类贷款规模,截止今年一季度,已经达到了GDP的54%


这个数字如何理解?


比起一年前足足增长了四个百分点


当然横向比较一下,比起其他国家:


比如美国,房贷规模相当于GDP的66%;


香港比例更高,72%;


韩国才叫惊人,房贷规模相当于是GDP的100%。


所以房奴的问题不是中国一家有。


我们必须警惕和看到的是


中国年轻一代的房贷压力前所未有。



当然,这话背后我们也都有数,像以前我讲过一篇《经济学人》的分析,说中国的住房泡沫实际可能比世界其他国家都要小,原因要往数字背后看:

中国人的一套房,看似还贷压力在孩子,实则是举家之力买房。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降低了房贷偿还不上的风险。等于说1人有房,全家支援。


这比起西方国家买房主要靠自己,确实要好很多。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年轻一代还贷压力说是大,其实也不那么大,谁让你们背后还有爸妈。


6


但是最后的最后,我想要多说一嘴的,也恰恰是这个“还有爸妈”的问题。


中国诸多金融机构,特别是这些年来火起来的线上金融,之所以瞄上了年轻群体,说到底不就是看上了他们背后,总有家庭甘愿为他们奉上这连本付息吗?


但我想,这样一波操作本身其实既不专业,也缺乏商业伦理。


因为毕竟能以自己的名义借钱的人,不管是办信用卡还是借小额信贷,都已年满18岁,在法律上属于独立个体。


所以,如果去审核这些新兴成年人的借款资质,从技术上其实并不难发现:这些人名下可能既无财产也无收入,甚至可能连一张银行信用卡都办不下来。


但是这种技术上原本很好发现的问题,这些借款机构却视而不见,愣是给这些缺乏还款保障的用户也塞上额度,鼓励让他们去消费。


而且银行的小伙伴早就告诉我,不管是刷信用卡的还是刷花呗的,能让这些金融机构从中赚钱的,主要就是这些偿付能力较弱的群体。


因为只有他们才会去缴付利息,并且由于缺乏社会关系,所以只能通过各家线上金融机构,闪转腾挪,借新还旧。


所以,有些金融机构专挑这些不太能还得上钱的年轻人下手,先用计息罚息敲你一笔,最后再相信,总有他们的爸妈能帮孩子把坑填平。

在中国这样一个父母包办的国情下,如此好挣的easy money,你说还有谁不愿意去赚呢?


所以无怪乎,现在不管你打开什么网页,也不管你刷什么抖音快手APP,弹出来的广告铺天盖地都是分分钟给你小~额~贷~款~



而且这些机构还远不止那些名不见经传的P2P平台,而是像什么百度、小米、京东、360,个个都是大牌IT企业。


但对此,我忍不住想问的就是:为什么我没有看到美国这样的IT企业,比如谷歌和脸书,甚至是那些跟消费者走得很近的,像是苹果和亚马逊,会如此热衷于搞这样的所谓互联网金融?


对比之下,像中国这样特有的“互联网企业金融化,互联网金融年轻化”现象背后——


纵然可能因为我们的传统金融服务不够到位,所以需要介入互联网金融为个人和小微企业提供真实金融需求,解渴纾困。


但是,我仍然忍不住要问——


这些合规或是不合规的企业,你们把五花八门的消费信贷瞄向这些年轻群体,你们的操作专业吗?合理吗?更重要的是,你们考虑过这些做法背后的商业伦理吗?


从这些网络金融机构的吃相,我很难看到他们除了赚钱以外,所谓的担当和使命。


420期微词卡


hook 

[hʊk] v. 钩住


fledgling 

['fledʒlɪŋ] n. 刚学会飞的幼鸟;新手


fintech 

['fɪntek] n. 金融科技 (financial technology)




One Word, One World


今日重点词:

hook 

重点词造句练习:

这是专为吸引年轻人而设计的广告。

(参考例句下期公布)


上期参考例句查看上期

He loved to look across the bay at the brightlights of the metropolis.

关于网贷,你怎么看

欢迎留言


原文: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19-07-31/china-s-generation-z-is-hooked-on-credit

编辑 | 雪糕  校对 | 汤圆   排版 | 校校  剪辑 | 略略略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 | 权威报告披露00后花钱能力,中国孩子惊到了全世界



 - END - 




"在下林伯虎"官方备胎

哪天被消失了,记得来这里找我




喜欢请点击右下角“在看”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