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晨读 | 高以翔离世,为什么外媒也关注?

我是林伯虎 在下林伯虎 2020-01-04


星标置顶,每天一句话,学英语看天下



晨读 第461期

01:00起词汇讲解 | 08:50起只听点评 | 17:24起原文朗读


 怕太长你不听 

▸ “collapse”的表述妙在何处?

▸ 为何外媒纷纷关注报道这位不太红的中国艺人?

▸ “高以翔事件”预示着什么?又带给我们哪些反思?



Godfrey Gao, ‘Mortal Instruments’ Actor, Dies While Filming TV Show

微词卡和晨读营见文末


When the 35-year-old performer and model collapsed with an apparent heart attack during filming for a strenuous, stunt-filled series, it set off a wave of anger on Chinese social media.


来源 纽约时报

 


本期40词  |  累计21090词



不止你,我也没想到——


艺人高以翔的猝然离世,竟然上了这么多英文媒体的国际版面。



真正也印证了那句话:


今天的中国社会,早已备受世界瞩目!


但凡我们关心的,哪怕无关政治,甚至是他们不熟悉的,也会在西方舆论场上拿下一席之地。


但我们今天要聊的,不止于此!


外媒如何看待高以翔的意外去世?

Ta们的角度有何趋同?有何不同?

这种不同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又能为我们梳理和思考这起事件提供怎样的启示? 


1


来,走进西方媒体中,我认为报道最扎实的《纽约时报》。


一起来体会下:


主要写给不怎么认识高以翔的西方读者的文章,行文重点跟我们有何不一样?


比如:


如果你不是高以翔粉丝,光从标题你可能很难对上号——


“古德福瑞高,《圣杯神器》里的演员,在电视节目录制时死去。”



没错,作为在加拿大长大的高以翔,用的是英文名——Godfrey Gao


用这个很老外范儿的名字,我想也是有原因的。


不只因为他本人从小在国外生活,很可能用的是这个英文名;


而且作为在好莱坞打拼过的演员,一定要有一个好莱坞式的标签名。


所以这个英文名字一定是跟经纪公司、电影公司合计过的。


(我们知道,“高以翔”这个中文名也是个艺名,并不是真名姓。)


但谈到了华人明星的英文名,容我多说一嘴。


基本上有这么几种情况——


一个是来自港台地区,这些同胞传统上都要取个英文名


甚至很多香港人护照上都会写上英文名字——


成龙的英文名 Jackie Chan,Jackie 就是他的法定名



另一种情况:你是在国外土生或者土长的华裔


比如这里的Godfrey Gao,还有让更多人尖叫的Kris Wu就是这种情况。



但是我其实更想提醒各位注意到一种变化


以前,就算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但你要去到国外或者跟老外打交道,怎么着也得取个外国名。


哪怕俗一点,Mary也好,Jack也行,至少得有一个~


但是这个取外国名的风潮背后,很大程度还是——


为了方!便!外!国!人!


(毕竟对他们来说,Jack 比马云更好记)


但是这些年,随着我们“文化自觉”的日趋强烈,很多中国人就拿自己的拼音(而不另起外国名)到国际舞台上去用


这当中,早期有巩俐(Gong Li),而后有子怡(Zhang Ziyi)。


实际上包括我的身边人也很多例子——


在学英语的时候取了个外国名,但真的到境外去工作生活以后,反而选择在外国人的面前不用外国名,坚持用自己的拼音本名


我想这背后,也是折射出更多中国人在文化心理上的改变


说远了,继续回来。


Godfrey Gao,显然是一位西方社会并不熟悉的演员。所以紧跟一个同位语做介绍:



前面看不懂没关系,引号后面的actor表明:


高以翔是出演了这部影视作品的演员。


我们还是先说词——


mortal:终将死亡的;跟死亡有关的



instrument:仪器


我直接告诉你官方译法:《圣杯神器》


一部2013年的电影。


是不是没听说过?


原因不怪你,因为:


第一:没有在大陆上映;


第二:是部大烂片。


真不是我瞎讲,在烂番茄上的新鲜度13%,平均分3.9。



而且高以翔在当中只算是第八?第九?第几来着……顺位的主演(主打海报里都没他)。



但即便这样,人家毕竟是部好莱坞电影,《纽约时报》用它来对高义翔做最简单的概述,显然是为了贴近西方读者。


接着才是句子的主干——(他)是在拍摄电视节目时去世的。



英文中,“死亡(die)”是个中性的表述:虽无褒义,但至少不像中文那么忌讳


所以你会看到:


西方的讣闻里,很多都是直接用die,顶多用个pass away,绝少会用到更加委婉的说法。


不会像我们中文表述里(甚至在我讲今天这篇时),如果直接翻作“高以翔死了”,可能你听着都感觉有点膈应


这就是一个 die ,背后是中西方死亡文化的差异


具体情况来看:


当这位35岁的演员兼模特……



这是典型的新闻手法:


避免用语重复,并且尽量多塞进信息——


交代了他的年龄、他的身份,然后……


在措辞上都避免趋同:


诸如performer≈actor


关键这里仅有的一个动词:collapse


表述的非常形象贴切~


原本就指的人的身体或者一个什么建筑物轰然倒下。



房顶掉下来了。

The roof collapsed.


他在跳舞时因心脏病发作而倒下。

He collapsed with a heart attack while he was dancing.


用collapse描述这位1米93的巨人倒下,措辞是非常准确的。


后面紧跟就是倒下的原因:很明显是由于心脏病发作。



这只是致死的直接原因。


而导致他心脏不堪重负的原因是拍摄一个非常辛苦,甚至还需要上特技的综艺节目。 



strenuous:费力的;繁重的;艰苦的



艰苦的攀登

a strenuous climb


刚吃完饭要避免剧烈运动

Avoid strenuous exercise immediately after a meal .


stunt:特技表演



成龙大哥他不用替身,很多特技他自己上:

Jackie chan do his own stunts .


因此,stunt-filled:充满了危险的表演。


而且还不止录这一回,是一系列



所以,这场要命的新节目就跟“跑男”一样,又累又危险,还没完没了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高以翔在节目录制中猝死,从而引发了最后一句:


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引发众怒。



a wave of anger 那就是一大波、或者叫汹涌如潮的怒火 。



当然,还可以翻译成更简单的两个字——众怒。



2


关于高以翔的溘然离世,在中国网络上已经被热议大半个星期。


说实话,多数人可能和我一样,对这位明星顶多听过名字,看着眼熟,未必能在芸芸众星中对上号。


但他的突然去世,引发的舆情不仅上至官媒,而且波及海外。


高以翔之死,世界怎么看?


接下来,聊聊我的观察和梳理。


首先,外媒对于他们也不熟悉的高以翔其人其事——


他在国内影视剧中的表现鲜被提及,英文报道中也只有香港和新加坡媒体谈到。



英美及加拿大的媒体在介绍时,除了前面标题里大家看到的(说他曾出演好莱坞的电影),对他的身份介绍主要集中在两点(确实跟国内媒体不一样)——


他是首位给路易威登代言的亚洲男模



另外就是他一米九几的身高,以及他半职业的篮球运动员经历。 



他的逝世也受到加拿大媒体关注——


毕竟他在童年就去到加拿大,而这些媒体的报道中也提到他在温哥华的生活,包括在加拿大的求学。


我想,高以翔的海外身份+好莱坞拍片经历,是这些外国媒体对他报道的原因之一



3


但外媒的报道重点自然还是在事件本身——


不管是《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新加坡的《海峡时报》这些严肃大报,还是像英国的《每日邮报》、《太阳报》这样的小报,对这起事件的细节都做了相当的报道。 



比如——


这是中国浙江电视台一个叫《追我吧》的真人秀节目,录制地点在中国东部的城市宁波。



高以翔在事发前已经录制了17个小时的节目,并且倒地时间是周四的凌晨2点。



今天这篇《纽约时报》甚至直接在文章里嵌入一个时长达一个半小时的完整一期的《追我吧》。并且专门在文章里描述了这个栏目的强度和难度。



我专门点开看了一下,确实不容易:


在已经播出的(没有高以翔参加的)这期节目里,请来的多数都是体育界的奥运冠军——


包括像李小鹏、跳水的陈若琳,还有拳王邹市明……


但即便是这些顶级运动员来参加节目,我看一个个也是累得不行。 



《纽约时报》还专门讲到邹市明在节目中的表现,估计很多朋友这两天都看到过这个片段——



当时邹市明是在通过一个机关的时候掉进了下面的球坑里(就是小时候我们在游乐园里玩过的那种填满塑料球的池子);


然后被掩埋在其中的邹市明一度表示“自己的腿已经没有了知觉”——但却没有人上前——他的队友也只是隔着屏幕注视着球坑,直到邹市明自己从球坑里爬了出来


《纽约时报》这篇文章里的原话——


在最新的一期节目里,一位职业的拳击运动员掉进了球坑,当他挣扎着要爬起来时,他的队友却袖手旁观。(小编这里表示……) 



所以,从对高以翔出事现场情况的描述到对这个节目的背景介绍,这篇《纽约时报》将话题的重点引向了中国真人秀节目的现状


报道中还专门引述了中国官方的新华社在去年的一篇报道——


中国视频平台上的真人秀节目,从2017到18年,一年时间里就翻了一倍,达到385个


想想真是够多:一年365天,天天看一个都看不完



而这么多的真人秀节目中,要博眼球、搏出位、搏收视率……


真的也是无!所!不!用!其!极!


像文章里就提到这个叫《追我吧》的真人秀,个人其感觉挺像《跑男》里撕名牌这个环节的升级变体。



说白了,其实就是在“触碰着这种节目制作的边际”。 



当然,《纽约时报》在试图进一步采访浙江卫视时,对方拒绝就节目制作发表任何评论。



不过我看另一家境外媒体香港的《南华早报》倒是成功采访到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参与了追我节目制作的导演。


这篇文章光是标题就很能说明问题——


高以翔之死,高亮了中国真人秀狂热中的黑暗一面。



在这篇文章里接受采访的导演表示:


之所以现在的真人秀节目越来越刺激、越来越狂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


现在的广告主爸爸们,追求的不只是这个节目在电视台播出的收视率,更需要的是网络上的点击率。 



而在网络平台上播出的内容,由于面向的是更加年轻也更加活跃的网络观众,这就需要综艺节目变得更加的刺激,更加取悦这些年轻观众的需求。



并且中国娱乐进入大片时代,这位导演的原话就是——


现在的观众变得越来越挑剔了。



10年前你要吸引观众搞一场歌唱比赛就够了。



但现在你看,即便是搞个歌唱比赛——


素人不够用,拉明星出来唱;


露脸唱不够,还得戴着面具唱;


光唱不够,唱作人也得上;


唱传统的歌不够,说唱、电音都得上。



但就即便这样依然很难吸引观众。 



所以为什么近几年,像《跑男》、《极限挑战》这样的户外竞技类栏目越来越多。


而且都不把演员当演员,权当长跑运动员。


这种户外节目的应运而生,以及伴随其中互相的撕扯争斗,这些都是为了吸引这些愈发年轻、追求刺激、而且难以取悦的观众。


《南华早报》这篇深度文章还专门讲到在去年跑男的录制中,演员李晨就因为两起意外前额缝合了22针。



另外在2013年,同为浙江卫视另一档的明星跳水栏目,也曾出现演员释小龙的助理溺水身亡的意外。 



所以看过一圈外媒,平心而论,多数媒体对这起事件的关注(尤其是那些个小报)还是出于猎奇的心态。


但也有一些报道,有对中国现在这些真人秀节目的关注和思考。


但是让我觉得有些许遗憾的是:


在追求收视率以外,这种越来越刺激的真人秀节目,在中国社会尤其是网络平台上大热的更深层次的原因……

这些,外媒似乎没有触及。


4


最后聊下我个人的一点局限看法——


其实最近这十几年来,伴随真人秀节目层出不穷的,是各式播出平台、制作机构,甚至各路层出不穷的明星网红。 



但与此同时,我们看到的好电影、好电视剧、好剧本、好故事,乃至于好演员……他们的增长却远远和这些节目、这些机构、这些明星的增速不成比例


说到底,就因为这些个选秀节目只要有流量明星,只要够刺激,就足够能吸引观众


也就是说:


只要你肯烧钱,肯玩人设,在场面上刺激程度上下足功夫,其实用这种简单粗暴的综艺制作方式就能够挣到快钱。


我看《南华早报》中受访的《追我吧》导演就坦言:


做电影,又烧钱,风险又高;


而做真人秀,哪怕再烂的录制后期都有办法剪得好看。



而且一家影视公司,只要能请得起A咖明星,剩下哪怕没几个靠谱导演编剧也照样能搞定一摊真人秀节目(很多剪片子的工资就靠从大学生里面找实习生)……



所以我感觉:


自《爸爸去哪儿》这种玩明星家庭人社开始,真人秀在中国已经火了七八年。



但当这种人设梗已经用得有点乏力时(要么因为观众审美疲劳,要么是很多明星人设塌了),就通过这种情节设置上的刺激来弥补以维持这种真人秀节目的热度


简单来说,就这真人秀节目本来是玩一个“真”字,但是“真”不够或者“真”看腻了,那就以“秀”的来凑。


跑男就是这类从“真”到“秀”的典型。


但是物极必反。


当《跑男》这类节目收视率已经越来越hold不住的时候,用这种更刺激、甚至刺激的出人命的游戏设置来维持着这类节目的热度。


其实也可能表明——


观众对这类节目的热情已经走到了最后。


再加上这次的高以翔事件,相信更可能是对于这种户外竞技类真人秀节目来讲,是最后的疯狂


或许,过早离去的高以翔能成为中国娱乐界一个转向的里程碑——


从简单粗暴的真人秀挑大梁,回归到用好制作好作品来当引流和赚钱的主力军。


真人秀的疯狂,或许是回光返照。



461期微词卡


mortal  

[ˈmɔːtl] adj. 致死的;终有一死的


collapse 

[kəˈlæps] v. (突然)倒塌;(尤指因病重而)倒下,昏倒


strenuous 

[ˈstrenjuəs] adj. 紧张的;费力的



One Word, One World


今日重点词:

collapse

重点词造句练习:

地震后这栋建筑倒塌了。

(参考例句下期公布)


上期参考例句查看上期

They had to skimp on everything to send their sons to college.  

你如何看“高以翔事件”引发的热议与反思?

欢迎留言


原文 :

https://www.nytimes.com/2019/11/27/world/asia/Godfrey-Gao-dies-reality-television.html

编辑 | 校校  校对 | 橙子  排版 | 添翼  剪辑 | 阿锚


推荐阅读





荐阅读 | 范冰冰又上了BBC头版,这次我想替她说句话



 - END - 




"在下林伯虎"官方备胎

哪天被消失了,记得来这里找我




喜欢请点击右下角“在看”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