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于佛教的那些事儿

2018-01-09 散毛土司 散毛土司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一、佛教的起源

 

1、公元前565年,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王后摩耶夫人乘马车回娘家生产,途经蓝毗尼花园时,见园中奇花瑞草、池水清洁,便下车游园洗浴。洗完上岸后,在无忧树下生下了太子乔达摩.悉达多,九条飞龙喷水为其沐浴,太子脚踩莲花,周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位太子即后来的佛祖释迦牟尼。(图:九龙浴佛,仙佛寺)

2、摩耶夫人在佛祖出生后七天就去世了,幼年的释迦牟尼是由他的姨母波阇波提养育长大。他从小学习当时王子应具备的一切学问和技艺。16岁时娶表妹耶输陀罗为妃,六年后生下儿子罗睺罗。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他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寻求解脱痛苦之道。(图:佛祖出家,西湖雷锋塔)

3、佛祖走遍千山万水,四处拜访名师,但终究未能觉悟。于是他开始苦修,终日躲在深山之中,吃得越来越少,如此苦行六年,差点饿死,这使他意识到苦修也非解脱之道。他去恒河中洗去身上的污垢,接受了一位牧羊女供养的奶粥,身体渐渐恢复。一天他在菩提迦耶的一棵菩提树下搭了个铺团,盘腿坐了上去,心中发下誓愿:不证大道,不离此座。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冥思苦想,终于大彻大悟。(图:佛祖悟道)

4、原随佛祖出家的五个人,看他抛弃了苦行感到失望离他而去。佛祖悟道后,在鹿野苑找到他们,向他们宣扬自己悟得的真理,宣讲四谛八正道,五人接受佛祖的主张,皈依了佛教。从此佛法僧三宝俱足,佛教正式创立。(图:初转法轮)

5、佛初转法轮后,很多人受到教化皈依佛教。如拜火教的婆罗门三兄弟、舍利弗、目犍连、摩诃迦叶等人。佛回到故乡后,他的异母弟难陀、堂兄弟阿难陀、提婆达多和他儿子罗睺罗等都随他出了家。宫廷中的剃发匠优婆离也出家,后来成为有名的佛教戒律学大师。佛的姨母波阇波提也皈依了佛,是第一个出家女弟子。(图:佛祖传教)

6、佛弘法的地区主要在恒河流域,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传教时间最长。佛有十大弟子,即舍利弗、目犍连、阿那律、阿难陀、罗睺罗、摩诃迦叶、迦旃延、富楼那、优婆离、须菩提,有长随信徒1250人,受佛教诲皈依佛教的不计其数。(图:鹿野苑,来自网络)

7、佛29岁出家,35岁悟道,传教45年,80岁在拘尸那迦涅槃。佛逝世前去河中洗完澡,在两棵娑罗树间安置了绳床,枕著右手侧身躺卧。佛告知弟子们将要涅槃,以后当以法为师。佛涅槃后遗体火化,摩揭陀国和释迦族等八国将佛舍利分为八份,各自在本土建塔安奉。(图:佛祖涅槃)

 二、佛教的基本理论

 

8、四谛。即苦、集、灭、道,谛指真理。苦谛,指人生的痛苦,包括生老病死、求不得、爱离别、怨憎会和五蕴盛;集谛分析人生各种痛苦的原因;灭谛阐述灭苦达到最终解脱的道理;道谛阐述达到涅槃境界所应遵循的正确途径,即八正道。四谛是佛教理论的总纲。(图:观音菩萨,仙佛寺)

9、十二因缘。认为生命是一个连续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其产生和发展依赖条件,分为十二个互为因果联系的环节。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以上是就顺观”而言,即认为无明是人生痛苦的起点,阐述人生痛苦及其原因,即苦谛和集谛。也可以反向"逆观",推导人生诸种痛苦现象所以产生,其根源在于无明,十二因缘灭,即为灭谛,认识了十二因缘的实相,即为道谛。(图:舍利塔,法门寺)

10、缘起论。缘是结果所赖以生起的关系或条件,起是生起。缘起论说三千大千世界,无不由因缘和合而成。所有现象互相联系、互相依存。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彼此互为因缘,离开因缘便不能产生一切。因此,因缘便是存在。缘起论的这层含义是佛教的宇宙生成论。(图:佛祖及文殊、普贤,灵隐寺)

11、业报轮回。众生的口业(言语)、身业(行为)、意业(思想),具有善恶不同性质,业力作为因,产生因果关系,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导致自身在六道中不断轮回,就像车轮转动,永无终期。(图:纵三世佛,梵净山)

12、六道。六道也叫六趋,是众生轮回的六层空间处所。六道众生统称六凡。六道由低到高依次是: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阿修罗、人、天人三善道。(图:佛祖,大慈恩寺)

13、四圣。四圣是脱离了六道轮回的解脱者。一声闻,根机较低,靠亲耳聆听佛的言教才得以解脱;二缘觉(独觉、辟支),靠独自逆观十二因缘学说而悟出真谛;三菩萨,既能利己又能利他,以普渡众生为己任;四佛,达到最高境界,大彻大悟、自觉觉他的圣者。(图:西方三圣,檀柘寺)

14、涅槃。意译灭度、寂灭、圆寂,是佛教修行的终极目的,是一种超越时空、超越经验、不可思议、不可言传的实在,达到这个境界,永不轮回,一切痛苦彻底解除。(图:文殊菩萨,国家博物馆)

15、八正道。八正道是原始佛教所说达到涅槃境界的八条正确途径。正见:对佛教真理的正确见解。正思惟:对佛教教义的正确思维。正语:合乎佛教主张的言论,杜绝一切妄语、慢语、恶语、绮语、戏论。正业:符合佛教要求的活动、行为。正命:符合佛教要求的职业和生活方式。正精进:正确的努力。正念:正确念诵佛教真理。正定:正确的禅定。(图:地藏菩萨,国家博物馆)

16、立三学,破三毒。三学指戒定慧,戒是学佛者的入手法门,目的在于纯洁身心,防范过失。定,是打坐静默活动,以此调练心意,专注于一境,产生佛教智慧。慧,是区别于世俗认识的智慧,能通达诸法性空的真理,根绝迷妄。三毒即:贪,指贪爱、贪欲;瞋,指仇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痴,不符合佛教智慧的愚痴无明状态。要以戒破贪,以定破瞋,以慧破痴。(图:卢舍那佛,龙门石窟)

17、六度。度,音译波罗蜜多,意思是从生死迷界的此岸到达涅槃解脱的彼岸。大乘佛教在三学的基础上增加三度,构成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般若)。(图:弥勒佛,仙佛寺)

18、破二执,证二空。宇宙万象,无论是物质现象还是精神现象,统称为法或名色,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空无自性,这叫做法空。人同样由因缘条件和合而成,我即非我,我即无我,于无我中著我相,这叫做我空。而世俗认识认为外界一切和人都是实有的,从而产生执著,这叫做法执、我执,应当以佛教原理加以破除,证得法空、我空。(图:护法天王,法门寺地宫,一千多年来一直守护着佛指舍利)

19、五蕴。指构成人和宇宙万象的五种因素。一是色,相当于物质概念,指地水火风,为四大。其余四种是受、想、行、识,相当于精神概念。受指感受,想指理性活动,行指心理活动,识指意识,是区别和统一几种精神活动的根本意识。(图:佛舍利,大雁塔)

20、十二处。十二处分为内外两类,把人的六种感觉认知器官和外界现象相应搭配,对宇宙万象加以归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境(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图:经幡,承德外八庙)

21、五位法。五位法是佛教对宇宙所作的直接分析,认为宇宙存在两大类东西,一类是无为法,即不生不灭、不待造作的实体:真如佛性,它是宇宙的本原。另一类是有为法,即宇宙万象,由因缘和合而成,没有自身质的规定性,是相对、暂时的假有。(图:藏式佛塔,内蒙)

22、三界。三界是佛教根据业报轮回理论和禅定修行实践虚构出的世界立体结构。三界中最低的空间是欲界,即六道。欲界上面是色界,是断绝了粗俗欲望但仍有轻妙欲望的众生居住的处所,因为有众生形体以及国土、宫殿等物质,故名色界。无色界的居住者既无欲望又无形体,因而也没有国土和宫殿,故名无色界。(图:煨桑)

23、佛国。也称净国、净土、净界、净刹,是大乘佛教所说诸佛居住的彼岸世界,与众生居住的秽土、欲界相反。佛教有三世佛,就时间而言是竖三世佛,即过去世燃灯佛、现在世释迦牟尼佛和未来世弥勒佛;就空间而言是横三世佛,即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和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图:玛尼堆,冈仁波齐)

24、三千大千世界。佛教认为宇宙由无数个世界构成。每个世界都以大地为基础,中心是须弥山。环绕须弥山,有七重香海和七座金山。第七座金山外是咸海,直至铁围山。咸海中有四大洲。一千个这样的世界构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构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构成一个大千世界。由于一个大千世界包含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三种千世界,故称三千大千世界。(图:汉式佛塔,避署山庄)

25、有情世间和器世间。有情即有情识的六道众生,分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四种。世间即不断变化的世界。有情世间是佛教对六道众生和他们种种领域的总称。器世间又叫国土世间,指无情识的外界环境,如山川、日月和宫殿等,是众生赖以生存的环境。(图:汉式佛塔,须弥福寿之庙)

26、成住坏空。世界从生到灭,构成一个周期,分为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叫做劫。劫是不能用通常时间概念计算的极长的时间单位。在成劫阶段,世界生成,住劫世界安住巩固,坏劫世界坏灭,空劫世界空虚。每个世界毁灭后再生成,再毁灭再生成,周而复始。(图:唐卡)

27、三界唯心,四大皆空。宇宙的本原是真如佛性,又叫做心,宇宙万象是真如本体通过因缘和合而成的,作为如幻如化的假有而存在,三界间的一切有为法皆由心造,叫做三界唯心。构成色法的基本要素是地水火风四大,人体和宇宙万象都以四大为因缘和合而成,空无自性,因而四大皆空。(图:六字大明咒,甘珠尔寺)

28、三法印。(1)诸行无常。宇宙万象皆由因缘和合而成,不存在恒常固定的状态,不断迁流转变。(2)诸法无我。宇宙万象皆由因缘和合而成,空无自性,不具备起主宰作用的自性。(3)涅槃寂静。脱离烦恼,断绝苦累,由无常变为永恒,由痛苦变为寂静。(图:九环锡杖,法门寺)

29、佛教经历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三个发展阶段。佛灭后第一个500年为正法时期,之后1000年为像法时期,之后一万年为末法时期。(图:千灵山)

30、原始佛教阶段。指释迦牟尼创教和他涅槃后的100年间。因担心教法失传和信徒破戒,在佛灭后的第一个雨季,五百高僧在王舍城外七叶窟举行第一次集结。由大迦叶主持,阿难诵出经藏,优婆离诵出律藏。集结采用会诵方式,没有形成文字。(图:南传佛教寺庙)

31、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其核心是讲人世的苦难和灭苦的方法。其次,又从缘起思想出发,提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图:南传佛教寺庙)

32、阿含经。阿含经是原始佛教基本经典。内容在第一次集结时基本确定,至部派佛教形时被系统整理,约公元前1世纪写成文字。北传有4部,即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和增一阿含;南传有5部,即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和小部。(图:南传佛教寺庙)

33、当时除了迦叶等比丘在七叶窟内结集外,还有比丘长老在跋波尊者的带领下,在七叶窟外面不远处进行会诵结集。这就出现窟内、窟外两处结集,但是这两处所结集的教法都属于小乘。(图:南传佛教寺庙)

34、原始佛教时期教团没有实质分裂,但在内部已有两派不同的思想。一派比较传统,认为应当严格遵循佛陀在世时的戒律,这派以西方比丘为主。一派比较开放,认为戒律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做适当的调整,这派以东方毗舍离比丘为主。(图:南传佛教寺庙)

35、部派佛教阶段。佛灭110年后,以耶舍长老为首的700名僧众,在毗舍离进行第二次集结。就毗舍离比丘提出的十条戒律(即十事)展开讨论,并判定十事非法。对此毗舍离的比丘并不信服,于是另举行约有万人参加的会议,判定十事合法,并退出原来的教团。佛教因此分裂成了上座部和大众部。(图:上座部佛寺)

36、七百集结由教团内地位较高的比丘参加,因此这一派被称为上座部,上座就是僧团首领。万人集结由于参加的僧众人数众多,因此这一派被称为大众部,这次分裂史称根本分裂。后来上座部和大众部进一步分裂为二十部,史称枝末分裂。(图:上座部佛寺)

37、佛灭后200多年,是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国王阿育王统治时期,也是佛教发展的黄金时代。阿育王早年好战杀戮,靠武力征服整个印度,晚年放下屠刀,笃信佛教。他在各地兴建佛寺,向外派遣弘法使团。目犍连子帝须长老曾召集1000名僧众,在华氏城进行了第三次结集,整理了《阿含经》,编撰《论事》,这是佛教史上第一部论著。(图:佛龛)

38、阿育王的儿子摩哂陀长老去斯里兰卡传教取得巨大成功,在很短时间内就使国王、大臣和人民信仰佛教,建立了比丘僧团。国王把王家花园布施给比丘,改建成著名的大寺。把佛教经典用巴利文写在贝叶上保存,对后来上座部佛教长期流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图:佛龛)

39、上座部主要流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越南南部和中国云南边境等地区,因此也称南传佛教。在现代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上座部比库们仍然过着挨家挨户托钵乞食、不非时食等简单朴素的原始佛教生活。部派时期上座部、大众部所修教法各有侧重,有的大小乘兼修。(图:上座部佛寺)

40、大乘佛教阶段。自公元一世纪起,在印度南部从大众部系统中产生出大乘佛教。马鸣、龙树和提婆是大乘佛教的开创者,《中论》、《大智度论》和《十住毗婆沙论》等是大乘佛教的奠基之作。他们宣称自己的教义来自于佛陀对具备大悟性者讲述的真谛,像巨大的车船能度无量众生脱离苦海。大乘佛教把原始佛教和上座部佛教贬称为小乘,而上座部不承认大乘是佛所说。(图:龙树菩萨像,来自网络)

41、大乘佛教主张自度度人、自觉觉他和普度众生,把成佛和转生极乐世界作为终极修行目标。大乘佛教修行果位分为罗汉、菩萨和佛三个层级。认为罗汉、菩萨是众生修行成佛的中间环节,罗汉是觉悟了的自了汉但不能度人,菩萨是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的圣者。(图:云冈石窟)

42、大乘佛教吸收婆罗门教的一些理论和实践发展出密宗。密宗认为其它教法都是如来的方便说法,而密宗的教法是如来的真实密意,需秘密传授,因此称密教,称其它宗派为显教。密宗产生时佛教在印度已经衰落,为了争取信众,密宗吸收了印度教的很多内容,甚至包括男女双修法。现在密宗主要在藏传佛教中传承。(图:印度教女神,国家博物馆)

43、佛教在印度的消亡。印度的传统宗教是婆罗门教,并伴随印度的种姓制度,在佛教产生前几百年就存在了,地位根深蒂固。虽然佛教通过提倡人人平等、不杀生等主张赢得一些低种姓的民众欢迎,在印度盛极一时,但仍然无法挑战婆罗门教的正统地位。大乘佛教尤其是密教的产生,使佛教与印度教的教义驱同,对民众缺乏吸引力,最后被印度教同化。公元11世纪穆斯林入侵印度,伊斯兰教对佛教进行打压,最终使佛教在印度彻底消亡。(图:大菩提寺,菩提迦耶,来自网络)

 

四、汉传佛教

 

44、公元64年,在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上,一行12人行色怱忽,他们是汉明帝派往西方求法的使者,领队是中郎将蔡愔。此前明帝感梦,梦见一神人飘至皇宫,浑身笼罩金光,头顶有一光环。明帝让人解梦,被告知西方有佛,遂谴使西行求法。(图:河西走廊)

45、蔡霜,遇见印腾、竺在月教,便中国。两教,闻怀,当收拾装,以白马经、佛发。(图:摄墓,白寺)

46、公元67年,二高僧抵达洛阳。汉明帝亲自接待,传旨将二人安排在鸿胪寺住下,在清凉台翻译佛经,译出的第一部佛经即《四十二章经》。明帝又命宫中画工摹画释迦牟尼佛像,并在洛阳城东修建了中国第一座佛寺。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劳,取名白马寺。(图:白马寺)

47、明帝感梦求法,佛教开始东传。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有两路,一路沿丝绸之路,由贵霜、西域经敦煌传入长安、洛阳,另一路经海上传入。(图:敦煌)

48、东汉时期,佛教信徒较少,多为社会上层人物。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矛盾激化,在统治者的提倡下,佛教迅速发展,表现在佛经大量被译出,法显西行取经,众多寺庙的兴建和石窟的开凿,如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图:云冈石窟)

49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繁荣兴盛的真实写照。仙佛寺正是在这期间修建的。(图:仙佛寺)

50、来凤仙佛寺建造的确切年代有几种说法。有东晋咸康元年说,即公元335年;有五代蜀主王衍咸康元年说,即公元925年;后来专家考证说是建于唐朝中期。确切年代目前尚有争论。(图:仙佛寺)

51、在统治者的提倡下,隋唐时期佛教发展至鼎盛,大量兴建寺庙雕刻佛像,建立译经场翻译佛经。玄奘西行求法。众多佛教宗派也开始形成,主要包括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禅宗、净土宗和密宗等八个宗派。(图:大唐奉旨迎请舍利场面)

52、天台宗。以《法华经》、《大智度论》、《中论》等为依据,吸收了印度传来的和中国发展的各派思想,重新加以系统地组织而形成,因为创始人智者住在浙江天台山,所以叫天台宗。(图:法门寺)

53、三论宗。因依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等三论立宗,故名。它的教义以真俗二谛为总纲,以彻悟中道实相为究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不二,真俗不二就是中道,也叫诸法实相,这就是此宗的中心思想。(图:灵隐寺)

54、法相宗。又称瑜伽宗、唯识宗、慈恩宗,是由印度弥勒、无着、世亲创立的宗派。玄奘法师从印度归国,住慈恩寺,广译经论,弘阐本宗,人称玄奘为慈恩宗。此宗主要依据有《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图:大慈恩寺)

55、华严宗。以《华严经》为根据,对《华严经》有深入的研究和精辟的阐发,是在前人三论、天台、慈恩、地论师、摄论师等学说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思想体系。(图:梵净山)

56、律宗。因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创始人为唐代道宣,因依据五部律中的《四分律》建宗,也称四分律宗,又因道宣住在终南山,又被称为南山律宗或南山宗。(图:佛牙舍利塔,灵光寺)

57、禅宗。禅是禅那的简称,汉译为静虑,一般叫做禅定。此法是将心专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参究,以期证悟本自心性。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祖师是六世纪的菩提达摩。(图:少林禅宗大典)

58、净土宗。依据《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和《观无量寿经》,提倡观佛、念佛以求往生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净土,所以名为净土宗。此宗的特点,简单易行,只要信愿具足,一心念佛,始终不怠,临命终时就可往生净土。(图:阿弥陀佛,檀柘寺)

59、密宗。此宗依据《大日经》和《金刚顶经》,因密法奥秘,不经灌顶、不经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示别人,因此称密宗。密宗在汉地已经失传,西藏、日本和韩国有密宗传承。(图:毗卢遮那殿,供大日如来)

60、晚唐、五代至宋,爆发了三武一宗四次法难,分别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佛、北周武帝宇文邕灭佛、唐武宗李炎灭佛和五代时后周周世宗柴荣灭佛。法难期间,佛经被焚,寺庙被毁,僧人被逼还俗。(图:法难中幸存的石佛头像,龙兴寺窑藏出土)

61、有感于灭佛时期纸制佛经的大批毁灭,更担心在将来的法难中,现存的佛经也遭横祸,有人发愿刻制石版佛经,密藏于山间石室内。这就是云居寺石经的由来,房山石经刻制持续了千年之久。(图:石经,云居寺)

62、元代以藏传佛教为国教,但汉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摩尼教等也允许存在。元代佛教诸派中,禅宗最为繁荣。(图:少林寺)

63、明清以后,佛教愈趋衰落。清庭为笼络蒙古和西藏贵族,大力扶持藏传佛教。太平天国信奉基督教,对佛教和道教进行排斥。清末民国以后,新思想、新文化的兴起以及科学、民主的提倡,启发了民众的觉悟,加之国民革命和文革浩劫,佛教日趋衰落。(图:喇嘛庙,颐和园)

64、近现代民间佛教。过去人们信仰佛教是为修来世、求解脱、向往极乐世界;近现代社会,人们同时追求现世利益、祛病消灾、延寿增福,有求必应成为民间佛教徒对佛和菩萨的一种信念。其实超度亡灵、忏悔罪恶、保佑子孙、求官求财等行为与佛教本身相去甚远。(图:拜佛,雍和宫)

65、汉传佛教为北传佛教中的一支,另一支为藏传佛教。佛教伴随中国势力传播至朝鲜半岛、日本与越南等地,并且影响了后世的藏传佛教。汉传佛教以显宗为主,主要是大乘佛教。(图:檀柘寺方丈和蒙古国总统)

66、汉译佛经称大藏经,分经、律、论三藏,经是佛所说的言教,律指佛教戒律,论是后人关于佛教的论述。大藏经共1692部,6241卷。佛教自传入中国后,涌现出许多杰出翻译家,如道安、鸠摩罗什、玄奘等,他们为佛教的传播做出了重大贡献。(图:玄奘法师,大雁塔)

67、佛教源于印度而兴于中国。在印度,由于婆罗门教(印度教前身)和伊斯兰教的排斥和打压,佛教从兴盛、衰落直至消亡。而在中国,佛教却得到了很好的传播与发展,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今天,最权威、最完整的佛教经典保存在汉语大藏经中。(图:大藏经,来自网络)


68、十大经典佛经。1.《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2.《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简称《楞严经》或《首楞严经》);4.《妙法莲华经》;5.《大方广佛华严经》(简称《华严经》);6.《阿弥陀经》;7.《无量寿经》;8.《观无量寿经》;9.《长阿含经》;10.《地藏菩萨本愿经》(简称《地藏经》)。(图: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八大处)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五、藏传佛教

 

69、在青海省的日月山下,就是著名的唐蕃古道。沿这条古道一直往西,就可以直达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图:日月山)

70、公元641年,这条古道迎来了西藏吐蕃王朝首领松赞干布迎娶的妻子,唐朝的文成公主。与她一同入藏的,不仅有中原地区各种工艺技术和书籍,还有一尊佛祖12岁等身像。此前,松赞干布已经与尼泊尔的尺尊公主联姻,并带去一尊佛祖8岁等身像。(图:文成公主进藏纪念碑)

71、随同两位公主前来的工匠陆续修建寺庙,佛教僧人开始翻译佛经。就这样佛教从尼泊尔、印度和中国内地传入西藏,并逐渐渗入其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风俗习惯中,成为中国藏族广泛信仰的宗教。一千三百多年以来,经过不断积淀和努力,形成了佛教最为独特的一大分支,俗称喇嘛教的藏传佛教。(图:格尔底寺)

72、现在的外地人一到西藏,马上就会感到这里充满浓厚而神奇的宗教气氛。佛像前酥油灯长明香烟缭绕,经幡在屋顶和山巅迎风招展,朝圣路上虔诚的教徒磕着等身长头,晒佛节时满山遍野都是信教的人群。(图:经幡,唐古拉山口)

73、其实,藏传佛教流传的区域很广,包括西藏、四川、青海、甘肃和云南五个省份在内的中国整个藏区,以及内蒙古、新疆等地,到处都有藏传佛教的信徒。由于历史的原因,藏族和蒙古族几乎是全民信仰,此外,裕固族、门巴族、土族和羌族等少数民族也信奉藏传佛教,其中以西藏地区的宗教气氛最为浓厚。(图:色达)

74、藏传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00多年前的古象雄王朝。象雄是吐蕃之前在西藏高原雄霸一方的部落国家,古象雄的幸饶弥沃如来佛祖,为救度众生而慈悲传教了古象雄佛法,也就是本教。本教是古象雄文化的传承者,藏传佛教的许多传统都是象雄时代留传下来的,如转神山、拜圣湖、插五彩经幡、转经筒、放置玛尼堆、煨桑和供酥油花等。(图:圣湖,青海湖)

75、在西藏山南地区的扎囊县境内,雅鲁藏布江北岸,有一座按照佛教想像中的宇宙结构设计而成的寺院,桑耶寺。(图:桑耶寺,来自网络)

76、桑耶寺由印度佛学大师莲花生主持修建。位于桑耶寺中心的乌孜大殿代表世界中心须弥山,四方各建有一大殿,代表四大部洲,每大殿的旁边各有两个小殿,代表八小洲。主殿四角建立的白、红、黑、绿四塔用于降妖驱魔、驱邪祛灾。寺庙的墙代表铁围山。按照佛教的习惯,完整的寺院必须具有佛、法、僧三宝,如果寺院平时没有僧人长住,实际上只能称得上神龛或法台。桑耶寺建成后,有七位西藏贵族子弟剃度出家,开创了西藏佛教史上自行剃度僧人的先河。他们在桑耶寺里学习,翻译佛经,都有一定的造诣,成为西藏历史上第一批僧侣,桑耶寺是西藏历史上第一座佛法僧俱全的寺庙。(图:乌孜大殿,来自网络)


77、松赞干布。松赞干布、赤松德赞和赤祖德赞三位赞普被称为祖孙三法王,他们对藏传佛教在西藏的落地生根和传播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松赞干布在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影响下皈依了佛教,他派遣大臣端美三菩提等十六人到印度学习梵文和佛经,回来后创造了藏语文字并开始翻译佛经,制定法律明令人民要虔信佛教,佛教因此在吐蕃传播起来。(图:佛寺)


78、赤松德赞。赤松德赞对佛教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他迎请印度僧人寂护和莲花生入藏,建立桑耶寺,并请译师从梵文和汉文翻译了大批佛典。(图:佛寺)

79、莲花生。莲花生是印度密宗大师,藏传佛教的主要奠基者,宁玛派祖师,无上密乘大圆满教法的传承祖师。他创立了西藏第一座寺庙桑耶寺,从印度迎请无垢友等大德入藏,将重要显密经论译成藏文,创建显密经院及密宗道场,奠定了藏传佛教的基础。(图:莲花生,国家博物馆)

80、赤祖德赞。赤祖德赞再次对佛教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其主要兴佛措施有:兴建乌香多寺、制定七户供僧的规定、厘定文字、统一译例。期间出现了很多著名译师,如三老三中三少。赤祖德赞还娶唐朝金城公主为妻,对唐蕃交往有所贡献。(图:阿里)

81、朗达玛灭佛。九世纪中叶发生了朗达玛灭佛运动。赤祖德赞的兴佛措施和把王朝军政大权交给佛教僧人的做法,引起贵族们的不满。贵族们谋害了赤祖德赞,拥立朗达玛为赞普,展开了大规模的禁佛运动。法难期间,桑耶寺等著名寺院被封闭,大昭寺改为屠宰场,释迦牟尼等身像被埋藏起来,僧人被勒令改信本教,大量佛经被烧毁或扔到水中。禁佛运动对佛教的打击非常沉重,被称为灭法期黑暗时代。(图:阿里)

82、朗达玛灭佛一百年之后,佛教由西康和卫藏再度传入,西藏佛教又得复苏。朗达玛灭佛之前佛教在西藏的传播称为前弘期,之后称为后弘期。根据传入路线的不同,后弘期分为上路弘传和下路弘传。(图:阿里)

83、阿底峡。阿底峡是印度佛学大师,通晓各种经论,显密俱精。受古格王朝国王之邀,住藏十三年(10421054年),大弘佛法,破斥邪论,尤其注重显密的次第及经论的研习,是复兴藏传佛教的第一人,被噶当派尊为祖师。在阿底峡的推动下,佛教逐渐在吐蕃复兴,后逐步形成各支派。(图:古格王朝遗址)

84、宁玛派。宁玛藏语意为古、旧,尊印度密教大师莲花生为祖师。该派是最早传入西藏的密教,并吸收了吐蕃原始本教的一些内容,以传承弘扬吐蕃时期译传的旧密咒为主,重视寻找和挖掘旧的经典。由于该教派僧人只戴红色僧帽,因而又称红教。(图:密宗法王)

85、萨迦派。萨迦藏语意为灰白色的土地,因该教派寺院围墙涂有红、白、黑三色花条,故称花教。1244年,萨迦班智达应蒙古皇子阔端邀请赴凉州会谈,为元朝统一西藏作出了贡献。八思巴被忽必烈封为国师、帝师,管理西藏地方政教事务。明成祖时,封萨迦首领为大乘法王。(图:法轮)

86、噶举派。噶举的意思是教授传承,因该派僧人穿印度白色僧衣故称为白教。噶举派曾一度统一过西藏,直到乾隆年间才归清朝驻藏大臣节制。该派重视密宗,重视大印传承,不重文字,重在论理。13世纪,噶举派首创了活佛转世制度。(图:密宗无上瑜伽)

87、噶当派。噶当藏语意为佛语教授。印度著名佛教大师阿底峡为该派奠基人。噶当派教理系统化、修持规范化,因而对藏传佛教其他各派都有重大影响。该派重视一切佛教经论,以修习显宗为主,主张先显后密。(图:经堂,色达)

88、格鲁派。格鲁藏语意为善规,指该派倡导僧人应严守戒律。又因该派认为其教理源于噶当派,故称新噶当派。由于此派戴黄色僧帽,故又称为黄教。创教祖师为宗喀巴大师。(图:塔尔寺)

89、宗喀巴。1357年~1419年,是格鲁派的创立者、佛教理论家。鉴于当时各宗派戒律松驰,宗喀巴于1409年正月在拉萨大昭寺首次举行祈愿大法会,整顿佛教秩序,强调修行次第,先显后密,显密并重,提倡苦行,僧人不结婚,戒杀生,禁饮酒,断绝世俗交往等等,其代表作是《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图:宗喀巴,国家博物馆)

90、活佛。活佛是藏传佛教对修行有成就、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转世的人的尊称。格鲁派有四大活佛,即达赖、班禅、嘉木样和章嘉,分别负责前藏、后藏、外蒙和内蒙的教务。其中达赖和班禅地位最高,一世达赖和一世班禅均是宗喀巴的弟子,达赖已传至14世,班禅传至11世。(图:信徒)

91、大昭寺。大昭寺是松赞干布建造,是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建筑,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是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因主殿内供奉着文成公主带去的佛祖12岁等身像,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朝圣者跋涉千里,一步一个长头,就为匍匐在佛像脚下,以表达他们对佛的极度虔诚。(图:大昭寺)

92、小昭寺。小昭寺是文成公主奠基修建,寺内供奉了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据说在文革期间曾被红卫兵锯断,后经修复。(图:朝圣)

93、布达拉宫。最初为松赞干布为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兴建,是历代达赖喇嘛冬宫居所,以及重大宗教和政治仪式举办地,也是供奉历世达赖喇嘛灵塔之地。(布达拉宫)

94、格鲁派六大寺:甘丹寺、哲蚌寺、扎什伦布寺、色拉寺、塔尔寺和拉卜楞寺。甘丹寺是宗喀巴于1409年亲自筹建的,是格鲁派的祖寺;哲蚌寺是六寺中最大的一座,名僧大德辈出,五世达赖长期驻锡在此;扎什伦布寺位于日喀则,由一世达赖主持兴建,现为班禅的行宫;塔尔寺位于青海,宗喀巴在此出生,得名于寺中大金瓦殿内纪念宗喀巴的大金塔;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由嘉木样活佛兴建,该寺保留有全国最好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图:塔尔寺)

95、五当召。位于内蒙包头市石拐区东北,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对因明学有独到研究,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藏传佛教寺院,寺内洞阔尔活佛已传至第八世。(图:五当召)

96、普陀宗乘之庙。位于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北边,在承德外八庙中规模最大,建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是乾隆皇帝为了庆祝他本人60寿辰和他母亲皇太后80寿辰仿西藏布达拉宫而建。(图:普陀宗乘之庙)

97、须弥福寿之庙。六世班禅为庆贺乾隆帝70大寿,从扎什伦布寺启程,长途跋涉2万余里历经13个月到达承德。为迎接他的到来,乾隆仿扎什伦布寺修建此庙,因此又称班禅行宫。(图:大金顶,须弥福寿之庙)

98、甘珠尔庙。位于内蒙呼伦贝尔,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御批并由清廷拨银修建,因庙内藏有甘珠尔经而得名。藏传佛教经典分正藏和副藏,共108卷,正藏即甘珠尔经,收藏了经部和律部;副藏即丹珠尔经,收藏了论部。(图:甘珠尔经,甘珠尔庙)

99、雍和宫。位于北京市北二环,原为雍亲王府。1744年,为加强蒙藏关系、扶持藏传佛教,乾隆皇帝决定将其改为喇嘛庙,由章嘉三世活佛负责督建,是清朝中后期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法轮殿中供有宗喀巴像,万福阁内供有一尊26米高强巴佛。(图:雍和宫)

100、神山圣湖。在藏传佛教信徒心中,冈仁波齐、阿尼玛卿、尕朵觉沃和梅里雪山是四座神山,纳木措、玛旁雍措、羊卓雍措和青海湖是四大圣湖。千百年来朝圣者络绎不绝,他们转神山、拜圣湖,磕着等身长头,一步一趋,一为洗尽一生罪孽,更为表达对佛的虔诚。(图:圣湖,玛旁雍措)

后 记

  杨振宁后来不研究物理了,改而研究哲学。我也东施效颦,从文化的角度了解一下宗教。本帖为本人原创,文字内容参考了网上资料,图片除注明外均为自己拍摄。欢迎大家转发,你的每一次分享都会得到佛力的加持。因为按照佛教理论,传播教义属于法布施,其功德要大于施金舍银等财布施和吃素放生等无畏布施。感谢草坡网友对本帖的贡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