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锦秋 | 她是“国宝守护人”,在西安城里仰望“盛唐梦想”

2018-03-01 顾景言 十点人物志

本文字数 3669 字          阅读时间 8 分钟

本文经“世界华人周刊”授权转载

微信号:wcweekly


近日,由于热播的节目《国家宝藏》,八十多岁的张锦秋教授走进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视野。在这之前,虽然她是建筑学界的大师级人物,但却并不广为人知。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这似乎并不稀奇。


她更罕为人知的身份,是梁思成先生的关门女弟子,并用一己之力复原了西安城的“盛唐风貌”。


梁思成的君子之风,赤诚耿介,建筑才华,都在她身上延续着。


梁思成先生


陕西历史博物馆、钟鼓楼广场、大唐芙蓉园、法门寺工程、长安塔……都是出自她的手笔。只要你去过西安,就一定看到过她的作品整座城市,都已经打上属于她的烙印。


她就是张锦秋。



 1 


张锦秋的大半生都和西安结下了不解之缘,最出色的建筑作品也都坐落于西安,可以说这座城市承载了她毕生的骄傲。


不过,张锦秋却并不像很多人猜想的那样是个土生土长的陕西人。她是个川妹子。


1936年10月7日,张锦秋出生在四川成都。她的童年时代恰逢抗日战争,那时候的人都比较重男轻女,寻常百姓连活命都算是勉强,更不要说是让女孩子接受教育了。


大部分女孩子的命运都是十分凄惨的,能识字的都是极少数。


少年时期的张锦秋


然而,张锦秋却是一个天生的幸运儿。她的父母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皆从事建筑行业,姑妈张玉泉更是当时极为杰出的女建筑师。可以说,张锦秋出生在了一个家境优裕的书香门第。


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张锦秋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但是,少年时代的张锦秋,她的梦想并不是做一个像父母一样优秀的建筑师。她的梦想是——作家。


之所以有这种作家梦,是因为张锦秋十分酷爱文学作品。她读起书来如饥似渴,古今中外的名著,只要她能够看到就一定要读完,几乎达到了痴迷的地步。


青年时期的张锦秋


如果是普通孩子,对“课外书”如此着迷,很可能会导致学业成绩下滑,引来家长的责骂。但是张锦秋天生聪颖敏锐,在痴迷文学的同时,课业成绩竟然丝毫没有落下,始终是令人不得不服的学霸。


所以,对于她疯狂读“课外书”的行为,父母一般都是听之任之。


只不过,当她18岁那年真正面临人生的重大选择时,她的父亲终于站了出来,温和地劝说她放弃了文学梦。


1954年,张锦秋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


 2 


父亲的理由是非常理性的。


他告诉张锦秋,文学创作并不是只靠兴趣和努力就可以完成的,最重要的是天分。虽然她的作文一向写得很好,但是写作文和文学创作是两码事。她的理科成绩和美术功底都非常好,当建筑设计师是最好的选择。


张锦秋接受了父亲的建议。事实证明,在这个人生的重大转折点,她做出了正确的抉择。


1954年,18岁的张锦秋走进了钟灵毓秀的清华园,攻读建筑学专业。在清华园,她度过了12年的时光。


也正是在这里,她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位良师——梁思成先生。


梁思成


梁思成是梁启超的长子,毕生致力于建筑学的研究,堪称当时建筑学界的领军人物。他一生中倾注心血最多的,就是对古典建筑的研究与保护。


由于深爱古代建筑,梁思成先生甚至还在“二战"期间做过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向美军提出不要轰炸日本的京都和奈良的古建筑,因为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复刻了盛唐风貌,那是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能投入这样一位大师的门下,对于张锦秋而言无疑是幸运的。



梁思成先生是一位温文儒雅的谦谦君子,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个人品行上都无可挑剔,给青年时代的张锦秋树立了一个最直观的榜样。


师生二人经常在梁家的书房里谈古论今,交谈对建筑学的心得。梁先生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者,而是亦师亦友,引导着自己这位年轻的女弟子。


晚年的张锦秋教授在回忆恩师的时候,曾经细致地描绘了梁思成先生书房的布局:


“书房朝南,两个大窗,十分敞亮。房间东端当中布置着梁公的书桌。书桌对面的西墙排满了书架。书桌右前侧是一条长沙发。左前侧是木茶几和靠背椅。小屋子简朴舒适,紧凑而不拥挤。冬春之交,梁公喜欢在书桌右角摆一盆‘仙客来’,挺秀的朵朵红花显得生意盎然。”


时隔数载,连恩师书房的细节都能记得如此清晰,足以见得张锦秋对恩师的怀缅之情。


 3 


梁思成先生的教诲,使张锦秋在建筑学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过,她之所以后半生致力于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和复原,则是因为一次考察活动。


那是一次针对古建筑的考察活动,20多岁的张锦秋先后随考察组去了无锡、扬州、苏州、杭州等地实地考察中国古典园林。



张锦秋第一次见到那么多令人感到惊艳的园林建筑,她被古典园林之美震撼了!考察活动结束之后,她已经下定了决心:要将精力投入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


这个决定,影响了她的后半生。


1966年的春天,张锦秋离开了清华大学,来到了古城西安,进入西北建筑设计院工作。


当时正值“文革”,张锦秋也因为知识分子家庭的出身遭到了批判。但是她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让自己进一步沉浸到建筑学研究之中,静候能够大施拳脚的那一天。


 4 


“文革”结束后,1978年,张锦秋马上为西安城献上了自己的第一份厚礼——阿倍仲麻吕纪念碑。



这座纪念碑是为唐朝时来到中国的日本人阿倍仲麻吕所建。张锦秋将大唐文化和日本文化巧妙地融合在这一座纪念碑上,在古朴庄重的碑身刻上了李白为阿倍仲麻吕所写的诗文,复现了盛唐风韵。


张锦秋的这个作品在建筑学界引起了关注,初步奠定了张锦秋在建筑界的地位。高层领导,也因此注意到了这个师出名门的女建筑学家,更多的机会在等待着她。


1986年,她主持设计的陕西省体育馆落成。


1987年,陕西历史博物馆建成。这是张锦秋一生中最得意的作品。



整座博物馆采用古代宫殿建筑的外观,用简单的白、灰、茶三种色调凸显了中国画中“水墨为上”的理念。整座博物馆恢弘、大气、祥和,是陕西最出色的一张名片。


张锦秋的建筑作品,被建筑学界称为“新唐风”,渐渐成了西安城和陕西省的一个个重要符号。


法门寺工程、华清池唐代御汤遗址博物馆、三唐工程、钟鼓楼广场、慈恩寺玄奘纪念院、陕西省图书馆、大唐芙蓉园……


大唐芙蓉园


长安塔


西安钟鼓楼广场


大唐的风韵,在这些建筑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古城长安,获得了建筑意义上的重生。


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梁思成先生的这位关门弟子——张锦秋。


由于《国家宝藏》,张锦秋成为了目光的聚焦地,但她始终淡然处之。她作为一名纯粹的学者,并不在乎民众的鲜花与掌声,在乎的是是否能把故国的古典建筑传承下去,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对她而言,民众是否知道张锦秋是谁并不重要,是否能够被她的建筑作品所打动才是最重要的。毕竟,能用一座座复原的古建筑为炎黄子孙还原出盛唐气象,是她大半生的梦想。


张锦秋与长安塔


这是老一辈知识分子的风骨与执着,也是从民国延续至今的大师气度。我们的民族,正是因为有了一代又一代这样的知识精英,才得以在无数次战乱与动荡之后依然保存故国的文脉与精粹。


曾经的梁思成,忍受着战乱和饥饿,辗转走遍大半个中国去考察中国的古建筑;现如今,他的关门弟子已经继承了他的衣钵,用建筑家独有的创意为我们复原出一个古色古香的新长安。


如果你去了西安,在她所设计复原的那些壮美的建筑面前,如果你觉得你寻到了梦中的大唐,请一定不要忘记这个美好意境的缔造者——张锦秋。



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陈衡哲 | 瞿天临 | 李书福 | 陆游 | 田沁鑫 | 黄景瑜 | 许知远 | 林超贤 | 朴树 | 麦家 | 徐霞客 | 许荣茂 | 吴秀波 | 费孝通(二)费孝通(一)| 河森堡 | 春夏 | 柳宗元 | 余世存 | 雷佳音 | 埃隆·马斯克 | 巩俐 | 饶宗颐 | 石黑一雄 | 柳云龙 |《如果国宝会说话》× 徐欢 | 惠英红 | 黄执中 | 程璧 | 宜家 × 瓦尔·坎普拉德 | 贾樟柯 | 老狼 | 窦文涛 | 林奕含 | 茅侃侃 | 李清照 | 何香凝 | 刘若英 | 季羡林 | 莫言 | 纳兰性德 | 汪曾祺 |《红楼梦》× 探春 毕淑敏 | 黄晓明 | 章子怡 林真理子 村上春树 | 波伏娃 | 苏东坡 | 蒋勋 | 王小波 | 阿城 | 三毛 | 王朔 | 刘震云 | 贾平凹 | 冯唐 | 李宗盛 | 黄轩 | 六神磊磊 | 蒋方舟 | 梁鸿 |《芳华》× 苗苗 | 陈凯歌 吴晓波 | 高晓松 | 木心 | 钱钟书 | 陆天明 | 沈从文 | 严歌苓 | 余光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