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她是李宗盛最重要的女人,罗大佑永远的“小妹”,65岁依然活成少女摸样

蒋苡芯 十点人物志 2019-04-29

♪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音频



张艾嘉在两个年龄与“老去”这件事深情对视过。

 

第一次是在40岁前夕,有一天,她在低头吃饭的时候,突然发现面前的饭粒变得很模糊,要拿远一些才能看到。细想之后,张艾嘉在心里已有掂量。

 

不惑之年一到,她很乖地走进了眼镜铺,看着镜中戴着厚重眼镜框的自己,圆面颊、圆眼睛开始下坠,青春不再,已是一张严肃的面孔。

 

“果然,这是我老花的开始。”

 

第二次是在60岁以后,她似乎比少女时期更加活跃和勤奋。

 

接连导演电影《念念》、《相爱相亲》,出版书籍《轻描淡写》,在贾樟柯《山河故人》里与小自己39岁的董子健上演忘年恋,担任台湾金马奖主席,穿着高跟鞋3个小时和青年演员王耀庆演话剧《聊斋》······


 ▲ 张艾嘉登上《朗读者》

 

去年,张艾嘉登上央视文化类节目《朗读者》,毫不避讳地谈及起自己的衰老。

 

那天,她穿着黑色水袖上衣、白色百褶裙。面对镜头,眼角锐利的皱纹被笑意化解得柔和。“变老是人的自然规律,不需要去躲躲藏藏。”

 

眼睛里仍是那股天生就躲藏不住的自信与倔强。“我很开心,到了这个年龄还可以继续工作。”

 

那是1976年《碧云天》中与命运斗争的少女俞碧菡、是1986年《最爱》里为爱牺牲的第三者白芸,是2001年《地久天长》中平凡坚毅的母亲李慧珍、是2010年《观音山》里的孤独自杀的房东常月琴······

 

是1992年和2015年两唱《爱的代价》的张艾嘉。

 

“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像朵永远不凋零的花,陪我经过那风吹雨打,看世事无常,看沧桑变化······”

 

01

“电影是我一生的事业”

 

人们总是习惯用数字来计算一个人一生的成绩,浅显、明白、直观。

 

张艾嘉身上也有很多的数字。

 

在搜索引擎上搜她的词条,作品列表一栏从1970年代一直列到了2010年代。100多部电影作品和近50个提名、获奖奖项······让鼠标滚动的次数都多了几圈。

 

“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台湾金马奖最佳女配角”“台湾金马奖最佳女主角”······


 ▲ 张艾嘉出席第39届香港国际电影节

 

在2015年香港国际电影节倒计时的发布会上,台上的主持人介绍张艾嘉:“她投身电影40多年。”忽然停顿下来,一脸惊诧地询问台下的张艾嘉:“40年?真这么多?”张艾嘉也被逗乐了,略带羞涩地点了点头。

 

此时在场的人才意识到,原来,张艾嘉在电影圈已经待了那么久了。

 

同时代被大众熟识的女明星,邓丽君已经香消玉殒20余载,林凤娇的身份已成为成龙背后的女人,林青霞也早已淡出荧幕、不再接戏 ······

 

张艾嘉作品列表里的第一位,是一部在记忆深处已经很久远的作品。

 

去年在接受许知远《十三邀》采访时,被问道:“还记得你拍的第一部片子是什么吗?”

 

张艾嘉双手托腮想了很久,想起了关键词“李小龙”

 

那是1973年,她刚满20岁。出身名门望族不顾家人反对,一头扎进了香港的影视圈。

 

《龙虎金刚》是她的第一部戏。《龙虎金刚》讲述的是游侠“一条龙”夺回被一伙匪徒抢走的华侨救捐款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张艾嘉在其中扮演了救助“一条龙”的农家少女阿香。

 

在那个功夫片最吃香的年代,张艾嘉在整个拍摄期间都住在李小龙的旧舍。但初出茅庐的她并没有拿到“打女”的角色。“没有人相信我可以打,觉得我的样子就是被打的感觉。”

 

当时初入片场的张艾嘉觉得,虽然环境很陌生,但她是自在舒服的,她觉得在演戏上有太多自己要学习和要表达的东西。“这就是我想做的事。”

 

当时在香港,张艾嘉的长相并不出众,很多角色机会常与她失之交臂。


 ▲ 张艾嘉《碧云天》剧照

 

一直到1976年,她凭借琼瑶电影《碧云天》拿下当年“台湾金马奖最佳女配角”,人们才看到那双大眼下的魅力,还有她的才华。

 

她也开始有了更多角色的尝试,70年代末,她以每年12部电影的高产,寻求着自己在电影圈的位置和诉求。

 

和林青霞、米雪合作拍摄《金玉良缘红楼梦》,与刘文正、谢贤一起拍摄《变色的太阳》,在《疯劫》里和赵雅芝对戏······

 

张艾嘉说,和她同年代的很多女明星,似乎每个人的人生剧本也早已被写好。20多岁时频繁演戏,30多岁左右就嫁入豪门。

 

“我觉得很不可思议,我们一直在努力练功、演戏,到30岁应该是最好的时候,怎么可以在这个时候退休呢?”

 

她开始尝试做幕后导演、编剧工作。


 ▲ 电影《最爱》剧照

 

1986年,凭借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最爱》,张艾嘉获得“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入围“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

 

《最爱》讲述了两个闺中好友,相亲相爱20多年,却为一个男人暗中闹心计的故事。张艾嘉在其中把白芸情不自禁爱上好友丈夫、却不得不为爱牺牲的隐忍表现得恰到好处。

 

30年后,当网络社交媒体知乎上有出现一个帖子叫《如何评价张艾嘉》时,还有90后网友在上面写下千字评论,感慨这部电影的优质。

 

上世纪80年代,社会从戒严时期松绑,民歌运动风起云涌,台湾的“新电影”和香港的“新浪潮”运动迸发出了蓬勃生机。

 

周润发、刘德华、张曼玉、梁家辉、刘嘉玲、梁朝伟等人成为时代的偶像,那时,张艾嘉已经是众人的前辈。


▲ 张艾嘉和周润发

 

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黄霑戏称张艾嘉是台湾的“众人教母”——由她发掘的罗大佑、李宗盛、杨德昌、侯孝贤各个都是艺坛的“教父”。

 

今年6月,刚卸任金马奖主席的张艾嘉和刘德华、金城武一起,获邀加入“美国奥斯卡金像奖”评委阵容,7月,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评委名单曝光,张艾嘉在列。

 

消息发布后,她在64岁说的那句话又被媒体翻出:“电影将是我一辈子的事业,在我20多岁的时候就下定了这个决心,我觉得我的初衷,到现在都没有任何改变。”

 

02

一朵在爱里自由怒放的花

 

1969年,16岁的张艾嘉刚从美国念书归来,留着长头发,穿着迷你短裙,手上戴十个戒指,憧憬“flower power”(花的力量,嬉皮士的口号,主张以和平的方式反对战争——笔者注)般自然肆意的人生状态,经常光着脚丫子在大马路上散步,渴望成长为一个自由的女人。

 

以这样的姿态出现在了当时女艺人风格整体偏“玉女”的港台娱乐圈,张艾嘉无疑是独特和具有吸引力的。


 ▲张艾嘉年轻时

 

过去40多年,在整个华语电影届,有很多女明星被冠以“红粉”与“佳人”之名。只有她一人,始终站在那些掌握着话语权的男人身侧,成为“伙伴”与“知己”。

 

“小妹,快披上我身上的外套······小妹,让我将你轻轻的拥抱。”罗大佑1983年发表过一首《小妹》,就是献给他永远的“小妹”——张艾嘉。

 

二人相识于1974年。当时的罗大佑还是医药学院二年级的学生,张艾嘉已经在演艺圈小有名气。20岁的张艾嘉,被有才华的男人吸引,希望男人可以给他一个浪漫的情怀。

 

电影《闪亮的日子》让两个自由的灵魂相遇。她是电影主演,他是插曲创作者。后来,罗大佑把整整写了5年的《童年》献给了张艾嘉首唱,为她写《是否》、《光阴的故事》······


 ▲ 张艾嘉与罗大佑

 

“罗大佑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我一看他写的歌,哗!那个年代能写那些歌,真是惊为天人。”这是张艾嘉多年以后在《志云饭局》上对罗大佑的评价,也成为了她在媒体面前对他唯一的告白。

 

而对比李宗盛,他似乎对张艾嘉告白了更多。譬如那首1992年写的《爱的代价》里。

 

李宗盛说:“我写这首歌的时候,是想着你写的,想着你为什么嫁给别人了。”

 

李宗盛说:“我写这首歌的时候,真的是一边写一边流泪。”

 

2006年,《感性与理性》演唱会上,李宗盛这样介绍张艾嘉:“这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女人。”

 

那天晚上,张艾嘉开玩笑问道:“那我先问你,你有没有爱过我好了?”

 

她并没有等到回答。只是那晚,已经50多岁的李宗盛,湿润着眼眶唱着:“也曾伤心流泪,也曾黯然心碎,这是爱的代价。”


 ▲ 张艾嘉与李宗盛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张艾嘉曾被问过:“为什么遇到了那么多有才华的男子,都没有走到最后?”

 

张艾嘉说:“有些人走到最后,都分岔了。爱的人和结婚的人,都是注定的。”

 

张艾嘉有过两段婚姻。

 

25岁那年,她因为渴望安定的未来,嫁给了当时美联社驻港分社社长刘幼林。张艾嘉曾哽咽地说,这是她这一生唯一一个想要说“对不起”的人。

 

那段婚姻并不如她所想象,当时年轻的女孩因为和新婚丈夫没有太多的共同话题,又害怕为人妇的不自由,变得开始挑剔和回避。

 

他们分居多年,直到张艾嘉37岁决定再婚时,才发现他们竟然还没办离婚手续,“某种程度上,我也耽搁了他很久。”

 

与现在的先生再婚时,先生的一个观点让张艾嘉特别认同:“两个人千万不要粘在一起。”

 

张艾嘉说:“每个人永远都是一个人来,一个人去,都是孤独的。所以我们要懂得,你就是你,我就是我,我们不应把所有的幸福都依赖再对方给你什么。”

 

03

拥抱肚脐里长虫的孩子

 

过溢的情感在爱情里无处安放时,张艾嘉找到了另一个出口。

 

面对许知远的采访时,当许知远抛出:“你好像还做很多慈善工作?”这个问题,想要去为她寻找一些意义和价值时。张艾嘉很坦然地摆摆手: “年轻时知道自己心中有很多的情感想要爆发,但是不太敢讲,怕别人觉得我有神经病。”

 

她选择把一部分感情安放在慈善和公益上。

 

第一次接触公益是1993年,张艾嘉受台湾世界展望会的邀请探访非洲。


 ▲ 张艾嘉在非洲探访

 

日常站在台前光芒四射、佩戴名牌首饰、掌声鲜花簇拥的女明星怀着极大的好奇前往,可当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肯尼亚战乱后的景象赤裸裸放在她眼前时,素来沉稳、淡定的张艾嘉一时无措,连呼吸都觉得压抑。

 

她第一次感受到,现实比电影中的艺术渲染更加血淋。

 

饥饿、干旱、疾病、死亡······

 

在无政府状态下的难民营里,那双大眼的目光可及之处,全是皮袍骨的小孩和精神颓靡的妇女。

 

苍蝇和蠕虫爬满了他们的皮肤和食物,仿佛天生就长在上面一般,空气中弥漫着令人作呕的馊臭味。

 

“这里几乎没有男人的影子,有的去打仗了,不知生死,有的去找食物了,几天未归。”

 

张艾嘉很着急,当时的她几乎没有处理类似事情的经验,只能不断和当地妇女讲:“你们要懂得节育,要吃避孕药,不要生那么多孩子。”

 

直到两三年后,张艾嘉才意识到当时自己有多可笑和残酷。

 

“我在用我们的思维和眼光思考问题。但这些国家儿童死亡率非常高。”在非洲战乱国家,一个家庭生育8个孩子,经过战乱、疾病,最后可能就剩下1个。

 

1994年,有媒体同张艾嘉一起前往刚停止内战的卢旺达探访。记者看着正在重建中的城市,随口感叹了一句:“还好嘛,都没有要死的人。”

 

张艾嘉当下很气愤,她在后来的采访中曾提及,是不是一定要看到死人才觉得悲惨?“这就是我们城市人的残酷,无意识的残酷。”


▲ 张艾嘉与养女

 

张艾嘉还在蒙古助养了一个小孩。

 

2001年冬天,张艾嘉在蒙古见到成堆的垃圾山是孩子们三餐的来源,废弃的汽车壳里住着很多家庭······

 

助养琳琳时,她还是个9岁的孩子。张艾嘉去蒙古看她,女孩知道自己的助养人是个外国人,于是画了一幅金发碧眼画准备送给张艾嘉。“她看到有点不晓得该怎么办,没想到我长这个样子。”

 

2014年,琳琳大学毕业,张艾嘉因拍戏没能去参加她的毕业典礼,录了一段告诉她:“你永远是我的家人,我的心情就像看自己的孩子一样。”

 

她现在每一年都会去趟非洲,塞拉利昂共和国、加纳、刚果、卢旺达······走进难民营里,伸手抱起肚脐里长着虫子、患有皮肤病的孩童。

 

 

04

“我没有办法青春一辈子”

 

60岁以后,张艾嘉突然多了一样“本事”——催人泪下。

 

她登上央视综艺节目《开讲了》,与一位90后青年代表对视了整整1分钟。那双被张艾嘉自嘲为“瞳孔逐渐失色”的眼睛把对方看得泪流满面。

 

张艾嘉笑称:“你是在为我的皱纹哭吗?”对面与她相差40岁的女孩回答:“我在你的眼睛里看到了岁月。”


▲ 张艾嘉登上《开讲啦》

 

她当天演讲的主题是“安静的力量”。

 

有青年代表激动地站起来质疑她的演讲内容:“您作为前辈不是应该鼓励年轻人去做进击的巨人吗?为什么要让他们安静和淡定呢?这不是老年人才该有的状态吗?”

 

张艾嘉平和地回应道:“我没有办法青春一辈子,安静不代表没有动力,反而安静里面的热情是更澎湃的。”

 

张艾嘉觉得,正是因为这个世界浮躁,让大家都看不清自己。我现在的心静不是因为老,心静能让我看清楚自己还有多少精力去做多少事情。

 

“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你年轻,冲得头破血流就可以找到的。有时心静下来,答案就在你的眼前。

 

90年代,香港文化名人林奕华给香港大学的学生开通识课,请张艾嘉前来做讲座,课题名就叫作“成为张艾嘉”。

 

林奕华后来谈起设置这堂课的初衷:“因为张艾嘉直至60多岁依然活得很现代、自我,从来不封锁自己。这很值得去让学生探讨和了解。”

 

张艾嘉依然保持着很高的生产力。 “那是外界给了我太多刺激。”

 

这些年,张艾嘉接触了很多年轻导演,发现原来讲故事的方式还可以那么多元,她总是按耐不住自己的兴奋。“我想表达一些自己最能够拿捏好的、关于人性的东西。”

 

逐渐老去的张艾嘉,开始更多地在电影中去探讨“生与死”的话题


▲ 《念念》海报

 

60岁后执导的两部电影《念念》、《相爱相亲》,票房虽然一般,但总能打到观众的泪点。有男性观众在电影见面会上向张艾嘉提问,话说到一半,就开始大哭。

 

《念念》讲述了繁华大都市中,几个年轻人对爱情和亲情承担与奉献的故事。

 

早在筹备阶段,张艾嘉曾和制片人李松良提出,想要用镜头记录下一个孕妇真实的生产过程,而不是用特效去做。李松良当即提出反对:“怎么可能,怎么会有人愿意让你拍?”

 

他们开始一家一家医院找产妇,一位正在妊娠期的护士欣然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张艾嘉用真诚打动了她“对你她和孩子,这都是最伟大的时刻和生命最真实的时刻。”

 

于是,有了《念念》末尾将近2分钟的分娩镜头。一个新生命,全身包裹着胎膜和母亲的血,迎来他的人生。那个孩子现实生活中的小名,就叫“念念”。


▲ 张艾嘉相亲相爱剧照

 

电影《相爱相亲》中,不仅故事的主线围绕着“迁坟”展开,她还刻意在开头拍了一个在火葬场里压骨灰的情节。

 

张艾嘉曾为此解释道,她想要的、探讨的,是真实的东西。她年轻时,曾在爷爷的葬礼上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画面,让她思考了很久关于生与死的问题。

 

“人就这样没了,一代人送别一代人。那么面对死亡,我们年轻人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去活呢?”

 

张艾嘉希望,那一幕能如给电影中的年轻女孩薇薇带来的震撼一般,给银幕外的年轻人们也带来对死亡的思考。

 

如她在《轻描淡写》一书中写道:“生命是沉重的,但到了某个时代终于明白了,是可以轻描淡写的。”


▲ 张艾嘉

 

2015年,恰逢《念念》上映时,张艾嘉把那首属于她的《爱的代价》重录了一次。从“小妹”到“张姐”,熟悉的声音曲调中少了稚嫩与清脆,多了几分被岁月沉淀下的力气。

 

曲末,张艾嘉选择用缓缓的语气把那句耳熟能详的歌词念出:“走吧,走吧,人总要学会自己长大。走吧,走吧,人生难免经历苦痛挣扎······”

 

-背景音乐-

张艾嘉 《爱的代价》

-作者-

蒋苡芯,反实证主义拥护者,崇尚严肃写作者。本文首发十点人物志(ID:sdrenwu),记录每一个值得被记录的人,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主播-

素年锦时,十点人物志签约主播,朴素的年华,似锦的时光,用声音温暖你每个夜晚。微信公众号:素年锦时FM,荔枝播客:素年锦时FM(ID:fm186458),新浪微博:@主播素年锦时。   


点击下图,阅读更多推文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欢迎把我们推荐给你的家人和朋友

 ▼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看更多精彩人物故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