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拯救1645个早婚辍学女孩,她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

笋思 十点人物志 2020-10-20



文 | 笋思



最近发生了许多大事,有一件格外吸引我的注意:


从2020年7月1日开始,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联合启动了第四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


这个调查每十年开展一次,反映妇女社会地位的状况和变化,到2020年已经是第四期。


据说,一共会有3万人参与新一轮的调查,人群覆盖18至64岁的中国公民,男女都有。


也不知道这3万个人该怎么选,但我建议,调查组一定要和一个叫张桂梅的人聊聊。


张桂梅是谁?


一个63岁、在云南大山里教了一辈子书的女人。


为什么要找她聊聊?


因为她创办了一所免费的女校,用10年的时间,把1645名濒临失学的女孩,送出了大山,送到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从而改变了她们的命运。


我觉得,在女性教育问题上,她一定有发言权。


马上就要高考了,最近央视《面对面》节目采访了她。


镜头前的张桂梅,身材瘦小,满脸皱纹,穿着朴素,要不是戴了眼镜,任谁都想不到她是一位中学校长。

 


节目播出后,她的事迹迅速被网友们热烈讨论,在微博热搜上待了好几天,抢了许多明星的风头。


而在了解了张桂梅的故事后,我只想一句话:


这么伟大的女人,早该上热搜。





从旅游名城丽江的市中心出发,沿着蜿蜿蜒蜒的山路往东南方向开,5个多小时的车程后,你就可以到达一座叫华坪的小县城。


2019年,这个县常住人口17.53万,其中三分之一是少数民族,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县最有名的产业是种芒果。


如果不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坐落于此,华坪县就像众多内陆小城一样,默默无闻,很难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中。


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如火如荼的时候,华坪县也迎来了一件大事——


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成立了。


这是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公办女子高中,在这里读三年书,一分钱都不用花,学校经费全部由政府承担。



建校12年来,一共有1645名大山里的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


虽然学校历史不长,但华坪女高已经超过了众多老牌中学。2019年高考,118名毕业生的一本上线率40.67%,本科上线率 82.37%,稳居丽江市第一。


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很不容易的。


不同于许多学校热衷于“掐尖”,华坪女高招生不看分数,最重要的招生条件只有一条:


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因种种原因上不了学的山区女孩,才能到这个学校继续念书。



而在大多数时候,这些学生的学习基础并不是最好的。


张桂梅,正是这所女校的校长。


亮眼成绩的背后,是她多年来的心血与付出。


这所女校何以如此特殊?


事情要从46年前说起。


1974年6月的一天,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一户满族农民家里,有俩姐妹要出远门。


为响应“三线建设”运动,家里的姐姐要去云南支援边疆建设,因为母亲早逝,她不放心妹妹留在家中,于是就把17岁的妹妹一起带到了云南。


她们落脚的地方叫中甸县,也就是后来的香格里拉。


妹妹张桂梅的人生就此改变。她在云南落地生根,遇到了后来的丈夫,和他一起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喜洲镇第一中学任教。



人生就这样走过40年,本以为平淡的日子会继续下去。


天有不测风云,1996年丈夫因胃癌去世,张桂梅大受打击,主动申请从大理调到外地工作,避免触景生情。


丈夫去世这一年,她来到了华坪县,担任民族中学的语文老师,还经常当班主任。


这里的条件比不上大理,张桂梅来之前就做好了心理准备,但现实状况还是让她大跌眼镜。


开学了,家长过来交学费,都是一角两角的钱,加起来有一大包;有的孩子舍不得买菜,每餐就只吃米饭。


但最让张桂梅不能接受的,是有的孩子教着教着,人就不见了,不来上学了。


这些孩子大多是女孩。她觉得奇怪,就走很久的山路去家访,一去就明白了。



山里人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女孩不继续读书的原因无非两个:嫌学费贵,读不起了;家里重男轻女,要早早嫁人了。


但在张桂梅看来,才十几岁的孩子,怎么能就这样不读书了呢?


她拉上村干部去和女孩家里沟通,非要把孩子领走继续念书。


“不要你一分钱,我自己出钱。”她这么对女孩的家长说。


张桂梅那是想得很简单,大不了自己节省一点、少花点钱,也不能让班里50多个孩子辍学。


就这样,她一边教书,一边把那些女孩找回来。工资一分没存,差不多都用来做贡献了。


但在山区,这样的案例实在是太多了,光靠张桂梅一个人完全管不过来。


有一年她带高三班,高考临近,班上又有一个女生消失了。张桂梅去找,发现她在家里干活,而她念小学、念初二的弟弟,反而被父母送到县城里补习。


张桂梅一是没忍住,冲女孩的母亲破口大骂:


你脑子有病啊!你女儿高三,你不送她去补习,反而送儿子去补习?


没料到对方非常理直气壮地回答:因为他们是儿子啊。



因为他们是儿子。说出这句话的还是一位母亲,一个女性。这个回答深深刺痛了张桂梅。


从那时起,她开始思考,该如何改变这种“低素质母亲——低素质孩子”的恶性循环?


她心里涌出一个大胆的想法:


建立一所女子高中,让失学的女孩来免费上学。


“就算把命搭上,也要办起来。”





中国建女校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鸦片战争时期。


1844年,46岁的英国女传教士爱尔德赛来到中国,在五个通商口岸之一的宁波,开办了中国第一所教会女学。


古代女子没有读书的传统,何况又是一个外国人开的学校,爱尔德赛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那时,宁波街头巷尾流传着一个传闻:外国人的蓝眼睛,其实都是瞎的,那个奇怪的外国老太太把女孩骗过去,其实是想挖她们的眼睛,给蓝眼睛的人治病。


久而久之,爱尔德赛就被人叫成了“宁波女巫”。


直到半个多世纪后,中国人才开始兴办自己的女校。


1904年,一名叫做惠兴的满族女子在杭州创办女校。一年后,学校经费筹措困难,经常断课,惠兴多次请求清政府拨款,却迟迟得不到回应。


绝境之下,惠兴吞下鸦片,死谏殉学,才换来学校的经费。



一百多年之后,惠兴的满族后代张桂梅筹建女子高中,女校前辈们踩过的坑、遇过的困难,她又重新经历了一遍。


首先,是对建立女子中学的争议。很多人质疑张桂梅,现在都什么年代了,为什么还硬要把男女分开?


但张桂梅深知,对于大山里的贫穷家庭来说,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家长往往是儿子优先,牺牲女儿。


所以,她一定要把机会留给女孩。


“女孩子受教育,可以改变三代人。如果她有文化,她会生了姑娘就丢?她不会。”



想法有了,筹钱很难。


张桂梅曾天真地以为,建学校是件好事,总会有人支持的吧?


当时她已经是优秀教师了,得了一些荣誉,她就把这些奖状、媒体报道,连同自己的身份证件一起打印出来,每年到寒暑假,就拿着这些证明去外面大城市筹款。


结果别人根本不认。


不但不认,还觉得张桂梅是骗子:好手好脚你不干活,戴个眼镜出来骗钱花?


为钱忙碌了五年,她一共就筹到1万块。



2007年,就在张桂梅要放弃的时候,转机出现了。


那一年,她当选了党的十七大代表。她去北京开会,被一个新华网记者发现,她穿的裤子上竟然破了两个洞。


张桂梅平时走山路惯了,裤子磨出了洞也没注意,但这位记者却因此采访了她,于是就有了一篇报道《我有一个梦想——访丽江华坪县民族中学教师张桂梅》。


那是一个记者讲话还管用的时代,通过这篇稿子,更多人知道了她的女校梦。丽江市和华坪县各拿出 100 万元,来帮助她办校。


一年之后,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就建成了,张桂梅当校长,还有16名教职工,老师的工资和学校经费都由政府提供保障。


华坪女高的第一批学生共100名,绝大多数都是少数民族。



对于这100名山区的女孩来说,免费学习的机会意义重大。有一个学生的爷爷就曾对张桂梅说:


我们可以放心死了,因为我姑娘读高中了。


那是一个大山里的家族,祖祖辈辈的希望。


有了众人的支持和期待,张桂梅给自己定下了很高的要求,她想让女高的学生们“全部上一本、上双一流、上清华北大。”


但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又谈何容易。


因为招生没有成绩上的要求,华坪女高第一批招来的学生基础很差,有些甚至需要从小学初中的知识开始补起。


有人劝张桂梅说,一步一步来,先培养上职业大学就行了。但她不答应,“如果只是读职大,用不着让大家费这么大力气,来办这个高中。



在学生眼中,这位张校长是严厉的。


每天早上5点起床,夜里12点休息,3分钟从教室到食堂,吃饭不超过10分钟。在华坪女高,每一件事都被张桂梅限定在规定时间内。


山区没有好的师资,也没有素质教育的概念,张桂梅和学生们想要填补巨大的差距,靠的就是笨方法,刷题,刷题,再刷题。


“别人说刷题对孩子不好,但我们只有这个办法。只有拼了,我的学生才可以考上武大,浙大,川大,厦大,都可以上。”


学生尚且辛苦如此,张桂梅的工作强度更甚。


多年的劳累,她积累下肺气肿、肺纤维化、小脑萎缩等10多种疾病;


她也没有自己的家,12年来就住在学校的宿舍,有什么事情,就第一个跑出去看;


更不用谈什么积蓄了,都花在了学生们身上。


“张老师,人这一辈子活的是什么呢?”


在央视《面对面》节目的结尾,主持人问了张桂梅这个问题。


“我这辈子的价值,就是救了一代人。她们后面的路走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够了。这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和很多贫困地区的女孩相比,华坪女高的学生们无疑是幸运的。


因为有张校长,她们享受了免费的教育,她们有负责任的老师,她们有机会走出大山,改变自己的命运。


但还有更多的女孩处于深渊之中,或是因为贫困,或是重男轻女的观念,或是其他成长中会遭遇的种种困境。


根据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2015年发布的《中国女童教育与发展需求研究报告》,中国女童在小学三到六年级的时候,就会迎来失学的高峰,失学的原因大多是家庭贫困和早婚。


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男童失学,更多是因为“不爱读书”。


根深蒂固的性别观念,让女童在教育和发展等诸多方面,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早在60多年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说过:


“中国的普及教育问题,大半是女童教育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女子教育问题,无论什么方法,都是枉费心血,女子教育是普及教育运动中最大的难关。”


这句话放在今天仍不过时。


再过几天就是2020年高考了,张桂梅即将送走自己的第10届学生。


有这样一位校长在,相信一定不敢有人顶替她们。


但要解决中国女孩的教育困境,仅仅靠一个张桂梅,是远远不够的。



参考资料:
1.《中国女童教育与发展需求研究报告 2015》
2. 央视《张桂梅:大山里的女校》
3. 中国经济网《女校长张桂梅 让 1600 多名女孩走出大山:能救一代人是我最大的安慰》
4.中国青年报《大山里的女校长张桂梅 让1600多名贫困女孩走进大学》
5.知识分子《学人说|女校:你所不知道的文化史》
图片来源:央视《面对面》节目截图、网络,封面图来自《少年的你》



点击下图,阅读更多推文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中华民族的脊梁

为这个伟大的女人

点亮在看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