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侯:当代“白求恩”——加国援华往事
中加外交紧张,扯出两国交往的恩恩怨怨。包括上世纪60年代,中国大饥荒之时,向加拿大购买粮食,苦于无外汇,加国保守党出面为中国提供担保的事也被翻出。
其实,不必翻扯历史,直到世纪之初,加拿大依然在无偿援助中国人。
即便今天,你到甘肃兰州的劳动就业指导中心,也会听到关于“当代白求恩”的故事。因为这个城市的劳动就业指导培训体系,是加拿大人帮助建立的。
当然,这个白求恩,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
2004年到2007年,加拿大国际开发署用三年时间,提供折合2000万人民币的加元,帮助当地建立了就业培训和指导体系。
这些加拿大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中国的国企改革大潮下岗再就业事业,无私地提供了无偿援助。
上世纪末,中国企业改革,大量国企职工下岗,再就业问题非常严重,尤其是妇女就业,问题严重,但是,中国没有针对再就业培训的服务体系,中国的劳动部门和妇女组织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而发达国家都有针对失业人员的免费职业培训体系和就业指导,于是,他们向中国伸出了援手。
就我所知,向中国下岗职工伸出援手的不止加拿大,还有德国。
德国先后在本溪和南京,实施了针对下岗职工和妇女的就业技能培训。加拿大在甘肃之后,在重庆也实施了相同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目的旨在帮助当地政府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体系,并培养一批就业指导培训师。
这种援华项目是属于联合国倡导的ODA项目,即政府发展资助项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ODA是本着联合国“发达国家有义务帮助不发达”的精神设立的。
二战后,各国达成共识,战争的原因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所以,联合国倡导“发达国家有义务帮助不发达国家”。
为此,联合国建立了世界银行,它的功能就是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无息、低息贷款,资助不发达国家发展基础项目(京津塘高速用的就是世行贷款)。
各发达国家也成立了“国际开发署”一类的机构,每年拿出国民收入一定比例的预算,向不发达国家提供援助。
针对中国改革造成的大量职工下岗再就业问题,德国和加拿大的国际开发署同中国商务部联系,商务部经过协调,先后将本溪和南京作为德国援助项目实施地,将甘肃和重庆作为加拿大项目的实施地。
加拿大在甘肃的项目全称是“中加合作甘肃妇女就业项目”,我参与的是项目的总结阶段,为项目制作一个宣传片和一本项目介绍手册。
加方派来的项目负责人主要有三个,项目执行主任、加拿大人吉尔那迪奥,项目现场经理、港裔加拿大人周诵思和华裔加籍妇女问题专家邓春黎。
执行主任那迪奥在和项目组开会。
作为加方代表、项目执行主任,吉尔那迪奥先生以前没听说过白求恩,当中国人叫他白求恩时,他还很茫然。后来,他查阅了白求恩的资料,才知道,曾经有个加拿大的先辈在这块土地上,协助中国人抵抗日本而献出生命。
这个有着四个孩子的父亲,很早就进入加拿大国际开发署,一直做着海外项目经理,他走遍了东南亚和非洲的许多国家,这意味着,他大量的时间是在海外。他的看法是,援助不发达国家是发达国家的义务,也是他个人的使命。他告诉我他是基督徒。
项目现场经理、港裔加拿大人周诵思。
我也访问了项目现场经理、港裔加拿大人周诵思,作为国际开发署雇员,她大学毕业后,就一直做着就业指导培训,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
我也访问了中方甘肃省劳动厅长、商务厅长、省妇联主任和市妇联主任,他们对建立可持续发展就业指导培训体系,充满期待,同时,希望能将来在全省复制加方的就业指导培训体系。
我也访问了许多受培训的女工。她们参加项目培训后,从对生活失望绝望看到了希望。
从政府官员到受训女工,人们常提到这个词“感恩”,说到加国国际开发署,几乎每个人都会提到“白求恩”。
在项目接近尾声的时候,许多接受培训的女工不仅掌握了职业技能,有些还接受加方的项目基金,开始自己创业。
为了表达对加方的感激,女工们特意编排了手势舞蹈《感恩的心》,献给加拿大友人。
一次会议结束后,女工们给项目组表演手舞《感恩的心》,以示谢意。
2007年,甘肃项目结束,加方项目组移师重庆,继续培训重庆下岗妇女。重庆项目周期是两年,至2009年项目结束。
鉴于2008年,中国在奥运会上向世界展示了富裕起来的中国的极度奢华,加拿大国际开发署在重庆就业培训项目结束之后,表示不会再向中国提供任何ODA无偿援助项目。
德国也在完成了南京下岗职工就业培训之后,宣布不再对华提供无偿政府援助项目。
中国人的传统是知恩报恩。但是,如果别人的恩,你根本就没听说过,怎么可能会心存感激,并欲图报?
所以,感恩的前提是——知道,其次是记着。
2018年12月17日
以下是中加合作甘肃妇女就业项目宣传片。
“中加合作甘肃妇女就业项目”汇报片之一。
“中加合作甘肃妇女就业项目”汇报片之二